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最近幾年,體驗式學習進入各國學者及教育工作者的研究視野,而閱讀教學是語文課程的核心板塊,本文以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強調體驗閱讀教學的要求為基礎,分別從課前導入、課中討論、課后拓展方面探索實施體驗式閱讀教學的措施,希望有助于一線教師提高高中語文教學質量。
關鍵詞:高中語文;閱讀教學;體驗式閱讀
語文是學校教育教學的主要課程,承擔著教書育人的重大任務。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實施體驗式閱讀對培養學生體驗能力和學生學習知識、培育情感、建構精神等均有重要意義,作為教師務必要引起足夠的重視,不斷加強分析和實踐。
一、 高中語文對實施體驗式閱讀教學的要求
傳統的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是知識本位教學,忽視對學生情感的培養,導致學生從根本上失去成長與發展的關懷,變成知識的容器,難以成為有個性的人。體驗式閱讀過程則是認識的過程、實踐的過程,通過讓學生入情入境,使其產生至情至理的閱讀體驗。對于高中生來說,一次真實的體驗式閱讀遠比多次空洞的說教式閱讀感受得更多,從內心深處獲得真實的、刻骨銘心的體驗。新課程標準也將體驗作為重要的詞展開,體驗在整個課程標準文本中出現了十七次,要求教師通過教學讓學生具備獨立閱讀的能力和豐富的積累、較好的語感,注重情感體驗,不斷提高理解能力。
另外,教育部提出要發展核心素養,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就是學生在積極的語言實踐中積累和構建的、在真實情境中表現的運用語言的方式及品質,是學生通過學習語文得到的語言知識及能力、思維方法及品質,綜合體現學生素質。而語文教學的核心就在教會學生閱讀和表達,閱讀是表達的基礎,表達是閱讀的目的,理想的高中語文教學就應從完成這兩個目標著手,通過體驗式閱讀發展高中生的核心素養。那么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就要尊重學生的獨特理解、體驗,不能用模式化解讀取代學生的思考與體驗,在閱讀的全過程滲透體驗式學習,提高閱讀教學實效,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使其成為全面發展的人。
二、 高中語文教學中實施體驗式閱讀教學的措施
(一) 創設閱讀教學情境,引入體驗
人們常說好的開端就是成功的一半,教師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創設合理導入情境,就意味著閱讀課成功了一半。運用多媒體是較為常見的情境創設方式,特別是針對高中語文教材中的散文,無論是寫人記事或寫景抒情,都具有較強的形象性,需要直接體驗作者的情感。而多媒體具有文字、圖像、音頻、視頻等并用的特點,能把抽象事物變成具體物件,通過聽覺視覺融合的形式帶學生們走進真實情境,成功引入體驗。
通過多媒體情境引入閱讀教學體驗的手段主要有圖畫展示、短篇視頻這兩種。針對圖畫展示,因散文類文本意境唯美,展示圖畫是幫助學生進入意境的有效手段,可以直接把學生們想象有障礙或想象不到的抽象形象通過具體形式展示,這些形象進入學生的大腦之后進行重塑、再造、信息重組,對文本產生良好的情感體驗。如閱讀《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時,教師在教學之初采集有關父母的圖片制作課件,向學生們直觀展示母親哺育孩子、燒火做飯、縫縫補補、在家門口守候孩子歸來和父親辛勤勞作、深夜默默看著熟睡的孩子、在考場外神情焦灼地等待以及父母鬢角長出白發、皺紋滿面、身軀佝僂等情形,最大限度調動學生的視覺,使其自覺參與體驗式閱讀教學活動,在情境中開啟審美體驗。
針對短篇視頻,它與音樂均是服務于激發學生進入作者情感世界的。短視頻展示的連續情境或小故事有很強的體驗性,適合學生在閱讀文章時對于作者的體驗能感同身受,將其轉移到自己身上,變成自己的個性化體驗。如閱讀《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時,教師在展示父母的相關圖片之后就可嘗試以母愛為側重點,在網上搜索在某次大學生藝術節上獲獎的一個微電影,時長五分鐘左右,講述的是一名大學生對單親母親的嘮叨、操勞等視若平常,經常挑剔母親做的飯菜,對母親許下自己以后會天天給她做飯的諾言,但當他做好飯菜時面對的只有母親的遺像。該短篇視頻把“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詮釋得淋漓盡致,很多學生在觀看時都唏噓不已,甚至落下眼淚,這說明他們心中最柔軟的地方也有著對母親深深的悔恨。之后教師引導學生們聯系自己的生活經歷,用閱讀觸動心靈,深刻理解父母對自己的愛,在無形中產生情感體驗,達成共鳴。
(二) 重視課堂對話討論,加強體驗
高質量的、成功的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就是教師善于挖掘教材里的智慧,并將其轉換成學生的智慧,引導學生們大膽質疑,形成個體思考,在體驗的基礎上做出判斷。這就需要教師實施體驗式閱讀,強調教學過程的互動性,利用對話教學豐富語文閱讀課堂,進一步加強學生的體驗。課堂對話形式包括學生和文本的對話、學生和學生的對話、學生和教師的對話等,考慮到高中語文教材中有一些文章的空白與生成點較多,教師就可充分挖掘課文的未定義之處,指導學生們在對話討論中挖掘文本內涵,開拓學生視野,對文本產生更深刻的感受,促進體驗的強化。
