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音樂教學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多媒體與音樂教學整合,可加速教育現代化,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審美能力。對變革音樂學習方式具有重要的意義,將給音樂學科教學帶來新的生機和活力。
關鍵詞:多媒體;音樂學科;學習方式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已成為教育領域中備受關注的熱點。隨著國家新課程標準的頒布越來越被重視。“多媒體”作為信息技術教學的新興手段,以其便攜性、多樣性、移動性等特點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那么如何在現代教育理論的指導下,充分利用這些信息技術資源優化課堂教學,改革傳統教學中不適應時代潮流的部分,真正實現學生自主學習、協作學習,已成為當今教育所面臨的重要研究課題。作為小學音樂教師,如何有效利用“多媒體”豐富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使教學質量得到有效提高,就成為我們教育工作者共同面臨的問題。
一、 以自主學習為主,合理運用多媒體,實現其與音樂課堂高效整合模式的探索
(一) 基于游戲類的自主學習模式
“游戲”是小學生的天性。利用多媒體技術將“游戲”融入到音樂課堂實踐中,學生通過游戲的形式自主學習,不僅不會產生厭學情緒,還可以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而教師則從傳統的“講授”中脫離出來,把課堂的主體交給學生,讓學生動手操作,實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音樂課堂中,節奏感的培養與訓練是貫穿始終的主題,傳統的教學方式是教師講解有關音符的樂理知識,然后以講授或示范的形式教授學生正確的節奏,最后帶領學生打節奏。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則事半功倍。
(二) 基于實際操作類的自主學習模式
音樂學科不同于其他學科,不能通過簡單地講授提高教學效果,而是需要學生大量聆聽、感受和音樂實踐。從聆聽中體會、從感受中理解、從實踐中表達。從而培養和提高學生感受美、表現美和創造美的審美能力。聆聽和感受固然重要,但只有通過音樂實踐活動才能體現學生是否感受了美、理解了美,也只有音樂實踐活動才能把學生創造的美展現出來。所以在音樂課堂中,實踐活動是學生學習音樂的根本。而多媒體的出現,豐富了音樂實踐活動的形式、提高了音樂實踐活動的可操作性,對音樂課堂的幫助顯而易見。例如在手機App軟件《快樂鋼琴》中,設計者巧妙地將不同顏色與鍵盤相結合。不同顏色的音符對應相應顏色的鍵盤。在演奏時只需按照相應的顏色按下屏幕上的鍵盤即可演奏出悅耳的音樂。
二、 運用多媒體進行音樂課堂教學的基本方法
(一) 運用多媒體,輔助基本音樂素養的學習
對音高和音樂準的學習是小學音樂教學中最重要的部分。關系到學生的識譜和演唱能力。而傳統的教學方法是教師彈奏鋼琴,讓學生模唱音階、音程等,逐漸培養學生演唱譜曲的能力和辨別音高的能力。練習過程枯燥乏味,學生往往積極性不高,消極怠練,教學效果不明顯。這種情況下,我運用手機多媒體改變這一傳統的教學模式,使得學生由消極變為積極,把課堂由乏味變得有趣。《音高感練習》這一手機App軟件發揮了巨大作用。這是一款專門進行音高訓練的軟件。軟件分兩個區域:播放區、音名區。
(二) 配合歌唱教學,解決教學難點
在歌唱教學中,經常遇到比較復雜的樂句。學生在學習時并不容易掌握。以往的教學方式是教師反復彈奏、范唱,學生通過聆聽、模仿學習演唱。這種傳統的教學方法固然十分實用,但多媒體技術的出現又一次推動了教學方法的進步。以小學音樂教科書四年級上冊,第八課《龍力格龍》一課中的演唱歌曲《龍力格龍》為例。這是一首具有濃郁的京劇韻味演唱歌曲。但學生對京劇旋律熟悉程度不高。加之京劇旋律中多大跳音程,掌握起來比較困難。利用手機App軟件《快樂鋼琴》,將樂曲中的主題樂句作為練習,讓學生利用手機軟件反復演奏該樂句,同時哼唱旋律。以演奏加深旋律印象,以演唱檢驗演奏是否正確,二者相互推動,教學效果突出。此教學過程形式新穎,學生積極參與,并相互探討和學習。經過多次演奏和模唱,學生對歌曲旋律的熟悉度大大提高,滿足感也獲得很大提升,從而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觀能動性。
(三) 配合欣賞課教學,豐富學生視野,提高學生審美能力
多媒體本身就是一個集合了大量信息元素的共享平臺。這一特性在音樂欣賞課的教學中可以發揮極大作用。以課程標準為基礎,篩選出課堂中需要的有用信息,通過手機App平臺段展現給學生,豐富學生視野、提高學生審美能力。如在欣賞現代京劇《智取威虎山》第五場中楊子榮的一段《迎來春色換人間》的唱腔和其他組合片斷的過程中,我緊緊抓住京劇的特點,制作了介紹京劇生、旦、凈、丑四大行當的微視頻,向學生立體地展示了京劇各行當的特點。同時利用PPT介紹京劇中有關臉譜的知識,將不同臉譜表現的人物性格通過圖片、視頻、實例等方法介紹給學生。最后利用手機App軟件《聽戲》拓展學生視野,給學生播放《智取威虎山》的其他選段。軟件中還介紹了作品概況、演唱者、劇種等許多豐富的知識。學生還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多種劇目或自己喜愛的藝術家進行聆聽。學生在學習、聆聽歌曲的同時,不僅了解了歌曲的創作背景、作者、劇種等相關知識。同時也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拓展了對其他藝術形式和門類的了解,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視野,提高了學生的審美能力。
三、 多媒體在小學音樂課堂中的重要作用
(一) 與多媒體整合,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以往的音樂教學中,只用樂譜、樂器等傳統的教學媒體,比較單調枯燥。如今,多媒體技術在音樂教學中出現,極大地豐富了課堂教學形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合理運用信息技術輔助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不僅課時容量大,而且生動形象,形式多樣,倍受學生歡迎。學生有了學習積極性,才能調動自身求知欲,主動地學習。
