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鶴立
學生的進步與發展,體現在知識獲得、技能形成、能力提升、意志塑造、智慧開啟等諸多方面,都要求學生自主應對,在不斷克服困難、實現對自我的超越過程中予以完成。學生的成長與進步,很重要一點是因問題有效解決而達成的。
我們知道,影響學生解決問題的因素頗多。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與學習資源之間的關系尤為重要。筆者看來,在審視學生的成長與發展時,我們不應從“人是環境的產物”的角度來詮釋,而應強調“人是與其直接交往且影響心智變化的具體學習資源的產物”去建構,從而為學生的學習活動搭建廣闊的平臺。
在鶴立教育會通班的教學法體系中,基于解決問題的需要,我們提出了網絡排難法。所謂網絡排難法,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利用互聯網摒棄教學硬件缺欠、彌補教學軟件不足,以求實現問題解決的學習方式。伴隨科技發展,教學設施設備更新與教學手段的進步勢在必行。
今天,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學生的學習環境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尤為突出的是,面對互聯網強大的資源優勢,教師傳統的權威形象也面臨巨大的挑戰。從知識傳播、問題解決的視角看,教師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源,學生對教師的依賴性也將越發降低。而且,又有誰能否定教師自身存在著知識結構的欠缺與不合理,以及承擔教育工作專業能力不足而導致的局限性?從這個角度看,學生與教師的關系開始變得松散,甚至是疏離。因為,網絡資源將成為學生自主成長中又一有效的助力者。換句話說,就是在學生自主成長的道路上,他找到了又一個支持者。盡管“他”以虛擬的方式存在于網絡空間,但卻是現實教育生活中,對每一位教師的真實挑戰者。
借助互聯網,實施網絡排難法,是一個“善假于物”的教學行為。它改變了學生的學習環境與學習方式,是對傳統學習模式的突破與超越。網絡排難法始于學生對解決問題的渴望,是激活學生學習行為的內驅力,將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進而成為學生成長的原動力。網絡排難法,為學生架起一座通往世界的橋梁,它使學生的學習視野得到無限延伸和拓展,進而保證與學生可對話的教育資源無限放大、增容,為學生的見多識廣提供了可能。網絡排難法,使學生的問題解決活動,發生在對信息搜集、整理、駕馭、應用的過程中。
面對豐富的學習資源與自身困境之間的矛盾,學生需要從自主學習出發,通過主動探究,在原始問題與新近資源間的碰撞中生成新知。需要強調的是,運用網絡排難法不只在于點式問題的解決,更在于追求因問題解決過程所演化、形成的整體的思維模式,以及面對困境的勇氣和解決問題過程中的專注和耐力。
(本欄責編 再 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