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程 曹磊
【摘要】京杭大運河至今已有2500余年的歷史,是世界上最綿長古老的在用運河。其主體工程的開鑿主要分為春秋戰國、隋朝、元朝三個歷史時期。古往今來京杭大運河的光芒與活力從未消失,促進了中國南北地區各個城市之間經濟、文化的互通與交流,具有重要的文化遺產核心價值。
【關鍵詞】京杭大運河 歷史演變 核心價值 遺產保護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京杭大運河開鑿至今已有2500余年,是世界上最綿長古老的在用運河,與矗立于崇山峻嶺之中的萬里長城一起,在中國版圖上組成了一個巨大的“人”字形,蘊含了中華民族深厚的智慧和豐厚的文化。從古至今,連通中國南北的京杭大運河,對中國南北地區各個城市之間經濟、文化的互通與交流,尤其是對大運河沿線地區間工業、農業經濟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京杭大運河主體工程的開鑿主要分為三個歷史時期: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5-3世紀,初創時期)、隋朝時期(公元7世紀,第一次大溝通時期)和元朝時期(公元13世紀,第二次大溝通時期)。為了滿足戰爭和戰事運輸的需求,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競相開鑿工程規模比較小的運河,開鑿工程的內容一般為將兩條不相交的天然水系簡單連接到一起,實現水系之間互通的目的。
隨后,為促成南北經濟溝通發展,滿足北方戰事物資運輸需要,隋朝時期先后開鑿了通濟渠、永濟渠,修整拓寬了江南運河,并疏浚整修了浙東運河,古籍《資治通鑒》卷一八一中就有相關記載:“大業六年十二月,敕穿江南河,自京口至余杭,八百余里,廣十余丈,使可通龍舟,并至驟宮、草頓,欲東巡會稽。”由此京杭大運河最終實現了以都城洛陽為中心點,北抵今北京通州地區,南達今浙江寧波約2000多公里運河航線的全線貫通,這是當時全國唯一一條南北走向并溝通東西的最大規模運河,因此一般稱這一時期的京杭大運河為南北大運河。
公元13世紀,元帝國的建立使中國的政治中心由中原地區北移至今北京地區,為實現將江南地區豐富的物產輸送至北京,元世祖忽必烈敕令開鑿了濟州河、會通河和通惠河等三條運河,其中會通河的開鑿將南北大運河裁彎取直,使運河基本呈現出南北走勢,可以直接溝通北京與江南地區。最為值得一提的是此時京杭大運河全長為1790多公里,相比前朝運河航程縮短近900多公里。明清時期是京杭大運河航運史上的鼎盛時期,在元朝京杭大運河的基礎上,不斷進行整治修葺,完善漕運管理制度和增設漕運機構,各種漕運、商運、貨運、游船船流如織,極為繁忙,運河通航狀況始終保持良好狀態。
古往今來京杭大運河的光芒與活力從未消失,由封建社會漕運繁榮到近現代行洪、航運、灌溉、觀賞、北煤南運、南水北調等等諸多功能方面持續發光發熱。這個巨型世界級線性水利文化遺產,共涉及8個省和直轄市,穿越中國東部的五大水系,約1794公里長的河道中包含了類別豐富的文化遺產點。京杭大運河的文化遺產價值已獲得世界性認可。1994年,以“運河遺產”為主題的世界遺產大會在加拿大安大略省召開,期間對“運河遺產”這一遺產類別進行了定義,指出運河作為人工開鑿的水道,從歷史和技術層面講都具備文化遺產的突出普遍價值,是值得被紀念的人類工程,不僅體現了線性文化景觀遺產特點,又在綜合文化景觀中獨樹一幟、不可或缺。1996年,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發布的《國際運河遺產研究報告》高度評價了大運河的水利工程科技文化遺產價值,視中國大運河為工業技術革命前首屈一指的科技成就。2014年,在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宣布中國大運河項目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京杭大運河作為中國大運河的主要構成部分一同被列入該名錄中。
