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學軍
摘 要:館藏評價是圖書館文獻資源建設的重要內容,是對圖書館的館藏滿足讀者需求情況進行全面地衡量、測定和評價的過程,本文主要論述了在數字環境下館藏評價的標準和方法。
關鍵詞:數字環境;虛擬館藏;評價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以Internet為標志的網絡環境對館藏建設帶來了深刻的影響,隨著數字圖書館的建設和發展,文獻資源數字化程度的不斷加深,圖書館收藏的電子信息資源種類和數量不斷增多,數字環境下的館藏已延伸到各種電子出版物、各種數據庫和網絡信息資源,不僅包含了現實館藏,還包含以聯機數據庫和網絡信息資源為主的虛擬館藏。
1 數字環境下虛擬館藏的類型
虛擬館藏是指必須借助計算機通信網絡才能獲取的本館以外數字化信息資源的總和, 對于這些資源,圖書館只擁有使用權和共享權,而不擁有更新、修改和支配的權利。現實館藏和虛擬館藏共同構成圖書館的館藏文獻資源保障體系。虛擬館藏主要包括兩大類:1)聯機數據庫。這些數據庫資源存放在數據庫商的服務器上,或者鏡像在國內代理 的服務器上,圖書館每年付費后,其用戶可在指定的網站或服務器上訪問這些資源。聯機數據庫是虛擬館藏中最有價值的一部分,特別是一些電子期刊的全文數據庫在館藏資源體系中占有相當的比重,如中國期刊網、維普等。2)網絡信息資源。是指根據讀者需求及館藏發展需要,搜索因特網上的各種信息資源,下載到本館或本地網絡之中,經過選擇和加工組織,并通過網絡提供給用戶使用。
2 數字環境下的館藏評價標準
傳統的館藏評價主要從館藏的數量、質量、結構和效能來進行,評價的對象是館藏文獻本身。數字環境下的館藏內涵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館藏評價不能僅僅以本館的實際館藏作為評價對象,而應該以在數字環境下占有文獻信息資源和為讀者提供信息的能力為依據,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2.1 信息資源保障能力
傳統的館藏評價中,藏書量是主要因素之一。藏書量的評價指標有:1)藏書保障率;2)讀者滿足率;3)學科覆蓋率;在數字環境下,由于館藏性質和內涵的變化,只考察和評價圖書館的藏書量已沒有實際的意義,更應該評價圖書館在整個數字環境下的館藏信息資源保障能力,主要包括:1)對實體館藏的評價。實體館藏主要包括印刷型書刊資料、縮微資料、聲像資料等。對印刷型書刊資料的評價,基本上采用傳統的評價標準如藏書保障率、讀者滿足率和學科覆蓋率。對于縮微資料、聲像資料、機讀資料和光盤等電子出版物的評價,應該從數量、學科專業范圍、信息類型、信息容量以及對印刷型書刊資料的替代作用來衡量。2)對虛擬館藏的評價。虛擬館藏由于沒有可計量的實體單位,對它的評價比實體館藏的電子出版物更為復雜。從文獻資源保障能力的角度應該考慮的因素有:聯機數據庫的數量和學科專業范圍、是否全文數據庫、更新周期與回溯年限、網絡設備與布局、收費標準、上網時間、帶寬與速率等等。3)館際互借和資源共享能力的評價。通過館際互借和資源共享獲得的文獻資源,也是圖書館文獻信息資源保障能力的評價標準之一。對這類文獻資源的評價可從以下幾個因素進行:圖書館參加文獻資源保障體系或圖書館聯盟的情況、每年通過館際互借獲得的文獻數量、文獻傳遞方式等。
2.2 信息資源質量
