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靈麗 黃丹



摘要:以初中化學教學中遇到的實驗案例為切入點,從實驗設計的科學性、安全性、可行性和簡約性原則出發,指出一些實驗設計在實際操作中存在的問題,給出切實有效的實驗設計方案,去除紙上談兵的偽實驗設計,切實發揮實驗在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實驗設計;科學性;安全性;可行性;簡約性
文章編號:1008-0546(2019)10-0085-04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9.10.023
化學實驗設計是指在實施化學實驗之前,根據一定的化學實驗目的和要求,運用有關的化學知識和技能,對實驗儀器、裝置、步驟和方法進行的一種規劃和設想。一般來說,實驗設計要滿足:科學性原則、安全性原則、可行性原則、簡約性原則。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常會看到一些實驗設計違背以上原則,化簡為繁,背道而馳。筆者就實驗設計的原則進行簡單的分析和闡述。
一、實驗設計的科學性原則
科學性原則是實驗設計的首要原則,原理正確,方案科學,裝置合理,操作方法正確。在編制實驗題時,要來自于真實情境,符合科學性原則,脫離真實情境的題型都是偽科學的、無效的。比如:金屬和酸反應產生氫氣的圖形題目很多,例:相同質量的Mg、zn、Fe、Al和足量的稀硫酸反應,產生氫氣的總質量(m)隨時間(t)變化的關系如圖1,則圖中a、b、c表示的金屬分別為:a、b、c。
這種題型設計的真實情境如何呢?筆者用數字傳感器多次做實驗來驗證,用同樣形狀、同樣質量的鋁、鎂、鐵、鋅、銅和相同體積、相同濃度的稀鹽酸反應,用壓力傳感器測壓力的變化,實際圖像變化如圖2。對比兩張圖發現:除了鎂帶變化曲線有相似處之外,其它三種金屬的變化曲線有較大差別,尤其鋁片,一開始反應很慢,當鋁片表面的氧化膜被除去后,反應速率很快增大,鐵片反應速率非常緩慢,足量的酸將金屬完全溶解,鎂帶耗時較短,鐵片耗時較長,很難在同一張圖上比較。
二、實驗設計的安全性原則
實驗設計要符合安全性原則,安全是實驗的前提和保證,實驗過程中應盡量避免危險性的操作,防止環境污染和人身傷害,力爭實驗設計的綠色化。對易發生爆炸的實驗要慎做或改進。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鐵是九年級化學教學中十分重要的演示實驗,但由于該實驗存在爆炸和環境污染等風險,為安全起見,許多老師用視頻來代替演示實驗。筆者針對實驗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將一氧化碳的制備、一氧化碳與氧化鐵的反應、產物的檢驗和尾氣的處理進行了一體化設計,使多個反應置于同一個封閉體系中進行;同時,改進熱源裝置,利用萬用瓶和設置安全線排除爆炸風險,大大提高了實驗的成功率和安全系數。裝置如圖3。
實驗操作:
(1)按照圖3所示連接裝置并檢查裝置氣密性。D處的萬用瓶中裝滿水,然后推A處的任意一支空注射器,觀察到萬用瓶里有水排出,則說明裝置不漏氣。
(2)分別裝入藥品。石英球形干燥管的球內平鋪一藥匙氧化鐵,c處試管中裝入稀鹽酸,D處萬用瓶中裝滿澄清石灰水,分別取5mL濃硫酸于A處試管中,2mL甲酸和6mL氫氧化鈉濃溶液于兩支注射器中。
