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強
[關鍵詞] ?流浪;乞討;救助;多元化
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制度是我國一項重要的社會救助政策,在執行中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但現在也面臨著急需解決的困境。本文以Z市為例分析了當前我國救助工作面臨的困境,對完善該項工作提出了建議對策。
2019年7月,筆者對湖南省Z市的救助管理站進行了調研,了解到一個地級市在對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的救助過程中遇到了諸多困惑,這些難題也是我國目前救助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在此,筆者從多元化視角出發做出分析。
一、機構概況
Z市救助管理站始建于1958年,現有工作人員32名,占地面積21畝,設床位200張,主要擔負著Z市流浪乞討人員救助和在全國各地救助站受助的本市人員的接收、聯系返鄉的任務及未成年人(留守兒童、困境兒童)保護工作,年救助量達10000人次以上,是民政部確立的十二大中轉站之一和國家二級救助管理機構。2003年8月至今,該站先后多次獲得部省市先進單位稱號,在行業知名度高,影響力大。2018年,該站共救助流浪乞討人員9455人次,其中未成年人66人,60歲以上老年人266人,精神病人和疑似精神病人189人,主動救助513人次,接領及護送返鄉236人次,全年未發生一起安全責任事故。
二、流浪乞討的救助對象分析
(一)救助對象的成因
根據歷年救助數據的統計分析,Z市救助對象的成因分為以下幾類。
(1)外出游玩、尋友訪友遺失財、物,無力返回原籍的對象,通過公安或其他職能部門護送至救助站的占總數的3%左右。
(1)外出打工務工不著,無力返回原籍的對象,通過公安或其他職能部門護送至救助站的對象占總數的2%左右。
(3)因突發疾病或智力障礙、精神病、老年癡呆等原因無力返回原籍的特殊對象,通過公安或其他職能部門護送至救助站定點醫療機構救治,待病情穩定后由救助站護送回原籍的對象占總數的2%左右。
(4)因以上幾種原因從外省、市返鄉本地原籍的對象,由救助機構護送回家的占總數1%左右。
(5)來自經濟欠發達地區,養成了好逸惡勞的生活習慣,利用救助政策漏洞,長年奔波在全國各省、市、區(縣)各級救助機構的重復救助現象,俗稱“跑站族”,約占總數的92%。
(二)救助對象的特點
(1)結構性差異明顯。救助對象性別方面,男性比女性多;年齡方面,兒童和老年居多,青壯年少。文化程度方面,初中以上文化的流浪人員只占調查對象的 20%,文化程度普遍較低。結構性差異明顯。
(2)滯留期較長。調查發現,很多精障流浪人員因為很難獲得其身份信息,沒有辦法將他們送回家鄉,居住超過規定的 10 天期限,并且送返成本也很大,造成他們長期滯留在救助站,使得救助站的資源利用覆蓋面率窄。
(3)重復救助突出。流浪乞討人員在接受救助送返后,由于流出地對救助對象缺乏約束力,保障性不足以及自身原因,又再次離家外出乞討,從而陷入重復救助的惡性循環。
三、當前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的困境
(1)跑站現象嚴重,鬧站及索要現金情況時有發生。護送返鄉對象重復流浪情況常見,多次重復救助人員占多數。
(2)部門間協調不暢。Z市救助站未與公安部門實現戶籍查詢系統共享,造成流浪人員信息查詢阻礙,經常要前往派出所并請流出地相關部門配合,給救助工作帶來不便。Z市也經常出現走失人員家屬報案以后,公安部門內部未進行溝通核實的情況下,“110”將該走失人員護送來站的情況,
(3)站內安全問題時有發生。因救助站工作人員長期與流浪人員近距離接觸,患有傳染病的風險很大,難以防范,事后醫療保障制度不健全。求助人員入站時精神狀態看起來一切正常,但在站內出現抑郁癥狀,發生突發性自殺案例,工作人員是沒有這樣的專業水平來辨識的。
四、完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工作的對策
(1)建立多元的救助主體。除了日常的救助業務由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員開展,我們還應強調公安、城管、環衛、社區等力量在各自職責內積極參與救助。依托高校資源和社區資源,建立一支穩定的社會救助志愿者隊伍。建立專業救助社會工作機構將是未來的趨勢。專業社工對流浪乞討人員提供心理輔導、危機干預等直接服務,發揮社會工作專業人才資源鏈接和社會支持的優勢。
(2)開展針對性的分類救助。利用互聯網甄別流浪乞討人員身份,為他們建立個人信息檔案。在實施救助時,可以通過在網上查閱來檢驗被救助人員身份的真實性,實現準確、高效救助。對于因貧乞討的流浪人員,政府可以將之納入當地低保,加大精準扶貧的力度,助力脫貧。對于職業流浪乞討者,則應加強思想觀念的引導,使他們回歸社會成為一個自食其力的勞動者,同時救助站聯系職業培訓機構為他們提供免費職業培訓與推薦就業崗位。
(3)提供以需求為導向的多元化服務。根據流浪乞討人員經歷的復雜性和需求的多元化特點,需要開展以需求為導向的服務。當前救助方式主要以物質救助為主,忽略了服務對象心理輔導和社工服務的需求。面對救助工作難度越來大的困境,需要逐漸轉變救助理念,拓展救助方式和內容。需要對救助對象提供物質救助、協助返鄉、醫療救助、技能培訓、社工援助、法律援助等多元化的服務,全方位救助流浪乞討人員,從各方面改變救助對象的價值觀念,較快的提升其自身能力,盡早融入社會。
參考文獻:
[1] 劉鋒,郭袆.城市職業流浪乞討人員管理的困境及出路[J].中共珠海市委黨校,2010(3):33-37.
[2] 陳明輝.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制度的完善[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研究生學報,2012(6):15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