數字環境下的館藏主要由現實館藏和虛擬館藏組成,現實館藏包括了印刷型的出版物和一些實體的電子資源。從質量評價的角度來說,印刷型出版物可采取傳統的館藏評價標準,即藏書的內容質量、構成質量和使用質量等。電子資源類館藏的質量評價,主要包括信息含量、應用軟件質量、介質質量、有否涉及到知識產權糾紛或潛在的糾紛等。而對虛擬館藏總體質量水平上的評價,則應包括以下幾方面:1)信息選擇能力,即圖書館從網上選擇用戶需要的有價值信息的水平。2)信息組織能力。是指圖書館對網絡信息進行分類、鑒別、組織和加工管理,使大量隨機無序的信息轉變為有序的、可傳遞的信息,形成圖書館特有的虛擬館藏信息資源的能力。3)信息加工能力。即圖書館應根據用戶的特定需要,將網上各種分散的信息收集并加以分類、鑒別和深加工,形成“綜述”、“述評”、“研究報告”之類的信息產品,并通過網絡方便用戶的存取和利用。
2.3 信息資源結構
數字環境下的圖書館信息資源結構是組成圖書館信息資源體系各因素的相互關系和構成方式。主要包括:1)學科結構。主要是指信息資源體系中各學科專業的構成比例情況,這些比例和圖書館的讀者需求和專業情況是否相吻合。2)等級結構。主要是指圖書館信息資源體系等級構成,20世紀70年代后期,美國圖書館界提出了“五級藏書制”,即:完整級、研究級、大學級、基礎級、最低級。3)時間結構。主要是考察圖書館信息資源體系中最新文獻的比例狀況、虛擬館藏的更新情況以及館藏各時期文獻的比例狀況等。4)文種結構。指信息資源體系中各種文種的構成狀況,一般來說,學科館藏中涉及的文種越多,該館藏的系統完整程度就越高,滿足讀者需求的能力也就越高。5)文獻類型結構。主要是統計信息資源體系中不同類型、不同載體文獻的比例情況,以及與讀者需求的適應情況。
3 數字環境下的館藏評價方法
圖書館館藏評價是一項復雜的、綜合性的工作,其評價方法是各種方法組成的綜合體 。數字環境下的圖書館館藏評價方法是對傳統的評價方法的進一步完善和深化,主要有以下幾種:
3.1 直觀評價法
直觀評價法是直接觀察流通庫中的書刊或電子出版物,對館藏進行評價的一種方法。運用直觀評價法可以了解館藏的范圍、規模、深度、文獻的重要性、現實價值、外部狀況、新舊程度 、修復情況等大致情況。
3.2 用戶評議法
用戶評議法是以口頭訪談、書面問卷和網絡調查等形式向圖書館用戶或讀者征求對館藏的意見,以便了解讀者需求情況和館藏利用效能情況的一種評價方法。在數字環境下,圖書館一般都采用網絡調查的手段,收集用戶利用文獻情況,了解讀者對館藏質量的意見和館藏利用效果,從而使館藏建設更具有針對性,主要方式有電子郵件法、Web站點問卷調查法、網上討論法、 服務器日志統計法等。
2.3 統計分析法
統計分析法是運用各種有關館藏的統計數據進行分析和評價的方法,是館藏評價中運 用廣泛且有效的方法。一般來說,館藏的規模、各主題的館藏數量、各類型文獻的館藏 數量、藏書增長率、藏書保障率、藏書流通率、藏書拒借率等等,都可以通過統計分析法來作出評價。
3.4 書目核對法
書目核對法是將被評價的館藏與標準書目、核心書目或權威性的館藏目錄逐一進行核對,以評價館藏文獻收藏的完備程度。書目核對法適應于核心藏書的評價及館藏對各學科領域文獻的覆蓋率的評價。
3.5 引文分析法
引文分析法主要是通過查對學術性論著的注釋和參考文獻,來檢查作者所引用的參考文獻被本館收藏的情況,以及館藏被利用和可能被利用的情況。如果該論著的參考文獻大多都可以在館藏中獲得,說明該館藏的質量較高。引文分析法較適用于科研館藏的評價。
3.6 館藏結構分析法
館藏結構分析法是一種綜合評價方法,通過對館藏結構類型的全面分析,評價館藏結構的合理程度。進行館藏結構分析必須借助大量的調查統計來獲取各種有關數據,并結合讀者需求的統計數據來進行比較分析,以此判斷館藏結構是否合理。通過館藏結構分析法,能發現館藏的優勢和薄弱環節,有利于館藏中各種比例的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