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鳳霞
【摘要】中國傳統戲曲基于廟會、節慶等民俗活動,逐漸發展出中國人一以貫之的特定戲曲審美趣味。優化戲曲發展生態,傳承戲曲文化,要遵守戲曲自身發展的客觀規律。我們應在堅持藝術本真的前提下,不斷滿足民眾的審美需求,以資金支持優秀劇本的創作和表演,以政策扶持戲曲文化事業,以制度培養青少年演員和觀眾,樹立文化自信,最終做到“還戲于民”。
【關鍵詞】傳統戲曲 文化生態 還戲于民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戲曲是我們的民族瑰寶、人類社會寶貴的文化遺產之一。追溯歷史,我國傳統戲曲萌芽于秦漢,定型于宋元,發展于明清,經千百年而不衰,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傳統戲曲將民族文化、世情人倫與高臺藝術、地域特色相結合,展現出巨大的藝術魅力。在多樣化的大眾娛樂手段和現代視覺藝術的沖擊下,中國傳統戲曲所處的生態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戲曲文化生態,是戲曲從業人員與戲曲創作、編導、演出、評論等相關社群的聯動活動及與戲曲發展相關的社會、文化環境因素綜合構成的總體生態系統。就其內涵而言,大致有三方面內容,一為戲曲本體的生態結構,含戲曲的創作、演出、觀看及戲曲的批評或理論生成。其中,創作是基礎,演出是中心,觀看是保證,批評反過來影響戲曲發展;二為與戲曲外圍相關的泛文化生態,含戲曲的經營活動、戲曲文化產業以及當時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生態中影響戲曲發展的因素;三為孕育、催生、影響戲曲的中國民間文化土壤,含中華民族精神、人倫關系、民間審美、民俗活動,以及中國人的道德訴求、人生哲學、對天地自然萬物的特定態度等。其中,戲曲演出、戲曲經營和區域文化空間是影響戲曲文化生態的基本要素,這三個要素共同推動了戲曲文化生態的變遷。
從戲曲發展源流看,戲曲作為中國人的傳統娛樂形式,表現出綜合性、虛擬性、程式性的基本特征。同時,戲曲作為中國人文化藝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形態,證明了中國人對傳統戲曲符號化、象征化、裝飾性的高度認可態度,表現出特定時間段內中國人的精神底色和中國各地獨具特色的藝術文化生活。中國傳統戲曲基于廟會、節慶等民俗活動,祭祀、歌舞等禮儀需求,聽戲、觀戲、評戲等休閑娛樂互動,逐漸發展出中國人一以貫之的特定戲曲審美趣味,并構成了以地方劇團為演出主體、地方觀眾為接收對象的藝術格局和傳播生態,形成了以地方劇種為主要標識的戲曲文化生態。
清朝乾隆以降,屬于雅部的昆劇與花部所屬的梆子、皮黃、弦索和弋陽等各類聲腔劇種此消彼長,以致形成昆腔雅部消歇、花部激長的戲劇生態格局。時至今日,昆曲與其他戲曲一起,構成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地方戲曲生態格局。然而,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大眾娛樂手段的豐富以及人類社會生活方式的變遷,中國傳統戲曲的發展面臨一些困境。
地方劇目創作題材陳舊,戲曲專業人才培養不足。就傳統戲劇戲曲的創作而言,主要的困境表現為:一是囿于資金和創作隊伍的局限,戲曲發展緩慢多數仍停留于陳舊老戲,戲曲演出難以達到應有的藝術水準。戲曲題材內容或缺乏對日常生活素材的積累,或有悖于戲曲藝術精神而進行編造。二是對傳統劇目改編,忽視戲曲原本所秉承的民族審美和民俗藝術,任意改變戲曲藝術的本質和本體特征,地方戲曲盲目跟風學習西洋歌劇,少數民族戲曲盲目模仿漢族戲曲,導致演出趨同性明顯,缺乏地域色彩、個性化特色和思想性。三是戲曲專業人才培養和儲備不足。原有創作人員受教育水平有限,缺乏戲曲藝術修養,呈現出戲曲創作人才低端化現象。