(3)輕輕推動注射器,將甲酸逐滴加入濃硫酸中,當萬用瓶里澄清石灰水的液面下降到安全刻度線處,點燃簡易高溫酒精燈,加熱氧化鐵,先進行均勻預熱石英球形干燥管,再放置在藥品處集中加熱,當紅棕色粉末全部變黑后,再繼續加熱2-3分鐘,熄滅高溫自制酒精燈,此時由于A處一氧化碳仍在源源不斷地產生,所以c、D處液體不會出現倒吸現象,打開c處的止水夾,用磁鐵將黑色粉末吸引遷移到盛有稀鹽酸的試管里,黑色粉末和稀鹽酸反應,多余的尾氣收集在萬用瓶中。
(4)實驗結束時,可直接打開萬用瓶的瓶塞,將收集在萬用瓶里的尾氣點火燒掉。然后向盛有濃硫酸的具支試管里注入氫氧化鈉濃溶液,中和剩余的酸。
改進后的優點:
(1)一氧化碳隨時制取,避免實驗室儲存一氧化碳的危險。(2)把反應過程中的所有氣體全部收集起來,形成一個密閉體系,避免了一開始用酒精燈點燃尾部氣體容易爆炸的危險。(3)設置的安全線,可準確地知道加熱氧化鐵的時間,巧妙地解決何時加熱的困惑,既安全,又直觀(安全刻度線設置的方法是:根據一氧化碳的爆炸極限,將具支試管、石英球形干燥管、橡皮管、乳膠管裝滿水,量它們盛放水的總體積記為V1,安全線的位置是3V1的位置)。(4)方便安全地處理尾氣,由于尾氣是從下端通人,打開橡皮塞燒掉一氧化碳時,火苗不會回火到前面的裝置里,而且等實驗結束點燃尾氣時,可以清楚地看到一氧化碳在瓶內安靜燃燒,產生藍色火焰。
三、實驗設計的可行性原則
實驗設計要符合可行性原則,實驗設計切實可行,所取藥品、儀器在中學實驗室能夠實現,有靈敏性和可行性。探究白磷在水中的燃燒實驗,改進實驗的版本很多,如圖4、圖5是2017年蘇州中考試題。圖4是探究白磷在水中燃燒的實驗裝置。該裝置的不足之處有:①通入氧氣時,白磷易被沖散而較難與氧氣接觸;②逸散的五氧化二磷會造成空氣污染。
圖5是探究白磷在水中燃燒的改進實驗裝置,由A、B、c三部分組成。這是一道紙上談兵的實驗設計,實驗設計過于繁瑣,大試管中套小試管,僅僅連接整套裝置,就需要耗費很長時間,且氫氧化鈉溶液的用量大,浪費,不適合課堂演示實驗,更不適合學生分組實驗,實驗的可行性差。
多次實驗發現,一個燒杯和一支大試管即可快速完成該實驗。具體操作是:大燒杯中倒入約80。c的熱水,在燒杯中放人一個粗銅圈,取一小塊白磷放人大試管的銅圈內,銅圈的作用是防止白磷在熱水中熔化流動,固定住白磷,將一大試管快速罩在白磷上,熱水中的白磷和空試管中的氧氣接觸后,白磷劇烈燃燒,發出黃色的火焰,產生濃厚的白煙,出現水火相容的奇觀。操作要點:白磷約取黃豆粒大小,試管粗一點更好,可以提供更多的氧氣,保證白磷充分燃燒。如果還想進一步優化,防止從試管中逃逸出的少量五氧化二磷污染空氣,可以在燃燒結束后,迅速向燒杯中加入氫氧化鈉溶液吸收尾氣。該實驗不僅操作簡單,而且整個過程耗時不到2min,可行性較強(圖6)。
四、實驗設計的簡約性原則
實驗設計要符合簡約性原則,藥品用量少,取材容易,裝置簡單,時間可控,操作簡單。CO2與NaOH溶液反應,如不設置特定環境,學生無法從反應的現象判斷二者發生化學反應。為了證實反應的發生,出現了各種版本的改進實驗,常見改進實驗設計如圖7至圖12。