(二) 運用多媒體,培養學生的實踐感受能力
利用多媒體技術,將課堂教學的主體交還給學生。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更多地參與音樂實踐活動。把簡單地聆聽變為親自操作,把被動學習變成主動求知,把個體單獨學習變為互相合作學習。多媒體的運用,讓學生有了更多的實踐機會和平臺。學生在輕松的教學環境中,完成豐富多樣的音樂實踐活動,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操作能力,從而大大提高了學生感受美和表達美的能力。
四、 多媒體與小學音樂課堂整合的五原則
(一) 適合原則
多媒體技術的形式種多樣,有軟件類、網頁類、音頻類、視頻類等等。多媒體與小學音樂課堂的融合不是盲目的,也不是在課上大量地羅列各色軟件。它需要教師在了解軟件的基礎上加以分析,合理使用。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多媒體的特性,在豐富音樂課堂的同時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
(二) 創設原則
托爾斯泰曾經說過:“成功的教學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多媒體技術的出現,可將抽象的音樂知識、復雜的情感體驗等裝扮成具象的表現形式。從而營造出輕松的學習氛圍,創設出富有情趣的音樂情境。激發學生濃郁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例如在小學音樂五年級下冊《真善美的小世界》一課中,我在導入環節搜集整理了迪士尼樂園的卡通圖片,并配以歌曲范唱,制作成“照片墻”讓學生觀看。照片一張張映入眼簾,隨著歌曲的播放,學生也深深被此教學情境所吸引,甚至小聲哼唱起歌曲來。可見發揮信息技術的具象性功能,并在小學音樂課堂中合理運用,為學生創設出有趣的教學情境,在教學實踐中的效果十分顯著。
(三) 實踐原則
《音樂新課程標準》指出:“音樂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音樂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是音樂實踐。它要求學生在過程中更多地親身參與,獲得更多直接經驗。以往的音樂實踐活動往往采用演奏樂器、創編舞蹈等方式。而多媒體技術的出現讓音樂實踐活動的形式變得更加多種多樣。有訓練聽覺的聆聽類軟件,有訓練節奏的游戲類軟件,也有豐富視野的欣賞類軟件。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和使用這些信息技術產品,通過自身的參與獲得更多的直接體驗。在音樂課堂中,應多關注實踐類軟件在音樂課堂中的應用,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增加學生參與音樂實踐活動的時間和頻率。讓學生在大量的實踐中學習知識、理解知識、應用知識。
(四) 拓展原則
多媒體技術是以互聯網為基礎的多元化信息的綜合。它的最大特性就是包含海量信息。新課標指出:“音樂課堂應關注與相關學科的整合。”在信息時代來臨以前,學科整合往往受到時間、空間的限制,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完成。而信息時代的來臨,尤其是多媒體技術的出現打破了時間、空間的限制,海量的信息存儲在互聯網的每一個角落,只要“輕輕點擊”就會呈現任何想要的學習資料。音樂學科是一門藝術性、綜合性很強的學科。體驗音樂的過程是人根據自身知識、信息、經驗等積累,通過聆聽樂音,產生情感反射的過程。那么,音樂課堂就更需要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通過合理運用信息技術,整合相關學科,大力拓展學生視野、豐富學生的學識。
(五) 延伸原則
學生主要的學習過程是在課堂上進行,而課上的有效學習時間十分有限。多媒體技術改變了傳統音樂課堂中的學習模式。并將學習活動從單純地在課上進行,延伸到課下完成,突破了音樂實踐活動的空間限制。例如《叫叫音樂派對》這類手機App軟件,它將感受節奏的過程設計成游戲,使學生在游戲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感受節奏。這類軟件以智能手機為平臺,方便使用,學生不僅可以在課上使用,更可以在課下隨時隨地“游戲”、練習和感知。音樂課堂中利用信息技術的這一特性,合理設計授課環節,將課上練變為課下提前預習,將音樂基本素養的學習變成持續性學習。利用“多媒體”將音樂課堂合理地從課上學延伸為課下練,把課堂的四十分鐘延伸至課下的點滴時間,這樣的延伸不僅提升了學生的課上有效學習時間,而且將學習滲透到了課下,實現了學習的持續性。
五、 結語
總之,多媒體技術的出現,給小學音樂課堂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改變。合理地將多媒體運用到小學音樂課堂中,其目的是使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更加科學、合理。使學習者學習起來更加輕松、愉快、高效。對于學習者而言,視覺、聽覺,還有運動器官協同工作,共同作用于一個目標,既符合知識學習規律,也適合學生的情感需要,并使其產生積極的學習愿望,從而達到較好的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藍智敏.計算機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在音樂教學中的運用[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02(3).
[3]鄭紅麗.多媒體信息技術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合理應用[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6(1).
作者簡介:
劉莉,甘肅省定西市,定西市通渭縣平襄鎮店子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