觀眾數量急劇減少,地方戲市場萎縮。時代滄桑劇變,大眾傳播手段由單一發展至多元,廣播、電視、網絡、手機視頻等各種方式不一而足,戲曲失去了大量觀眾,其發展面臨著較為嚴峻的現實挑戰。與晚清民國戲曲繁榮發展不同,當前中國的戲曲受眾已大幅減少。據中國戲曲學院相關研究發現,中國戲曲觀眾老齡化現象明顯,1970年以后出生的年輕一代對戲曲欣賞缺乏興趣,基本不看傳統戲曲演出,他們周末的閑暇時間主要用于QQ、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介以及淘寶等購物平臺,日常消遣則主要是短視頻、電視劇、電影、網絡劇、綜藝節目等大眾娛樂方式。隨著戲曲觀眾的流失,戲曲專業人才也紛紛轉行,戲曲表演團隊難以承擔城市高額的劇院場租,在村鎮則化整為零,局限于喜慶、婚喪活動中的片段式、重復式演出。
傳統戲曲賴以發展的社會基礎不斷瓦解,戲曲創造和傳承遭遇瓶頸。隨著中國鄉村社會的嬗變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傳統戲曲發展賴以生存的社會基礎不復存在。在傳統農業社會,人們大多以家族為基本單位過著群居生活,人際關系相對穩定,擁有相同的方言作為交流媒介,有祠堂、露天廣場等固定的戲曲活動場所,具備戲曲產生、接受和傳播的社會土壤。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民原有的生產生活方式發生劇變,傳統的農耕勞作方式轉向機械化生產,人口流動越來越頻繁,普通話的推廣,進一步導致地方戲的生活語言基礎即方言日漸式微。
注重本色,堅持戲曲本體藝術精神。戲曲應該是一種活態藝術,不應固化在靜態博物館里。好的戲曲作品一定是反映民眾的喜怒哀樂、日常生活的,這樣才能實現戲曲受眾和表演者、創作者的精神共振。好的戲曲創作應注重體現中華民族文化精神,反映中國人的民族文化心理。因此,在戲曲本體藝術精神構建方面,應營造良好的創作演出生態,鼓勵創作優秀劇目。戲曲從業者應該在保留戲曲精粹、傳承民族藝術的前提下,編寫出體現大眾文化心理、貼近社會實際、貼近群眾生活的優秀劇本。
協力共進,營造良性的演出生態。傳統戲曲創作者應堅持戲曲本色底線,關注社會生活,適應新需求新變化,做到與時俱進。如創新傳統表演藝術,培養新一代戲劇表演藝術大師,樹立地方戲藝術的新標桿新品牌,與電視、電影、綜藝等節目結合,不斷創新呈現形式以滿足觀眾多元化需求,為地方戲發展開辟新途徑。探索地方戲與文化旅游產業的深度結合,舉辦彰顯鄉土和地域特色的文化藝術節,拓展地方戲發展空間,適當利用網絡技術和手機APP,開發戲劇文化創意產品,進行戲劇文化產業經營活動,為傳統戲劇戲曲的傳承搭建起具有現代科技支撐的網絡傳播平臺。
還戲于民,培養戲曲受眾的后備軍。戲曲生于民間,長于民間,自誕生之日起就帶有顯著的民間特性。新時代戲曲應做到雅俗共賞,在鄉村、城市打造戲曲文化活動空間,做到“還戲于民、雅俗共賞”。可以逐步排演一些節奏明快、寓教于樂的傳統戲曲劇目,通過村鎮相關部門逐步推廣,將廣大農村地區打造為地方、民間戲曲的展示舞臺。有條件的鄉鎮可建設農村專業劇場,使鄉鎮成為地方劇團演出的主要陣地。在城市居民社區,可以預留一些場地,主打文化戲曲,鎖定文化精英觀眾群。同時,可爭取更多社區居民群眾,最重要的是大量培養青少年戲曲演員和觀眾。當前,傳統戲曲文化的薪火相傳重任迫在眉睫,應注重激發青少年欣賞、消費戲曲產品的興趣,培養其觀戲習慣。如將戲曲課程納入基礎教育和高校教育課程體系,在全國青少年范圍內強化戲曲文化的傳承;對于戲曲演員與戲曲表演專業的學生,可設立專項基金給予扶持。
(作者為貴州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
【注: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陽明心學與中晚明劇壇嬗變及戲曲文化生態研究”(項目編號:18XZW008)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張庚:《張庚文錄》,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3年。
②陳月輝:《戲曲發展困境孔見》,《藝海》,2015年第1期。
③吳民:《新潮演劇與二十世紀戲曲生態重構及其嬗變》,《戲劇文學》,2017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