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劍光 常啟武
鄭州市金水區作為河南省唯一的首批國家級課程改革實驗區,自2001年至今,走過了18年的課改之路,也是教育觀念、教學方式、學習方式的變革之路,展現出一幅學校課程發展的全新圖景——
2003年,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與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在中小學起步;
2010年,明確提出建設多元、開放、富有活力的課程體系,促進校本課程在區域層面的全面、深入和均衡發展;
2013年,區教體局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學校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整體規劃的意見》,要求學校加強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整體規劃,全面服務學生能力發展;
2017年,實施“金水區課程品質提升研究與實踐”項目,20所學校成為項目實驗學校,從課程規劃、特色學科建設、創新課程建設等方面全面提升學校課程品質,區域課程建設走向深度變革;
2019年,“以學習為中心的課程建設”成為全區學校繼續探索與實踐的核心點……
縱觀金水區18年的課程建設歷程,可以將其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學校校本課程建設的實踐探索。金水區以校本課程建設為切入點,開啟全區課程建設。學校教師基于學生需求、興趣、個性、潛能發展,自主研發具有學校特色的課程。第二階段,區域課程建設的深度變革。學校課程建設從“校本課程”建設走向“學校課程”建設,以系統的思維和整體的眼光關注學校的所有課程,全面提升學校課程品質。
整體實施:全面提高區域育人水平
金水區位于鄭州市中心城區,有小學50所、初中6所、九年一貫制學校3所、幼兒園6所,教育發展備受社會關注。18年的課改層層推進,堅定了金水人邁向成功的決心和信心。
如何促進區域內校本課程全面、深入和均衡發展?區教體局首先明確了實施路徑:自上而下的區域行政推動與自下而上的學校、教師的主動推進相結合,在“區域+學校、制度+行動”雙向共進思想指導下,構建“三三三”模式,以“九大策略”形成區域教育合力,推動區域校本課程的整體發展。
建立“三項機制”,即“三級”管理機制、“研學培”一體研修機制、“區校師”聯動運行機制。通過“統籌管理+專業引領+能力提升+智慧分享”,力促區域學校校本課程向前發展。
開展“三項活動”。一是“專題+問題”互助式教研,讓教研“接地氣”。在課程專家的指導下,開展“走進學校”系列研討活動,變“靜態思辨式”教學研討為“動態實戰式”,形成“基于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教研三步流程。二是“課堂教學+基本功”展評,讓成長“看得見”。通過金水區“希望杯”和“金碩杯”課堂教學展評、金水區品牌校本課程課堂教學研討活動,在磨課、研討中掌握校本課程實施的特性,促進教師站在課程的高度審視自己的教學行為,加速教師專業成長。三是“課程實施+學生學業”質量分析,讓學習“真發生”。金水區將校本課程研發與實施納入學校教學質量分析體系,學習評價更多地關注學生個人在學習活動中的體驗與發展,指向學生的自主成長。
與此同時,區教體局積極打造校本課程實驗基地、區域品牌校本課程評比、課程資源共享平臺“三個平臺”,將校本課程的研發、實施、管理等方面的經驗和做法,優質課程資源的共享,由校到學區,由城區中心校到鄉鎮學校,逐步推及全區學校,滿足學生學習需求,實現區域校本課程建設的均衡發展。
目前,該區已有2所區級、2所市級校本課程建設基地校;2017年,該區又被批準為全國品質課程聯盟單位,20所學校成為該聯盟單位的實驗校。區里先后將150門課程確定為“金水區品牌校本課程”,提供課程建設基金200余萬元。同時,區教體局還積極完善校內網絡平臺建設,開放學校網上選課系統,開通學校“微信公眾平臺”,建設未來教室,為優質課程的推介與資源共享開辟新的途徑,滿足更多學生和教師的學習需求。
區域整體推進校本課程建設的歷程記錄著學生、教師與學校的成長,使學生的興趣、個性、潛能得以發展,使每一位學生體驗了“我的課程我做主”的使命感和成就感,每一位教師經歷了課程品質提升的艱辛和蛻變,教師專業成長路徑多元化,職業幸福感明顯提升,品牌校本課程凸顯出學校特色。
深度推進:邁向3.0學校課程變革
