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校是科技知識傳播,科學精神弘揚,科學方法、技能普及和科學思想啟迪的主渠道。職業學校在科普教育領域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培育科普教師隊伍,讓職業教育與科普相結合,可以更大程度地實現“教育一個學生,帶動一個家庭,輻射一個社區”的目標,研究職業科普隊伍的培養途徑,并開展相應的實踐至關重要。
關鍵詞:中等職業學校;科普教師
科學技術普及(science popularization ),簡稱科普。是國家和社會普及科學知識、倡導科學方法、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的活動。[1]科普工作的關鍵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已有的科學知識、技能、思想和方法,二是傳播方式和途徑。隨著科普法的普及以及“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科普活動獲得了普遍認可。 但科普教師隊伍數量不足、質量不高的現象仍然存在。目前,包括教師在內的專業技術人員是科普工作的主力軍,職業學校的辦學性質,決定了學校的培養性質,借助自身優勢,加大老師隊伍建設,可以實現科普和技能訓練兩不誤。中山市坦洲理工學校是中山市科普示范學校,近幾年在科技創新、隊伍培養途徑多樣化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績,建立了一支水平較高科科普教師隊伍。
1 借助繼續教育,拓寬培訓范圍
職業學校內能承擔科普工作的老師很多,但就一個整體來講,仍存在諸多問題。一是知識結構窄,知識片面,綜合知識基礎差,工作雖扎實,但不能與時俱進;二是工作熱情高,專業能力強,但欠缺科普知識和科普方法。 這些問題的存在影響了科普工作的成效,這類人群數量大,需要相應培訓。目前,中小學普遍都在開展繼續教育,并且有72學分的指標任務,教育主管部門、科協、高等院校等均是培訓者。
借助繼續教育,可以較好的利用現有資源,拓寬科普培訓人群的范圍。一是充分利用高校和科協的資源優勢,將科普納入繼續教育培訓。比如中山市每年都有一次為期3天的科普教師培訓,并已納入繼續教育;二是職業學校定制普培訓課程。可以根據自身需求、地域需求和行業需求,明確培養目標和定位,根據培訓者的級別和層次定制有針對性的培訓課程與內容,在培訓時注重培訓質量和力度,提高人才質量。 如中山市坦洲理工學校,近5年,定制了3期工業機器人培養項目,并納入繼續教育;三是鼓勵教師選修科普類專項培訓。中山市的繼續教育,選課資源豐富,要引導老師根據自身條件選擇網絡科普課程,有的放矢,實現 科普培訓科普實際無縫對接。
2 立足課堂教學,任務驅動成長
學校科普工作的主渠道是課堂教學,職業學校專業性較強,我們認為課堂即科普。為此,學校可以以專業課老師和科普輔導教師為骨干,以教研組、備課組集體備課形式,組織教師分學科、分專業、分層次整理出學科和專業科普教育的知識點,使科普教育在各學科和專業教學中具有可操作性,通過制定任務并相應的表演和考核,達到有機滲透有目的。如2015年,學校理科教研組組織的《扔雞蛋》項目,通過從五樓扔雞蛋的形式將物理知識趣味化,達到了較好的科普效果。學校每年一屆的科技節,就是以科組為單位,分專業部舉行,科普教育的成果通過每年一度的校科技節的形式來展現。
選修課,可以成為職業學校重要的科普課堂。以中山市坦洲理工學校為例,每年的選修課約有32個項目,其中科普類的12個。學校在學生自愿報名的基礎上,組織一批對科技活動興趣濃厚,思維敏捷、想象力豐富,動手能力強,具有一定個性特長的科技苗子,開設了相應項目的科技選修課。老師有任務,學生也在任務。學校要求指導老師要注重學生自主發展,調動每一位學生的積極性,完成一定的比賽和作品任務,使學生的興趣愛好獲得滿足,每個學生的個人潛能得到和諧、自由發展。
