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邁南
9月11日至12日,“第十六屆中國國際影視節目展”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舉行。本屆展出面積2.2萬平方米,設置展臺93個,有304家機構參展,包括來自約50個國家和地區的國際展商,以及國內一線省級衛視與一線影視制作機構、網絡視頻平臺。此次展出的節目共約8萬部/集,匯集了國內外優秀的電視劇、電影、紀錄片、動畫片、電視欄目等。
本屆展會以“禮贊新中國 奮進新時代”為主題,設立了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專區,重點展示了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電視劇《激情的歲月》《希望的田野》《奮進的旋律》、“五個一工程”獲獎作品、新媒體產品、優秀國產紀錄片、多語種譯制節目和海外《中國劇場》節目及全媒體傳播矩陣建設等內容,還特別設置了總臺“5G+4K/8K+AI”媒體應用研究發展歷程及最新成果展示等。此外,展會還設立了絲綢之路電視國際合作共同體專區、影視文化進出口企業協作體專區、影視專區、譯制專區、國際機構專區、VR虛擬體驗區、AR現實交互區、新媒體專區等,立體全面地呈現出廣電和影視行業發展全貌。
展會同期舉辦了“‘合作共贏未來主題推介會”“中國影視的國際化之路”“世界影視文化推介會”“5G時代的電視融合發展”“‘走向全球——深挖國際內容產業主題培訓”等一系列活動,持續聚焦行業前沿動態,展望影視創作與媒體發展的未來。
合作共贏共創未來
由中國廣播影視出版社、廣電影視聯盟、華策集團聯合主辦的“合作共贏未來”主題推介會在展會期間舉行。中國廣播影視出版社社長、廣電影視聯盟理事長王衛平在致辭時表示,在這樣一個大家都異口同聲認為不太好的市場環境下,畢竟還有很多黑馬在不斷殺出來,還是有很多公司、平臺繼續發展,很多制作人、編導演在盡全力做好自己的事情。這是一種堅守,也是一種精神。在現在這樣一個發展時期,單兵作戰是不合適的,最好的方法就是抱團取暖,資源共享,合作共贏。
推薦會現場,多家機構、企業代表依次介紹了各自平臺的創新發展情況及優勢資源。西湖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吳向前率先就西湖區的發展概況,以及對合作區的優惠政策進行了介紹。中國(浙江)影視產業國際合作區是國家廣電總局批復成立、國內唯一一個以文化出口為導向的國家級影視產業園區,合作區副總經理李偉鋒介紹,合作區以打造享譽國際的華流夢工場為愿景,致力于推動“華語”影視文化走出去。一方面是影視出口譯制及服務,為合作區企業提供優質影視譯制服務和平臺;另一方面是影視國際發行代理服務,為合作區企業提供國際發行代理服務,規模化推動影視產品出口。
依托中國(浙江)影視產業國際合作區平臺,中國電視劇(網絡劇)出口聯盟于2017年成立,并以項目為切口,與歐美影視企業合作,打造出一條擴大出口的“文化絲路”。創藝國際娛樂有限公司的主要團隊在中國香港運營,總經理原培德介紹,創藝多年來一直堅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文化,堅定不移為“華流出海”貢獻力量。北京藝鼎傳媒有限公司則通過中國北京、泰國曼谷兩個辦公室,構建了立足中泰兩國、輻射東南亞及全球的發行網絡。藝鼎總經理張亮表示,藝鼎將國產IP引出國門,把中國現代經典故事與擅長拍攝青春劇的泰國團隊相結合,開創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新模式。泰國創意廣告導演Autthavisit Hatsadinthon na ayutthaya則在現場介紹了泰國廣告的制作模式,以及廣告與影視的結合。
此外,探索空間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執行董事、花溪谷影視文化旅游區項目總裁顧貴水,深萊塢影視基地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建鋒分別以花溪谷影視文化旅游區和華夏小鎮項目為例,分享了影視文旅融合實踐經驗。億品眾合影視產業園總經理李佳遙對剛剛落戶蕪湖的億品眾合影視產業園進行了推介。
現實主義成創作主流
近幾年,“現實題材”成為影視產業發展的主要趨勢。本屆展會展出劇目也以現實題材為主,展會期間“影視劇創作論壇”舉行,與會影視從業者、專家聚焦“現實主義的新能量”這一核心議題,暢談現實主義創作經。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所世界傳媒研究中心秘書長冷凇分享了一組數據。據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全國拍攝制作電視劇備案公示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上半年,全國電視劇拍攝制作備案公示的劇目共431部,其中現實題材電視劇328部(包含當代題材電視劇304部、現代題材電視劇24部),占總備案數的比重約為76%,而這個數字在2017年和2018年分別是66%和64%。“在國家的號召下,在主管部門的引導下,在創作方、平臺方的引導下,現實主義題材劇在影視劇市場的比重在不斷加大。”冷凇說。
湖南衛視總編室主任周海對近年來國產劇集的整體表現予以肯定,但也表示“大批現實題材劇上馬,并不代表我們在創作上就達到了現實主義的標準”。周海介紹,平臺方基本上每年都會評估300—400部劇本,他的感受是“題材不少,但是精品不多;數量不少,但是突破不多”。周海認為,現實題材創作和制播過程中容易產生一些陷阱,“比如教育題材今年播得比較好,接下來很多公司就會消化同樣的題材,可創作時又缺乏足夠時間積累,這樣可能就把題材類型優勢消耗掉了。”
曾經制作過《士兵突擊》《我的團長我的團》等劇的浙江天意影視總裁吳毅也認為,很多現實題材一窩蜂上馬,卻沒有厘清現實題材和現實主義創作的區別,“《我的團長我的團》用2年時間打磨劇本,172天拍攝,過去10年了人們依然覺得這部劇不錯,是因為整部劇反映了時代風貌,其中人物的狀態和精神是直擊人心的。”他認為,文化產品要有社會擔當和價值追求,要能夠反映當下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抱著游戲的心態不可能做出具有現實價值的作品”。
導演劉江與編劇高滿堂合作打造了電視劇《老酒館》,他在現場分享了高滿堂說過的一句話,“我寫的作品從來不求一時火爆,我希望它能留下來,能夠長久。”劉江表示,現實主義創作既是想讓年輕觀眾了解作品所涉及的“當時年代”,也是為了讓他們了解當下,更好地傳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他看來,真正的“現實主義”要能通過對當時時間和空間的細節、質感描寫,反映時代本質,再現當時人物的精神樣貌。
上海文化廣播影視集團有限公司影視劇中心副主任、電視劇制作人徐華多次強調“態度”的重要性,“當我們面對現實題材時,會更多地關注創作者的態度:對歷史的態度、對現實的態度,考察其是否忠實于現實。”他認為,關注時代、反映時代精神、“有創作態度”的作品更能傳達出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通過對社會的觀察給觀眾以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