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瓊
【摘要】產業化可有效激發非遺的內在生命力,使其重新煥發光彩。針對當前非遺傳承發展中存在的部分項目瀕臨消失、開發不當等問題,可在整體規劃、分類對待的基礎上,通過打造品牌化模式、搭建產業化平臺、培養非遺產業化專業人才促進非遺的保護和傳承,這不僅可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豐富的精神文化產品,也可促使非遺“活起來”。
【關鍵詞】非遺 產業化 發展路徑 【中圖分類號】G124 【文獻標識碼】A
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凝聚了中華五千年歷史文化的精華精髓,保護傳承非遺,就是保護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和文化根脈。截至2018年12月,我國已有40個非遺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名冊),如昆曲、端午節、剪紙、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等,總數位居世界第一。我國雖然是名副其實的非遺大國,但是,非遺傳承發展中仍存在部分項目因傳承人后繼無人瀕臨消失、開發不當等問題。《國家“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綱要》指出,要“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非遺在保留傳統特色和融合時代需求基礎之上進行產業化發展,可為人民群眾提供豐富的精神文化產品以滿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也可有效促進非遺“活起來”。
非遺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并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主要包括傳統口頭文學以及作為其載體的語言;傳統美術、書法、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和雜技;傳統技藝、醫藥和歷法等。非遺具有獨特性、脆弱性、活態性、傳承性的特征,適宜的產業化發展可有效推動非遺的健康、可持續發展。當前我國非遺產業化面臨發展動力不足、開發不當、產業缺乏整合的現實困境。
產業化發展動力不足。產業化發展能夠為非遺保護和傳承提供足夠的資源,但非遺產業化發展并不以盈利為目的,其具有明顯的公共屬性,這就決定了非遺產業化發展需要政府引領,需要社會組織等的積極參與。但從目前狀況來看,政府更多是從政策層面進行引導,市場的潛能未得到有效激發,加之在人才、資金、技術等方面支持力度不足,導致非遺產業化發展缺乏穩定性。
存在開發不當的現象。非遺產業化發展要以其他產業為依托,目前比較常見的產業化路徑是將非遺與商品、旅游業融合。與商品融合是將非遺的某些要素附加到商品本身,實現非遺的美學價值和經濟價值。例如,將剪紙或民族樂器進行藝術創造,作為商品進行售賣。與旅游業融合是指將具有開發價值的非遺與旅游項目進行結合,以在旅游區表演的形式進行非遺的推介,走產業化集群化發展道路。但是在實踐過程中,部分景區將非遺表演作為追求利潤的工具,為了迎合觀眾肆意進行再創造和過度開發,削弱了非遺原本的文化內涵,破壞了非遺傳承的完整性。
產業化鏈條尚未形成。在國家政策引導支持下,不少社會組織參與到非遺產業化發展中,但由于開發主體缺乏經驗和能力,會遭遇各種難題,導致非遺產業化進程緩慢。還有部分地區在非遺產業發展項目建設中,參與主體和開發主體對于文化產業發展具體路徑了解不足,只是滿足了產業鏈條上的某些需求,并沒有形成系統的非遺產業化鏈條,產業化發展的凝聚力不足。
推進非遺產業化過程中,要平衡好保護與開發之間的關系,還要做好整體規劃和分類對待,對此,政府應做好政策引導和科學規劃。