如在《祝福》的閱讀教學中,課文的結尾只寫明祥林嫂伴隨魯鎮的祝福聲悄然死去,沒有說出她為什么會死,教師就可從這一空白點切入,引導高中生開展對話討論活動,深入挖掘文本,加強體驗。對話討論過程如下:
教師:小說的最后讓我們知道祥林嫂死在了魯鎮的一片喜慶和祝福聲中,那么她究竟為什么會死呢?大家現在就討論一下吧,踴躍發表看法。
學生1:我認為祥林嫂是餓死的,課文里面說過她被拒絕捐門檻之后受到的刺激很大,眼睛凹陷,記性變得很壞,經常忘記淘米,只能是有一頓沒一頓地吃,并且祥林嫂家里很窮,最終餓死了。
學生2:我覺得他說得對,簡單而言祥林嫂就是窮死的,文章里提到了魯迅問短工祥林嫂怎么死的,短工的回答就是窮死的。
學生3:我感覺祥林嫂可能是被嚇死的吧,因為她聽了柳媽講的陰司的故事,害怕自己死后被閻王爺鋸成兩半,而且她本來就非常迷信,被活活嚇死。
學生4:祥林嫂會不會是自殺而死呢?因為她的娘家人還有魯四老爺、柳媽等都在有意無意地逼她去死。實際上祥林嫂在精神上受到了極大的迫害,她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捐門檻上,柳媽卻在她捐門檻時叫她放著,這使她徹底失去生活希望,于是選擇自殺。
學生5:那她更有可能是他殺,魯四老爺和柳媽他們都是兇手,魯四老爺隨時隨地都表現出討厭祥林嫂,甚至罵她敗壞門風,祥林嫂已經死了他還罵她是孬種;而柳媽在祥林嫂高興地捐門檻時讓她放著,毀滅了祥林嫂所有的希望,沒有他們她就不會這么悲慘,因而祥林嫂根本就是被這些人害死的。
學生6:魯四老爺和柳媽之所以那樣做,是受到封建禮教的影響,害死祥林嫂的歸根結底是封建禮教。
……
在這樣的對話討論教學中,學生們充分參與,在學生和文本、學生和學生、學生和教師的積極對話中各抒己見,填補文章空白,并從各個角度深入解讀作品的主題,形成更深層次的認知和體驗。
(三) 聯系生活拓展課堂,升華體驗
體驗式閱讀要求教師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獨特的生活經歷去解讀文本,包括學習經歷、社會經歷等,力求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那么教師應在閱讀教學中應準確找出可以迅速聯系學生生活經歷和文本內容的契合點,讓學生們產生閱讀文本的感性體驗,據此根據思想感情加深對文本的閱讀和體驗。在這之中,教師尤其要尊重學生們的個性差異,力爭做到求同存異,鼓勵他們在語文閱讀學習中展示個人獨特的感受,不斷升華閱讀體驗,提高學習效果。
如依舊以《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一文為例,當全班學生閱讀之后,教師就可拓展課堂,給家長發消息,邀請家長參與課文閱讀,并詳細填寫對應的表格,談一談自己的閱讀感受、對孩子的閱讀教學意見,學生則要填寫自己對家庭教育的意見,爭取家長的配合、支持。很多學生和家長都會主動配合,認真填寫,教師從收回的表格看出家長們的愛子之心、育子之情。教師還可公開一部分家長寫的感人至深的語言,并適時引導學生們回家后主動和父母面對面交流,分享閱讀體驗,傾聽父母講一講養育自己的一些小故事,從而理解父母的叨念,清楚自己承擔的責任,消除兩代人的隔閡,真正學會尊重家長、感恩家長。
又如針對《故都的秋》一文,教師可以聯系生活提出一系列問題,讓學生在課后進行自主拓展學習,加深閱讀體驗。第一,作者郁達夫在文中緊扣清、靜和悲涼落筆,描繪秋天的院子、槐樹、蟬、雨和果等畫面,以景顯情,以情馭景,完美融合故都秋色和個人心情,流露出深沉的愛國之情,這是否勾起你的感傷?第二,每個人心中都有秋天,大家在郁達夫筆下領略北國之秋的清凈和悲涼,那么同學們心中的秋是什么樣的呢?請同學們仔細回想、思考,可以寫感想,也可以和家長或同學交流。在這樣的課后拓展閱讀中,學生們自主思考、自主探究、自主體驗,使語文閱讀體驗得到升華。
三、 結束語
總而言之,語文是各個課程之母,閱讀教學是語文整體教學的根本,新課程標準要求的體驗式閱讀應基于傳統教學模式,通過創設情境、對話討論、生活拓展等措施豐富學生們的閱讀體驗,促使學生們將自己視作閱讀學習的主體,敞開心扉去感受、去體驗,促使他們在有效學習的同時運用已有知識與經驗解決實際問題,獲得新的感受,加快知識與經驗的轉化。不僅如此,實施體驗式閱讀和傳統語文教學相比對教師提出更高的教學能力與素養要求,需要教師不斷學習和提升,促進自身專業化成長,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堅持科學合理地實施體驗式閱讀,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朱敏.高中語文體驗式閱讀教學策略初探[J].名師在線,2018(24):40-41.
[2]李興源.淺談高中語文閱讀有效性教學[J].課程教育研究,2016(6):61.
[3]李海云.談新課改下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策略[J].當代教研論叢,2017(6):43-44.
[4]黃春霞.例談體驗式閱讀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有效實施[J].中學課程資源,2018(7):6-7.
[5]劉曉穎.高中語文閱讀體驗教學及其有效性實踐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6(6):263-264.
作者簡介:林荔青,福建省南平市,福建省武夷山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