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慧虹
日前,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和網絡借貸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下發《關于加強P2P網貸領域征信體系建設的通知》,明確P2P網貸機構將接入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運行機構——央行征信中心、百行征信等征信機構。
這意味著,P2P網貸機構的業務數據、利率情況會報送征信機構,今后,從網貸平臺借款的個人的相關情況,會越來越普遍、詳盡地被記入個人信用報告。
由央行征信中心負責建設、運行和維護的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為防范金融風險、促進金融業發展提供相關信息服務。根據《征信業管理條例》,它接收從事信貸業務的機構按照規定提供的信貸信息。當前,征信信息的報送者、使用者以銀行業金融機構為主,網貸機構基本屬于“局外人”。至于成立時間不長的百行征信,其作為央行征信補充的存在,盡管業務觸角延伸到了網貸領域,但截至目前,接入其征信系統的P2P網貸機構僅為101家。而由網貸之家發布的數據來看,截至2019年8月底,P2P網貸行業正常運營平臺數量為707家。可見,尚有八成多網貸機構游離于征信系統之外。
此次,根據上述通知要求,網貸行業全面納入征信系統,勢必將豐富征信系統的數據來源,為征信機構改善自身的產品與服務創造條件。這一方面有助于填補信息空白,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為商業銀行、網貸等機構全面、及時了解借款人信用狀況,強化自身風控提供了一個有力抓手;另一方面,從成本與效益角度審視,它也在很大程度上為網貸平臺、商業銀行等機構提高撮合、放貸前的調查取證效率,進而有效降低風控成本,提升經營效益,增添了便利。
除此之外,網貸機構向征信系統報送的相關數據,某種程度上反映著其業務的規范程度,征信業監管部門、征信機構圍繞征信業務強化對其監督管理,間接督促了網貸機構日常業務的規范開展。與此同時,網貸機構向征信系統報送數據情況,亦為互聯網金融監管部門對網貸機構實施有效監管,提供了一個可靠憑依。不僅如此,從以往情況來看,由于一些網貸平臺長期被排除在了征信系統之外,無從享有相應的征信查詢服務,為此,衍生出諸如網貸人員與征信機構、銀行業金融機構相關人員勾結,非法查詢、買賣征信主體信息,網貸機構隨意收取所謂征信查詢服務費等不法情形,將網貸機構納入征信系統之后,則可較好防范類似行為的蔓延。
不管怎么說,網貸納入征信系統是好事,好事辦好須把握“三性”:
一是把握好數據質量的可控性。總體來看,網貸機構與銀行業金融機構相比,經營規范性存在一定差距,這使得網貸機構的數據報送質量面臨挑戰與考驗。雖然說,網貸機構全面納入征信系統已成定局,但也不能“蘿卜快了不洗泥”,無論央行征信中心還是百行征信等征信機構,必須“一把尺子量到底”,比照對于銀行業金融機構的征信數據報送管理標準來要求網貸機構,做好網貸機構數據質量評估,不達要求的要加大對其跟蹤督導力度,確保網貸機構報送數據準確、及時,防止出現因網貸數據質量問題損及征信業的公信力。
二是把握好數據信息的安全性。網貸機構納入征信系統之后,即可與銀行業金融機構一樣,享有相應的征信信息查詢權利。目前來看,無論是網貸機構本身還是其從業人員,穩定性相對較差,而且,征信內部管理制度的制定與遵守,存在著空檔和偏差,這或多或少地影響到征信信息的安全性。所以,征信業監管部門以及與網貸機構存在業務往來的征信機構,必須充分運用現場檢查手段、技術防控工具,嚴密關注網貸機構在數據采集、報送、查詢、保管等環節方面做得是否到位,謹防出現信息泄露等不良后果。
三是把握好信息使用的經濟性。目前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與銀行業金融機構的對接,采取的是網絡專線連接方式。租賃網絡專線費用不低,對于銀行業金融機構或許不是多大的事,但放在一些網貸機構身上則顯得勉為其難。再有,就是查詢費用問題,雖說最近央行征信中心下調了個人、企業信用報告的查詢收費標準,但有些網貸機構仍感負擔沉重。為此,期盼電信部門提速降費的政策紅利,能夠更精準地惠及征信行業與網貸機構;征信機構亦有必要針對網貸機構經營現狀,探索采取更為經濟便捷的對接方式。而作為國家發改委,不妨出臺專門文件,指導征信機構根據網貸機構經營狀況,給予其一定幅度的查詢費用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