以保護為原則的科學整體規劃。其一,制定科學合理的發展規劃。應因地制宜采取不同措施來推進非遺的產業化。各地應該將非遺產業化發展納入當地的總體發展規劃。例如,對于生產實踐類的非遺,政府應該主動支持開發主體進行項目研發,并給予融資和政策支持;對非遺文創產品還應給予一定的宣傳推廣和稅費減免。而對于藝術實踐類的非遺應該采取分階段資助的形式,前期要做好市場調研工作,給予一定的政策引導和扶持。之后要積極引導其獨立進入市場領域,并完善相關補貼和配套制度支持其發展。其二,政府要充分發揮引導職能。針對當地非遺產業化發展存在的問題,政府應牽頭進行系統調研和分析,制定針對性的政策措施,給予人才和資金扶持,確保非遺產業化順利推進。應積極鼓勵社會主體參與當地的非遺產業化發展,通過財政杠桿作用,吸引更多社會資本投入到環境污染少、科技含量高的非遺項目中。
以“分類”為原則細分非遺產業化價值。在推進非遺產業化進程中,首先要對不同的非遺做細致的分類,明確其產業化的可行性。大體而言,可將非遺劃分為全部產業化、部分產業化和非產業化三種類別,評估非遺是否適宜產業化主要考慮三方面的因素,即經營實體、市場導向和自我發展。在眾多非遺中,對于能夠完成生產、再生產、服務全過程的,可將其納入產業化發展體系之中,諸如傳統桑蠶絲織技藝、剪紙、泥塑等工藝性非遺項目。而對于部分項目不適宜組建產業鏈的,則不能進行過度開發。非產業化則是針對一些對文化空間和社會生態環境依賴較大的非遺,該類型需要借助行政強制手段進行保護,如格薩(斯)爾、瑪納斯等口耳相傳的民間文學瑰寶。
綜上,非遺項目是否適合產業化,關鍵要看非遺是否具有產業化價值,且能夠通過產業化發展來體現其經濟和文化價值;非遺產業化發展要堅持以尊重文化傳統為根本遵循,根本目的是以產業化促進保護和傳承。
非遺產業化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在于非遺中蘊含的優秀傳統文化精髓,產業化的過程中,既要保留和彰顯傳統文化價值,也要融合時代需求和特色,將發展式微甚至瀕臨消亡的非遺項目保護好、傳承好、發展好,使其“活起來”。
打造品牌化發展模式。非遺的產業化發展可圍繞某一主題,發揮資源整合優勢,打造特色品牌。例如,2018年10月,深圳舉辦“首屆深圳非物質文化遺產周”,開展形式多樣的非遺展示、演藝、論壇、比賽等活動,將周邊同類的非遺項目集合起來,形成文化品牌,更容易產生規模效應。構建品牌化發展模式應注重產品的開發創新,借鑒國外一些文創產品開發的案例,可以將一些傳統的“非遺”文化進行現代化轉化,不僅能夠實現其自身的經濟價值,同時也具有文化交流與傳播的作用。
搭建產業化發展平臺。非遺眾多,但分布也較為分散,利用互聯網搭建產業化平臺有助于推進其產業化進程。互聯網與非遺的融合體現在很多方面,如“非遺金融”“非遺教育”“非遺文創”等,通過搭建產業化平臺,將上述各類形式有機整合,打造集融資、教育、展示、交易、企業互動為一體的綜合型平臺,最大限度發揮非遺產業化發展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培養非遺產業化專業人才。非遺產業化發展需要大量的專業人才和傳承人作為支撐,資源是創新的基礎,打造高水平的經營團隊是推進非遺產業化成功運營的關鍵要素。因此,應注重非遺產業發展的專業人才培養和引入,高校應主動承擔起培養非遺產業發展人才的重任,為非遺產業化發展輸送新鮮血液。政府部門、企業和社會也應加強對非遺產業化人才的挖掘,對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思維的人才進行系統培養,進一步提升相關專業人才的綜合能力。
(作者為中共亳州市委黨校科研處副教授)
【注:本文系亳州市2018年度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文化自信視閾下亳文化的當代價值及其實現路徑研究”(A2018005)的成果】
【參考文獻】
①劉芝鳳、和立勇:《弱經濟價值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芻議——以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為例》,《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8年第1期。
②祁述裕:《放寬文化市場準入,擴大文化市場開放》,《東岳論叢》, 2018年第 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