科普課堂是有收獲的。如中山市坦洲理工學校近三年有3個一等獎的科技創新作品來源于課堂。學生林水清的《雙線梯形螺紋車刀》獲市科技創新一等獎,并獲省第28屆科技創新二等獎,這一創新成果來源于車工的實習課,洪伊菲同學的《一種簡易便捷的砂輪修整器》,來源于機床維修課,獲市一等獎并獲得兩項專利。《自動排球發球機》是由體育老師聯合電工專業的學生共同研發成功的,目前已投入使用,這一成果同樣是來源于排球課堂。
3 同步科研項目,形成中堅力量
科研是科普的現場課,公開的科研過程就是生動的科普課程。所以,在做科研的同時,同時科普,盡量做到科研和科普同時進行。職業學校設置有不同的專業,技術性強,大部分中職學校都有不同層次的科研項目,如教科研課題、技術改造項目等。中等職業學校有一支較為穩定的專業教師隊伍,所以立足科研,利用科研已有成果開展科普人才隊伍建設工作是一個科學合理的、快捷可行的方法。如中山市坦洲理工學校將科普與科研同步一做,培養出了一批科普中堅力量。主要做法是,一是設立了管理機構,制定規劃。由學校主管科研的研部門牽頭,從學校科研隊伍中選出科研能力突出、工作能力突出的教師作為學校科普人才隊伍建設的骨干,負責學校科普人才隊建設的全面工作,制定學校科普人才隊伍建設長期規劃和發展目標,并負責組織實施。如學校設有科普與科研領導小組。由校長任組長,副校長、各處室主要負責人為成員,領導組下設辦公室,領導小組明確任務,責任到人,加強了對科普和科研工作的協調。學校制定了“科普與科技100計劃”,并將計劃擺到學校工作的重要位置,配套制定《100科普科研工作實施方案》。在學校高度重視下,學校成功創建了中山市科普示范學校和中山市防震減災科普示范學校。科研成果獲得了省市多項獎勵;二是加強與科協之間的聯系,了解新政策、新規定,獲取政策支持、項目支持和資金支持,提高科普工作的能力。如坦洲鎮科協非常重視學校的科普與科研工作,雙方合作有科普100計劃及多個技改科研項目。截止2018年底,鎮科協已投入經費總計40多萬元,新建了科普制作室、活動室、科普圖書室等,開展了兩個技改專項。此外,鎮科協還制定了科普獎勵制度,對在各類科技創新競賽中取得成績的學生和老師進行獎勵,激發了全校師生的創新熱情。
4 借力校企合作,培訓與時俱進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企業是生產的第一現場,企業是科普的重要場所,和企業合作,才能培訓出與時俱進的科普和科研人才。一是可以通過校企互動開展現場培訓。比如學與當地企業,如自來水公司、污水處理廠,通過參觀和討講座,使學生們開闊視野,豐富科普知識,在參觀過程中安排科技輔導員給學生解釋有關科學現象,回來后要求學生寫心得、寫觀感。學生和老師都通過現場切實提升科學能力和科普能力。二是校企合作創新項目,通過項目培訓人才。如學校聯合佳一電子(中山)有限公司設立了“中山市坦洲理工學校佳一創新獎”,用于獎勵師生的創新項目。師生提出創新項目,需要的培訓和技術支持可以從企業獲得,獎勵金額為3萬元由個人獲得,項目完成后由企業和學校共同組成5人評審組評定一二三等獎,如首屆獎項共有11個創新項目分享全部獎金,師生共38人。通過這些項目培養了一批具有科普和科研能力的師生。項目還具有一定的價值,如《一種自動貼膜機》被企業采用,并已投入到生產中。
參考文獻
[1]蔣宏.科普、傳播、教育:時代賦予的使命——科技傳播與科技傳播人才培養的思考[J].新聞記者,2005,(6).
作者簡介
黃瑞芬(1970-),男,漢族,江西南康,教務處主任,中學高級教師,大學學歷,任職單位中山市坦洲理工學校,研究方向:中等職業學校教學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