金水區的課程建設在新的時代又該如何發展?通過對調研內容的整理分析,區教體局發現,學校對教育的理解缺少哲學思考,學校文化與學校課程融合不足,三級課程內容缺少有機的聯系和呼應。他們基于此提出:金水區學校課程建設從“校本課程”建設走向“本校課程”建設。雖是一個詞序的變化,卻是學校課程觀念的轉變,開啟了金水區課程建設的深度變革。
為保障課程改革的深度推進,區教體局重點實施了金水區提升學校課程品質的研究與實踐項目、金水區基礎教育質量提升項目、金水區教育信息化建設項目、金水區“放權賦責”評價改革項目。這四個項目互為依托,相互促進,從學校課程的統整、教師課程領導力、信息技術與課程建設的融入、學習質量評價,整體提升學校對課程規劃、實施、管理與評價的能力,形成區域課程改革的新體制,全方位助力課程品質的提升和區域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同時,他們在區域層面出臺了兩個政策性文件:《金水區教體局關于提升中小學幼兒園課程品質的實施意見》和《金水區教體局關于加強中小學幼兒園特色學科建設的實施意見》,為學校后續課程建設發展提供方向指引與方法指導。
其中,金水區提升學校課程品質的研究與實踐項目,是依據金水區學校、教師、學生發展的需求,從2017年7月開始,在上海教科院楊四耕教授和鄭州未來教育研究院專家團隊的引領、指導下,有序、有效地開展研究與實踐的。該項目包含六個方面的內容,即學校文化提升、學校課程規劃、學校課程指南、學校課程實施、教師課程領導和特色學科建設。以“聯合調研—研究引領—過程指導—決策參與—信息共享”的共建模式推進課程改革實驗,實現“問題聚焦+創新驅動+活動推進+成果提煉”的項目推進經驗。
三年多來,專家團隊每月走訪一次學校,學校、教師在與專家的交流、碰撞中,思索著、改變著;教體局面向全區開展了3次課程建設成果匯報交流活動,20所學校校長及學科骨干教師逐一介紹學校課程規劃,并進行學科課程建設成果展示。
凸顯價值:實現有意義的學習生活
十年磨一劍,寒催梅花香。
隨著課程改革工作的深度推進,諸多疑惑和問題在不斷的思辨中得以解決,課程意識在學校層面、教師層面正在被喚醒,學校從“校本課程”開始走向“本校課程”建設,教師從“學科表層”開始走向“學科深層”。課程意識的喚醒,使得學科教學與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實能夠實現真正的聯結,教師的學習與研究能力得到提高,學校課程規劃、學科課程建設方案基本形成。
目前,20所項目實驗學校課程規劃結構完整,教育哲學、課程理念與課程模式基本明確,課程目標架構體現一致性,課程邏輯架構明晰,學校課程圖譜逐漸形成,課程實施路徑呈現多樣性。項目實驗學校在學校領導、教研組長、學科骨干教師的共同努力下,提煉并確立自己的學科課程哲學、理念、目標。
優勝路小學以“健康活力,充實生命”為體育學科課程哲學,提出“讓強健的身體與完善的人格同塑”的學科課程理念,建構了學校“活力體育”課程群,促進學生身心發展,健康成長。
黃河路二小提出以“童真語文”為核心的語文學科理念,建構語文學科課程群。“童真語文”以國家統編教材為教學媒介,不折不扣執行國家課程。拓展型課程則依托學校特色資源和教師、學生的實際,設置有經典誦讀、識字與寫字、閱讀品味、口語交際、寫作表達、綜合性學習六大類。
緯五路第一小學以“循著語文的美好,感受生活的詩意”為語文課程理念,以“詩意語文”為課程哲學,構建學科課程群。
沙口路小學數學學科以“經緯數學”為核心理念,建構課程群圖譜。“經緯數學”基礎性課程主要以國家教材為教學媒介,深入落實國家課程。拓展性課程主要基于學生核心素養,依托數學四大領域,設置“玩”數學、“做”數學、“讀”數學三大類別。
七十六中以“學習地理知曉萬物,運用地理助力生活”為地理學科課程建設的哲學依據,打造“錦繡地理”課程,建構學科課程群。
區第一幼兒園開發了園本健體特色課程體系,構建了“三動健體”的園本課程。
基于學科開展的“微項目”,讓學生的學習正逐步走向學科深處。如文化路一小研發實施的“年歷”“安全出行”“外賣來了”“上夜班的神秘動物”“起跑線”等“微項目”,緊密結合核心知識點來設計真實情境的項目學習活動,學生能夠在一兩個課時內完成,促進了知識建構,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
“金水區課程深度變革是在完成學校課程規劃的基礎上,將研究的重點轉向學科課程建設,再將目光聚焦到學科文化建設、教師團隊建設和學科課堂教學變革上,從單一的教科書走向豐富的課程資源,從教師理解的課程回歸學生經驗的課程,走向以學習為本的學校課程建設,構建有意義有價值的學習生活,實現學科課程實踐品質的大提升。”金水區教體局局長李正評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