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日經濟文化交往綿延千年,唐朝后期出現了中日經濟交往由官方貿易擴展到民間貿易的現象,南宋時期,統治者對民間貿易的管制有所放松。“浮南海而南,……舵長數仗,一舟數百人,中積一年糧。”①航海技術和造船術的發展為宋日海上民間貿易和文化交往提供了便利的交通,宋日兩國商品成為貿易對象促進了兩國經濟的發展。
關鍵詞:南宋;日本;民間貿易
1 宋日民間貿易的背景
中日民間貿易最早出現在唐后期,此時中日雙方還是主要以官方貿易為主,到兩宋時期,通過兩宋政府對外政策的調整,民間貿易取代官方貿易并迅速成長。其中中日民間貿易的“陸上絲綢之路”在唐滅亡后中斷,兩宋時興起“海上貿易”,因以絲織品、陶瓷為出口商品,被學者稱為“海上絲綢之路”,到南宋,海上貿易更加繁榮,承擔著傳遞中日經濟文化交流和兩國人民友好往來的橋梁。
北宋末期戰火不斷,先進的生產技術、工具等被逃亡百姓帶到南方,促進了南方經濟的發展。南宋建立后,政府鼓勵發展民間海上貿易,因其與遼、金等國戰爭頻繁失利導致財政空缺,而民間海上貿易帶來的利潤極大,故在東南沿海港口增設多次市舶司以掌管海外貿易,“詔杭州、明州置市舶司”②、“提舉市舶司掌蕃貨海舶征榷貿易之事,以來遠人,通遠物”③等,顧炎武曾說:宋南渡后,經費困乏,通過增設大量市舶司,收取來往商船費用,使市舶收入成為南宋政府主要收入來源。故南宋政府重視與日本建立穩定的經濟關系,努力推動中日兩國民間海上貿易。
此時的日本,大權被平清盛等武士掌控,因國內需求增多,急需對外貿易,一改之前排外、閉關鎖國的方針,積極推動與南宋的海外貿易,并頒布了一系列政策鼓勵日商對南宋貿易,“故日本商船赴南宋者漸多,宋日交通乃日臻頻繁”。④日本商人曾冒著海上威脅,搭船前來南宋進行貿易的景象,來宋商船不斷增多,對宋貿易進入新的發展階段。隨后日本進入鐮倉幕府時期,繼續獎勵海外貿易,直到宋商船進入島津莊貿易引發了大宰府與島津莊圍繞貿易合法性的問題發生了爭執,從而使莊園走私貿易合法化。隨著與南宋對外貿易的發展,在南宋后期,銅錢大量外流,“南宋時遂有‘錢荒破綻之出現。宋高宗對于錢貨之流出,曾力加防范,特派員檢查將解纜之船舶,或目送商舶放洋,以防其私販錢貨,可知當時宋錢流出之多也。”⑤出現“錢荒”現象,故此南宋政府致書日本政府限制來往商船,1254年,日本大宰府頒布貿易限制令,規定每年入宋商船為5只,但對來日宋船并未限制,此后,宋日民間海上貿易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極大地推動了日本國內經濟的發展。
2 宋日民間貿易的發展
隨著南宋時期與日本的民間海上貿易的發展,中國的名貴商品大量傳入日本,如絲織品、瓷器、銅錢等,從中可以看出南宋手工業的發達,其在日本如此受歡迎,是得到了上層武士的喜愛,擁有這些名貴的商品也是一種身份象征的體現。絲織品為中國特產,南宋將之改良并增加色彩花紋,極其精致,深受日本貴族喜愛;制瓷業在南宋時期發展更為迅速,浙南龍泉窯、泉州青瓷窯景德鎮湖田窯、吉安縣的吉州窯等等生產規模大,適應國外市場對瓷器的需求,根據考古發現,在日本本州、九州等沿海地區打撈出上萬件中國瓷器。銅錢的大量涌入日本,成為日本社會流通的主要貨幣。通過貿易促進了日本的經濟發展,滿足了社會需要。
而日商通過貿易向南宋輸出了廉價的黃金和做工精良的人本刀等。大量黃金的輸入,促進了中國經濟的發展,馬可波羅曾在書里寫到:“據有黃金,其數無限”⑥、“金多而價賤”⑦,從中可得日本黃金數量多,價格低于中國。北宋時黃金生產量為二、三萬兩,南宋時產量為千兩,黃金產量滿足不了社會需求,而日本黃金的流入滿足了社會需要,南宋末年,大量日本黃金流入中國,可見在南宋末年元日關系敵對時,中日民間貿易仍在進行,忽必烈東征日本時,日商還拿黃金換銅錢,促進中國商品經濟的發展。日本刀因做工精良深受中國人喜愛,故其產量大幅度增加,大量向中國輸出,“昆夷道遠不復通,世傳切玉誰能窮。寶刀近出日本國,……佩服可以禳妖兇。”⑧其刀劍鋒利精美,驅邪避兇,對中國手工藝品的影響可見一斑。
隨著宋日民間海上貿易的發展,海商群體出現并不斷擴大,南宋時,都城臨安有大量外來海商寄居,不僅如此,不少官吏也參與海上貿易,如南宋理宗時期,其宰相之子“盜用朝廷錢帛以易貨外
國”。⑨由于此時日本方式對海外貿易的限制,少數海商不僅寄居日本,還加入日本國籍,故海商群體對推動宋日民間海上貿易和加強兩國聯系起了積極作用。
3 宋日民間貿易昌盛的影響
宋日民間海上貿易促進了宋日兩國經濟的發展,經濟的發展促進宋日兩國文化的發展,特別是在南宋末期雙方禪僧通過商船進行交流,使得禪宗在日本迅速傳播,南宋中葉后,“宋日商舶往來益趨頻繁。當時僧侶往來極多,亦均托身于商舶以往還。”⑩南宋禪僧搭乘赴日商船前去日本宣傳禪宗文化,而日本禪僧則通過赴宋商船前來南宋學習禪宗,來宋赴日商船為兩國禪僧的互相往來、中日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的交通。這是來宋赴日僧侶頻繁來往的基礎條件。
注釋
①(宋)周去非著;屠友祥校注:《嶺外代答》卷六《木蘭舟》,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年,第121頁。
②(元)脫脫:《宋史》卷一九,本紀第一九,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第364頁。
③(元)脫脫:《宋史》卷167,志120,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第3971頁。
④王輯五:《中國日本交通史》,上海書店,1984年,第100頁。
⑤王輯五:《中國日本交通史》,上海書店,1984年,第103頁。
⑥馮承鈞譯:《馬可波羅行紀》下冊,第623頁。
⑦馮承鈞譯:《馬可波羅行紀》下冊,第625頁。
⑧(日)壹岐一郎:《徐福集團東渡與古代日本》,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33頁。
⑨(元)脫脫:《宋史》卷407,列傳第166頁,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第12282頁。
⑩王輯五:《中國日本交通史》,上海書店,1984年,第101頁。
參考文獻
[1](元)脫脫:《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
[2]王輯五:《中國日本交通史》,上海書店,1984年。
[3]馮承鈞譯:《馬可波羅行紀》下冊。
[4](日)壹岐一郎:《徐福集團東渡與古代日本》,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
[5](宋)周去非著;屠友祥校注:《嶺外代答》卷六《木蘭舟》,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年。
作者簡介
張艷楠(1995-),女,漢族,山西省晉城市人,延邊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2017級專門史專業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中朝日關系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