京杭大運河具有重要的文化遺產價值,是中國及世界重要的水利工程文化遺產。作為中國農業社會體系下農業文明技術的非凡創造作品,京杭大運河歷經數代發展,創造發明了各類先進的水利工程技術,運用蓄積和調配水量彌補了河道區間水量的季節性變化和差異,并與自然水系漸漸分離僅于運河口交匯,最終運河上的各河段成為相對獨立的水利工程體系。其水利工程體系由四大工程系統構成,分別為:水道工程、水源工程、工程管理和附屬設施工程。這個系統的工程體系內涵豐富,意義深遠,是18世紀工業革命前,世界范圍內水利工程、土木工程技術的最先進之所在。由于京杭大運河流經地域廣闊,地域跨度龐大,且地域間自然條件相差甚遠,降水量、降水期各不相同,為保障河道暢通,中國歷朝歷代的水利學專家們運用地理、水利工程、交通技術、樞紐管理、土木工程等學科知識與技術,綜合改造自然水系,因地制宜地設計了大量不同形式的水利樞紐工程,建立完備的運河船閘體系,如水源和供水工程、泄洪工程、運河與河湖交叉工程、運河與陸路交叉工程、眾多控制水量和航深的船閘水利設施系列工程以及大量的駁岸、碼頭、斗門、閘壩、涵洞、橋梁、彎道等。
同時,京杭大運河在中國歷史上具有重要的社會和文化意義。京杭大運河經歷不同歷史時期,逐漸依托南北漕運河道的開鑿和各類科技文明結晶而享譽世界,見證了中華文明進程,成為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最為重要的古老運河,在歷史、社會、藝術、文化等方面的貢獻早已受到世界的矚目與肯定。京杭大運河對中華文明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經過兩千多年的歷史歲月,自隋朝時期南北大運河的開鑿開運,諸如春秋戰國時期國家分裂、大小諸侯國分裂而治的歷史局面基本沒有再次發生,盡管出現了五代十國時期,但持續時間不足數十年后國家又重回統一局面。這種持續穩定、相對統一的政治局面,離不開京杭大運河溝通南北、聯系東西的紐帶作用,加強了各地區、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增強區域之間的溝通與了解。縱觀歷史,京杭大運河的開通目的始終與統治者對于政治統一和軍事活動的追求相伴而生,在經濟發展方面也是貢獻巨大。經濟的發展帶來文化事業的繁榮,文化的交流與傳播也在潛移默化地彼此影響著,形成獨具一格的運河文化帶。歷朝歷代運河的輸送中心與政治中心具備完全一致性,南來北往的貨品與原材料通過運河漕運互通,為封建社會的商品經濟繁榮提供了必要的發展條件,為藝術文化的興起與交流提供了堅實物質基礎,京杭大運河縱貫華夏大地成為封建王朝維持生命活力的血管。
(作者分別為天津大學建筑學院博士研究生,天津城建大學助教;天津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博導)
【參考文獻】
①姚漢源:《京杭運河史》,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1998年。
②武廷海、王學榮:《京杭大運河城市遺產的認知與保護》,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4年。
③蔡蕃:《京杭大運河水利工程》,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4年。
④譚徐明等:《京杭大運河遺產的特性與核心構成》,《水利學報》,2009年第10期。
2019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并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規劃綱要》提出,堅持以文化為引領,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堅持科學規劃、突出保護,古為今用、強化傳承,優化布局、合理利用的基本原則,打造大運河璀璨文化帶、綠色生態帶、繽紛旅游帶。明確要按照“河為線,城為珠,線串珠,珠帶面”的思路,構建一條主軸帶動整體發展、五大片區重塑大運河實體、六大高地凸顯文化引領、多點聯動形成發展合力的空間格局框架,并根據大運河文化影響力,以大運河現有和歷史上最近使用的主河道為基礎,統籌考慮遺產資源分布,合理劃分大運河文化帶的核心區、拓展區和輻射區,清晰構建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空間布局和規劃分區。(來源:新華社 整理:人民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