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 洪曉楠
【摘要】美麗鄉村是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現農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當前,推動“美麗鄉村”建設,面臨我國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不高,治理理念和方式還有待提升等問題。對此,可通過突出黨建引領、夯實基層治理根基、大力發展公共服務、推動“三治”融合來提升鄉村治理能力,實現農村社會的有序治理。
【關鍵詞】美麗鄉村建設 鄉村治理 【中圖分類號】D422.6 【文獻標識碼】A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美麗鄉村是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現農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當前,推動“美麗鄉村”建設,面臨著我國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還不高,治理理念、治理方式、治理手段還有待提升等問題。如何有效推動治理體系和治理模式不斷創新,是實現農村社會有序治理、建設“美麗鄉村”需要面對的重要課題。
2015年6月1日,《美麗鄉村建設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國家標準正式實施。這不僅標志著美麗鄉村建設由基層探索上升為國家統籌,也標志著美麗鄉村建設步入了規范化、標準化發展軌道。《指南》明確了“美麗鄉村”的內涵:“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協調發展,規劃科學、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宜居、宜業的可持續發展鄉村(包括建制村和自然村)。” 同時,《指南》中對加強基層組織建設、發揮村民主體作用、完善村民自治機制、實現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等屬于鄉村基層治理范疇的要求予以明確。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以及“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并指出“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 。可以說,鄉村振興戰略是美麗鄉村的升級版,要實現的是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包含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人民生活等方方面面。無論是美麗鄉村建設還是鄉村振興戰略,都對農村基層社會治理提出了目標要求,完善基層治理既是美麗鄉村建設和鄉村振興戰略題中之意,也是主要任務和工作目標。
新中國成立以來,在黨的領導下,我國農村基層社會治理是富有成效的,實現了政治安定、社會穩定和人民生活的不斷改善。隨著時代的發展,農村社會也出現了一些新情況和新問題,農村基層社會治理面臨著新形勢和新挑戰。
一是傳統鄉村治理模式已經瓦解。傳統鄉村治理主要是以血緣關系為紐帶、以道德觀念和家規民約為制約、以鄉賢族長為代表的鄉賢治理模式,這種治理模式在傳統農村社會治理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隨著人口流動變遷、民族間相互融合、群眾民主意識的增強,以及新中國成立后社會治理重心不斷下移,農村社會正在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這“意味著傳統鄉村治理結構受到沖擊,意味著需要重新構建社會生活秩序”。
二是農村人口結構發生變化。隨著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加之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力資本向城市的不斷集聚,青壯年勞動力進城打工現象比較普遍,農村社會“空心化”、人口老齡化問題比較突出,“未富先老”現象在我國經濟相對落后的農村地區表現尤為突出。此外,留守兒童也成為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貧困落后偏遠地區還存在著適婚男女青年比例嚴重失衡問題。這不僅給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帶來一系列影響,也將增加農村社會的治理難度。
三是區域發展差異明顯。城鄉發展不平衡、東中西部發展不平衡、同一區域不同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問題依然存在,這也決定了農村基層治理模式不能“一刀切”,要因地制宜、因區域施策。
四是民生需求不斷升級。隨著農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群眾不再僅僅滿足于吃飽穿暖,開始對文化、教育、醫療、養老等有了更高層次的需求,“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的生態環保需求也日益強烈。在建設鄉村的過程中,要堅持以民生為本,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
面對農村基層社會治理的新情況、新挑戰,我們應有清醒理性的認識,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樹立大治理觀,抓住重點,把握關鍵,不斷創新完善鄉村治理的思路、措施和模式,將治理理念和措施滲透到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以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檢驗鄉村治理的成效,推動治理體系和治理模式不斷創新,實現鄉村治理有效有序。
一是以基層組織建設為重點,突出黨建引領。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要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突出政治功能,把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堅強戰斗堡壘。基層黨組織建設是農村基層社會治理的重要任務。通過精準服務來強化黨組織的政治功能,構建以黨組織為核心的共建共享共治格局。其中關鍵是選好支部書記這個帶頭人,將政治立場堅定、為民服務意識強、富有責任心使命感、群眾公認的優秀人才選拔充實到村“三委”班子。強化黨組織對其他社會組織和群眾的引領帶動作用,共同建設美麗鄉村。
二是以發展經濟為首務,夯實基層治理根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沒有雄厚的村級集體經濟積累,農村的公共服務難以提升,村級組織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公信力也會受到影響,難以實現有效治理。“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群眾的腰包不鼓起來,美麗鄉村建設也就成了一句空話。因此,鄉村治理首先要按照“產業興旺”的要求,大力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引領農民群眾增收致富,增強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才能實現農村社會的和諧穩定和長治久安。

三是以民生改善為目標,大力發展公共服務。實現農村社會的良性善治,就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改善民生作為鄉村治理的價值取向和目標追求。在不斷完善交通、通信、供水、供電等基礎設施的基礎上,大力發展文化、教育、衛生等基本公共服務,滿足群眾基本生活需求。此外,還要重點解決好農村養老和留守兒童問題,大力推動農村環境整治和廁所革命,在改善民生的實踐中,實現農村社會的有序治理。
四是以社會穩定為根本,推動“三治”融合。維護農村社會穩定,是基層社會治理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農村治理工作的重要任務。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是以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為總要求的現代化鄉村治理體系。植根于浙江楓橋鄉村治理實踐的“楓橋經驗”, 實現了自治法治德治的有機融合,為農村基層社會治理提供了很好的樣板和示范,值得各地學習和借鑒。推動“三治”融合,關鍵要在基層黨組織領導下,使法治約束,道德約束,自治機制的整合力得到充分發揮,并融入群眾的主體性,不斷發揮社會組織的功能,真正做好“融合”文章,實現“三治”的良性互動和融匯貫通。
美麗鄉村建設寄托了億萬中國農民的美好夢想。美麗鄉村建設對農村基層社會治理提出了新要求,農村社會從傳統向現代轉型也給農村基層社會治理提出了新課題、帶來了新挑戰。實現農村社會的有效治理,必須樹立大治理理念,構建起大治理格局,因地制宜,因區施策,突出重點,把握關鍵,有效推動治理體系和治理模式不斷創新,實現農村社會有序治理。
(作者分別為大連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博士后;大連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
【注:本文系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面上資助一等項目“歷史延續性視角下的文化認同研究”(項目編號:2018M630291)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美麗鄉村建設指南》,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5年。
②《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