這些實驗設計理論上可行,但實際操作效果如何?多次重復實驗發現,存在以下弊端:圖7和圖8對比現象不明顯,圖10的燒杯多余,而且會讓同學造成錯覺,誤解成燒杯是用來盛放液體的。圖10、11需要氫氧化鈉溶液的量太大,不符合簡約性原則。圖11噴泉實驗不容易成功,雖然從理論上講,CO2與飽和NaOH溶液容易發生化學反應,燒瓶內加入飽和氫氧化鈉溶液,壓強減小,能形成噴泉。但實際現象是:短時間不能出現明顯噴泉現象,注入燒瓶內液體表面有一層晶體出現。閱讀資料發現:飽和NaOH溶液和CO2反應生成Na2CO3,受接觸面的限制,液體表層生成的CO32-會和COs繼續反應生成NaHCO3,NaHCO3再和NaOH溶液反應生成Na2CO3。室溫20℃時,NaOH溶解度為109g,Na2CO3溶解度為20g,NaHCO3溶解度為9.6g。無論是生成Na2CO3,還是生成NaHCO3,它們的溶解度在20℃時都遠遠小于NaOH。由于HCO3-和CO32-擴散速率較慢,表面濃度高,因此,液體表面就形成了一層晶體層,這層晶體也阻礙了CO2與NaOH溶液反應,使燒瓶內壓強減小過慢。另外,該實驗耗時較長,需要10min左右,過于復雜。至于噴泉實驗設計,可以理論分析,學生在學習了溶解度知識后教師可以引導分析:同溫下,氫氧化鈉溶解度遠大于碳酸鈉或碳酸氫鈉,面對少量的濃氫氧化鈉溶液中生成53/40倍質量的碳酸鈉,或是84/40倍質量的碳酸氫鈉必然析出晶體,晶體的析出是噴泉實驗現象不明顯的原因之一。從理性上分析比做實驗給學生看,更加符合核心素養培養中的“證據推理”。氣球的實驗設計,如圖12,實驗成功的要點是:小氣球要扎緊,一旦脫落,前面的一切實驗準備都是前功盡棄。
另外一些改進實驗,如去殼雞蛋的實驗設計(圖13),需要提前準備煮熟的去殼雞蛋,而且雞蛋的大小和集氣瓶口要吻合,實驗前的準備太麻煩,實際可行性不強。u型管的實驗設計,如圖14,搬進教室演示該實驗,需要固定u型管的鐵架臺或者大燒杯,實際操作不方便,且對氣密性要求較高,若有任何一個連接處漏氣,實驗現象就不會出現。
數字化實驗設計,如圖15,若只是驗證氫氧化鈉溶液可以和二氧化碳反應,用數字化實驗純屬小題大做,牽強附會,若是從定量角度分析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鈉溶液反應溫度、壓強、二氧化碳的變化,可以用數字傳感器,但是,定制四孔圓底燒瓶、配套的橡皮塞麻煩,而且多種傳感器同時連接在同一個數據采集器上,有些傳感器之間可能會互相干擾,數據不夠準確。對初學者而言,只需要定性驗證氫氧化鈉溶液和二氧化碳反應的發生,如圖16的軟塑料瓶是最簡單的設計,當向盛有二氧化碳的軟塑料瓶倒入氫氧化鈉溶液后,振蕩,軟塑料瓶迅速癟掉,效果非常明顯,若想進一步驗證生成物,可以在瓶塞處添加一個盛有稀鹽酸的注射器,通過觀察氣泡產生和軟塑料瓶再次鼓起,證明反應的發生。該實驗耗時最多2min,操作簡單,效果明顯,可視化程度高,且氫氧化鈉溶液的用量少,原料、儀器易得。
五、結束語
教學即研究,即創造,教師應增強對實驗教學的認同、實施和創造。一個精心設計的化學實驗,不僅能加深學生對實驗現象的記憶,而且能進一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正如戴維所說:化學實驗的基礎是觀察實驗和類比,通過觀察,事實被清楚細致地引入心靈,通過類比,相似的事實被聯系起來,通過實驗,發現新事實,在知識的進步中,觀察在類比的指引下走向實驗,類比則由實驗驗證變成科學真理。可見,實驗是探究科學真理的重要保證,更是推動社會科技進步的基石,而實驗設計是開動實驗的前提,創新、有效的實驗設計務必以科學性為標準,以直觀性為特色,以簡約性為目的,以安全性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