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順江

《思想的田野》湖南篇以“精準扶貧、改變中國”為主題,以“精準扶貧”首倡地十八洞村為主會場,通過實地走訪、專家解析、故事講述、群眾互動、文藝表演等多種形式,向電視觀眾解答了“‘精準扶貧怎樣在全國各地落實落地、開花結果?”這一問題,展現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磅礴偉力。
通過節目的創作,團隊發現,電視理論節目要做到“叫好又叫座”,實現有效傳播,首先取決于觀眾能不能“看得熱鬧”又“看出門道”。在準確、嚴謹的創作原則之外,更要求節目團隊在策劃創意時入心化行,在節目形式上出新出彩,以守正創新的態度講好新時代扶貧故事,讓思想解讀可信、可感、可學習,讓節目好看、好玩、好走心。
“1+4”田野大調查尋訪脫貧歷程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一個思想深邃、內涵豐富、邏輯嚴密的體系,“精準扶貧”重要論述亦如此。面對這樣一個宏大的主題,如何破題是節目創作的一大挑戰。
主創團隊經過反復論證,確定了以“1+4”田野調查破題,以“思想號”大篷車為線索,放眼全國,通過多個典型案例梳理分析,展現習近平“精準扶貧”重要論述的形成過程、科學內涵和實踐成果的創作思路。
“1+4”中的“1”是指一個主會場,即十八洞村。“4”則是四個田野調查點,分別是東西部扶貧協作典型樣板——寧夏閩寧鎮;發展鄉村旅游的典型案例——貴州花茂村;找準“貧根”、靶向治療的典型案例——湖南插柳村;“半條被子”故事發生地——湖南沙洲村。將一個主會場和四個田野調查點有機串聯的方式,就是節目的重要視覺標識——“思想號”大篷車。四位湖南衛視主持人作為“田野調查員”,乘坐“思想號”大篷車,分赴四地采風后,會聚到十八洞村,與兩位主會場主持人一起尋訪十八洞村的脫貧歷程。
十八洞村過去全村年人均純收入僅有1600多元,如今已增加到1萬元以上,實現全村脫貧。“精準扶貧”為什么能帶來如此天翻地覆的變化?主持人帶著這個問題實地體驗了當地的主題郵局、苗家秋千、農家樂等,直觀感受村民脫貧后物質生活和精神面貌發生的巨大變化。在與當地干部群眾的交流中,調查團了解到十八洞村踐行“精準扶貧”,積極探索“資金跟著窮人走、窮人跟著能人走、能人跟著產業項目走、產業項目跟著市場走”的“四跟四走”模式。
田野調查員也從各地帶回了不同的感悟和思考,與理論專家圍繞“閩寧模式”、湖南插柳村等脫貧典型,闡釋“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要義,解讀“精準扶貧”能夠幫助百姓實現長效脫貧的深層原因。
采民風、聽民聲、傳民情,為時代放歌
“精準扶貧”的成效如何,人民群眾才是閱卷人。扶貧事業是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大事、好事,要講好新時代的扶貧故事,最行之有效的辦法,就是將鏡頭和話筒對準基層干部群眾,真正做到采民風、聽民聲、傳民情,讓節目的表現形式更富親和力、感召力。
《思想的田野》節目錄制的主會場設在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洞村考察過的“巧媳婦”農家樂的院壩內。錄制期間正值五一假期,節目現場不設圍欄,不搞清場,來自十八洞村的父老鄉親和全國各地的游客,都成為了這臺田野晚會的觀眾。
觀眾與臺上嘉賓、主持人現場互動,氣氛熱烈。特邀嘉賓“聲入人心”男團與來自湖南插柳村的孩子們同臺獻唱,來自云南獨龍江鄉的干部群眾和大家分享獨龍族全族脫貧的喜悅。在“聲入人心”男團帶來的歌曲《奉獻》中,節目組以MV的形式呈現了一幅幅扶貧干部與貧困群眾攜手奮斗的畫面,從扶貧干部個例升華到對基層扶貧干部群體的致敬。
節目通過營造好看好玩的互動現場,講述生動走心的扶貧故事,展現淳樸炙熱的百姓心聲等形式,為觀眾展現脫貧之路的艱辛和百姓脫貧后的喜悅與自豪。
攝制團隊真情投入,實力踐行“四力”
《思想的田野》湖南篇的創作過程,對于攝制團隊來說,也是一次難得的理論學習和實踐“練兵”。
從寧夏到貴州,從武陵山到羅霄山,攝制組乘坐著“思想號”大篷車,前往祖國的天南地北,行走在湖南各地的田間地頭。為了更好地捕捉到“思想號”大篷車在田野中馳騁的航拍鏡頭,制作團隊專門成立了航拍組,多位攝像師跟隨車隊在崇山峻嶺、峽谷深澗中艱苦拍攝。
在寧夏閩寧鎮,攝制組深入戈壁灘取景。在湖南插柳村,主持人和編導下地干活,與老鄉在田埂邊攀談,通過深入細致的采訪,挖掘出生動感人的細節:當地村民李三翠在自力更生脫貧致富的奮斗中,精神面貌為之轉變,她的微信簽名也從之前的“子規夜半猶啼血”改為了“不信東風喚不回”。節目主會場十八洞村地處偏僻,近百人的錄制團隊每天需要從縣城往返奔波,部分編導干脆搬到老鄉家里住,只為能夠與老鄉們多見面,多聊天,多掌握一手新聞素材。
《思想的田野》湖南篇主創團隊來自湖南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今年以來,這支新聞團隊已先后推出《新春走基層·直播皇都侗寨》《我的青春在絲路3》《我的非洲朋友》等多部新聞作品,完成了《長江之戀》湖南篇、《連線紅土地》等大體量、大協同的新聞直播。通過參與《思想的田野》聯合創作,湖南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團隊在與同行的交流互鑒中,進一步加強了理論節目的創新能力。通過這次實踐,也讓我們更加深刻地明白了自身所肩負的使命和重任。
作為新時代的電視新聞工作者,我們將一如既往地堅持為人民傳情,為時代放歌,努力做到“腳下踩泥土,眼中有故事,心中存大局,筆下有擔當”。
(作者系湖南衛視《平民英雄》欄目制片人、《思想的田野》湖南篇總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