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欣
教學方法是教師和學生為了實現共同的教學目標,完成共同的教學任務,在教學過程中運用的方式與手段的總稱。教學方法的內在本質特點主要有三個方面:教學方法體現了特定的教育和教學的價值觀念,它指向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要求;教學方法受到特定的教學內容的制約;教學方法受到具體的教學組織形式的影響和制約。
一、教學方法的中間轉換職能
教學方法,既體現出個體的方法體系,也體現出群體的方法體系,即學校的方法體系。目前,教師個體有自己完整的教學方法和話語體系嗎?如果沒有,就難以體現自己的教學主張。學校群體有自己完整的教學方法和話語體系嗎?如果沒有,也就難以體現學校的教學特色。
教學方法,顧名思義,是教師教的方法和學生學的方法。教師施教的方法要成體系,學生學習的方法要成體系,兩者整合融通在一起,教和學才能成為一體。目前,可以說教師教的體系較為完善,學生學的體系則剛剛構建,但是,教和學交織在一起的第三種教學關系(師生雙主體)下的教學方法體系的研發,尚未有目的、有計劃地開展。
教學方法是從“怎樣干”到“這樣干”的中間轉換環節,是個“過渡”地帶。“怎樣干”是方法體系,是干的程序、策略,“這樣干”是操作體系,多呈現于教學方式,而教學方法是教學方略的計劃和策略的方案細化,細化到每個方面、各個流程都具備明確指向。教學方法又是對教學方式指導和引領的綜合集成,對教學的每個環節、每個問題都有盡量明晰、具體的解決方式。
教學方法服務于教學目的和教學任務的要求,是師生雙方共同完成教學活動內容的手段,是教學活動中師生雙方行為的參照標準體系。我們可以這樣理解“教學方略——教學方法——教學方式”三者之間的關系:在特定教學目標和指導思想的引領下,師生參照一定的教學方法和體系,分別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和學習方式。
二、教學方法的剛性轉換職能
剛性轉換就是硬性轉換,是必須轉換之意。這個轉換首先建立在學校和教師有一個固定的教學方法體系,內涵外延都很清晰。接下來是對教學方法體系的評估,在評估中讓師生“人人皆知”,然后,設計出解決問題的程序化方式,轉換到教學方式層面。
教學方法的剛性轉換表現在學校各部分間的有序轉換。一所學校研發編制出較為科學的教學方法體系,先是由學校領導聽取學校學術(專家)委員會鑒定后的決策發布,這是教育家型校長的領導職能。接下來,教學行政部門編制相關的實施管理文件和規則,加以行政推進(帶有一定的強制性和指令性),而教學研究部門的職能是研發技術含量較高的培訓推廣課程,力爭讓廣大師生都知曉、接受和有能力使用教學方法體系,展開相應的教與學。然后,是師生在使用教學方法過程中對其進行改進、優化,并針對反饋的問題得出對教學方法的客觀評價。我們的學校對教學方法體系缺少“定量定性”、可操作的質量評價體系,今后應該逐步彌補這一短板。
教學方法的剛性轉換,還體現在能力訓練教學方法的倒推式轉換,即從傳授知識的教學方法開始,中間段是開發智力,末尾段是培養能力。也就是說,一個完整的教學方法,是“傳授知識→開發智力→培養能力”的推進過程,也是“輸入→編碼→輸出”的過程。因為,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而要想具備某方面的能力,其前提是需要具備某方面的智力和掌握某方面的知識,所以,一個完整的教學方法必須顧及知識的掌握、智力的啟迪、能力的訓練。
三、教學方法的時空轉換職能
方法,是關于解決思路、說話、行動等問題的路徑、程序等。教學方法自然就是關于解決教學(課程)內容的思路、行動等問題的路徑、程序等。教學方法是為實現一定的教學(課程)目標,按照設計的教學方案,在一定的空間和時間內進行的一系列教學操作活動的總和。
真實的教學方法,是由解決一系列問題的有針對性的教學方式組成,而這些具體的解決問題的教學方式,要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內進行。這些時間和空間,有些是在一個完整的單位時間和單位空間,而更多的是在多個單位時間和單位空間。一個完整的教學方法的完成,有些可能是一個時間中的多個空間,有些可能是一個空間中的多個時間,有些可能是多個時間與多個空間的交叉。
傳統的教學方法,很少能有的放矢地考慮這些,就像傳統菜肴的制作,放什么調料,放多少油鹽醬醋,一般都是“少許、酌情、應該是”,很少精確到多少克。然而,在數字化時代,教學方法應該摒棄對時間、空間的模糊安排,應該盡可能有目的地精準安排。我們應對一個較為完整的教學方法所承擔的教學(課程)內容做一個相對精確的時間和空間的統計,有多少時間和空間用于知識傳授,有多少時間和空間用于智力點撥,有多少時間和空間用于能力訓練……安排的時間和空間夠嗎?安排的時間和空間合理嗎?這些都需要我們去深思,并提出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