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司

8月30日,中國工商銀行北京復興門支行員工在展示2019年版第五套人民幣。
自2018年以來,我國面臨的外部環境發生明顯變化,國內經濟下行壓力有所加大,經濟運行穩中有變、變中有憂,一度出現了信用收縮的不利局面。面對復雜嚴峻的內外部經濟金融形勢,2018年7月31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首次提出了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的工作方向。2018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了提高金融體系服務實體經濟能力的要求。按照中央決策部署,在人民銀行黨委領導下,貨幣政策司本著“干事創業敢擔當”的工作原則,主動出擊,抓住關鍵問題,在以銀行永續債為突破口,緩解銀行體系信用約束、增強銀行體系信貸投放能力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銀行是信用創造的主體,是貨幣政策傳導的中樞。2018年經濟下行和社會信用收縮壓力一度加大,信用收縮成為制約經濟金融運行的主要矛盾。商業銀行普遍反映,資本不足對信貸投放造成較大約束。一方面,銀行行為是前瞻的,商業銀行對能否及時補充資本存在疑慮,信貸投放意愿降低。另一方面,當時國內外形勢較為復雜,尤其是考慮到監管加強導致影子銀行收縮、中美經貿摩擦升級等因素,仍需必要的信貸作為支撐,商業銀行資本補充問題亟待解決。
銀行資本補充工作一直較為緩慢,渠道有限。商業銀行可通過利潤留存補充內源資本,但受到分紅比例限制,很難通過降低分紅的方式增加利潤留存;而發行可轉債、優先股、二級資本債等補充資本途徑又涉及多個主管部門,審批流程復雜、協調成本很高,我國資本市場承受能力也有限。因此,以永續債作為突破口解決商業銀行資本補充難題,是較好的選擇。永續債是一種無固定期限債券,債券持有人可按期獲得利息,但并不清償本金,發生清算時,受償順序在普通債權之后。永續債的這種特點,使其具有了權益的性質。
貨幣政策司牢牢抓住資本這一關鍵環節,積極推動發行銀行永續債,為緩解信用收縮發揮重要作用。國務院第39次常務會議明確,由人民銀行進一步完善支持銀行發行永續債相關政策。國務院金融委辦公室也召開專題會議,研究支持商業銀行多渠道補充資本,盡快啟動永續債發行。按照人民銀行黨委統一部署,貨幣政策司從2018年末即開始著手研究推進銀行發行永續債。考慮到資本補充涉及信用擴張這一重要問題,貨幣政策司提出應抓住時間窗口,積極推進銀行永續債發行,并及早籌謀各項準備工作。一是廣泛開展調研,通過走訪調研、開展座談、查閱資料等方式了解銀行資本金補充政策與困難,為推動銀行永續債發行奠定扎實基礎。二是吃透國際經驗,先后查閱美國、英國、荷蘭、新加坡、韓國等多個國家發行資本補充工具經驗,為我國銀行永續債發行積累了充分的國際經驗。三是主動與商業銀行溝通,了解實際工作中的難點。經過廣泛調研、細致討論和深入思考,以永續債為突破口,緩解商業銀行資本約束問題的思路初步形成。
在推動銀行永續債發行過程中,存在各種困難和問題,涉及到監管、財政、稅務等部門,跨部門、跨領域特點十分突出。貨幣政策司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面對矛盾敢于迎難而上”的要求,多次主動登門向監管、財政和稅務部門闡明銀行永續債的作用與意義,推動解決了銀行永續債計入一級資本、銀行永續債利息稅前列支等關鍵問題。最終在各方合力下,穩妥有序地推動了銀行永續債的順利發行。
找準癥結,創新永續債方案。發行銀行永續債一度面臨與我國現行公司法有沖突、無法得到國際金融監管組織認可等障礙。貨幣政策司提出將永續債到期日設為銀行的存續期,解決了永續債既要符合公司法關于債券有期限的要求、又不能有固定期限以符合作為一級資本的監管規定之間的矛盾。一套既符合國情又得到國際認可的銀行永續債發行方案應運而生。
多方協調,推動永續債方案切實落地。貨幣政策司在找準關鍵環節的基礎上,與銀保監會、財政部、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等部門反復溝通永續債發行方案,與巴塞爾委員會多次溝通,進一步明確了相關做法在中國的可操作性,在現行法律、監管和會計框架下探索出一套可行模式,為永續債方案落地營造了政策環境。債券利息能否由發行方稅前列支并抵扣,是影響商業銀行發行永續債意愿的重要因素,貨幣政策司多次赴財政部協調該問題。2019年4月,財政部正式發文明確了這一事項,銀行發行永續債動力進一步增強。
推出央行票據互換(CBS),破解銀行永續債流動性障礙。明確銀行永續債不存在法律障礙,只解決了能不能發行的問題,但還存在能否發行成功的困難。國內非金融企業發行的永續中期票據普遍流動性較差,銀行永續債也面臨類似難題。貨幣政策司借助多年豐富的操作經驗,從央行職能及可供選擇的政策支持途徑出發,創設了央行票據互換,允許金融機構將符合條件的銀行永續債與央票進行互換,精確破解了流動性障礙,確保首單銀行永續債順利發行。
主動發聲避免政策意圖異化。推出央行票據互換后,貨幣政策司密切跟蹤輿論動向,積極做好輿論引導,通過官方網站新聞稿、負責人接受采訪等形式主動發聲,明確闡述工具目的,解釋政策意圖,避免政策“被曲解”,影響實施效果。各方對央行票據互換關注度很高,市場反響較好,普遍認為給進一步提高銀行永續債流動性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從結果看,中國銀行首單永續債認購踴躍,發行利率也處于較優區間。
社會、市場與銀行預期總體穩定。成功發行首單永續債明顯改善了銀行預期,使其不用再“擔心”資本補充進展緩慢而放緩信貸投放。截至2019年9月底,中國銀行、民生銀行、華夏銀行、浦發銀行、工商銀行、農業銀行、渤海銀行、交通銀行、廣發銀行九家銀行已合計發行4550億元永續債,另有18家銀行擬發行超過4500億元永續債。大部分銀行表示,若監管和市場條件允許,希望在2019年將授權額度全部發行完畢,盡快實現資本補充。隨著銀行永續債發行穩妥有序推進,社會預期進一步企穩,市場預期得到改善,對緩解金融市場信用收縮壓力有較大幫助。
形成三角形支撐框架,促進實體經濟與金融良性循環。2019年以來,我國經濟總體平穩,好于預期,開局良好,呈現“預期比現實領先”“金融比實體領先”“中國比全球領先”的“三個領先”特征。盡快補充銀行資本,有助于實施好穩健的貨幣政策,發揮銀行資本的杠桿效應,提高銀行支持實體經濟的能力,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緩解小微企業、民營企業融資難問題,促進實體經濟可持續平穩發展。反過來,實體經濟發展質量提升、微觀主體活力提高,也有助于增加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著力點,提升金融機構盈利和效益,實現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