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國
2019年8月,國務院批復新設山東、江蘇、廣西、河北、云南、黑龍江等6個自由貿易試驗區。其中,中國(河北)自由貿易試驗區實施范圍119.97平方公里,涵蓋雄安、正定、曹妃甸以及大興機場四個片區[1]。至此,東部沿海省市實現了自由貿易試驗區(以下簡稱自貿試驗區)的全覆蓋。
自貿試驗區是對促進國際國內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市場深度融合全球趨勢的積極響應,是主動參與國際經濟合作競爭,適應改革深化開放擴大以開放促改革的必然舉措。有別于改革開放以來各地設置的各種“開發區”,以國境為限,以海關內外為界的“保稅區”“綜合保稅區”及“出口加工區”。在所有“區”中,“自貿區”是目前國際國內最優惠的發展區域,“自貿區”關稅水平低、政府干預少,最大的特點就是貿易自由化。設立河北自貿試驗區,是黨中央、國務院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也是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機遇。列入自貿區的方陣中,河北省應如何立足自身、借鑒先進、主動作為、不負使命,跟上時代創新的步伐,是我們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
一、用世界眼光、國際標準、創新思維建設河北自貿試驗區
所謂自由貿易區包括兩類, 一類是自由貿易區,是根據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和地區之間協議設立的促進商品、服務和資本、技術、人員等生產要素自由流動的經濟體, 一旦簽訂協議就是覆蓋全部;另一類是自由貿易園區,是一國或地區的部分對外經濟活動中,在貨物監管、外匯管理、稅收政策、企業設立等領域實行特殊經濟管理體制和特殊政策的特定區域。 我國國內目前已設立的18個自由貿易試驗區實際上是后一類自由貿易園區,初衷是用開放倒逼改革。通過開放跨境金融業務,倒逼內地融資成本降低。 旨在適當突破現有的一些法律法規,進行政策創新,在小區域內開放,做好監管,進行風險測試、壓力測試,然后在更大范圍復制推廣。根本意義在于充分授權,強化制度創新,以更大的開放倒逼更深刻的改革,以更深刻的改革促進更高質量的發展。
關于建設河北自貿試驗區,國家批復方案明確的戰略定位及發展目標是:以制度創新為核心,以可復制可推廣為基本要求,全面落實中央關于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和高標準高質量建設雄安新區要求,積極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京津科技成果轉化,著力建設國際商貿物流重要樞紐、新型工業化基地、全球創新高地和開放發展先行區。經過三至五年改革探索,對標國際先進規則,形成更多有國際競爭力的制度創新成果,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努力建成貿易投資自由便利、高端高新產業集聚、金融服務開放創新、政府治理包容審慎、區域發展高度協同的高標準高質量自由貿易園區[2]。
在國家批復的《中國(山東)、(江蘇)、(廣西)、(河北)、(云南)、(黑龍江)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以下簡稱《總體方案》)中,提及“創新”的字眼13處,出現“探索”的內容11處,對河北自貿試驗區提出的任務98項,其中,如探索監管“沙盒機制”,為全國“首創”。貫穿河北自貿試驗區使命全過程的是開放創新、制度創新、政策創新。
以思想的解放推進自貿試驗區建設目標的實施。建設自貿試驗區,旨在破除桎梏改革的諸多制度因素,全方位進行制度闖關。自由貿易區是經濟全球化、市場國際化的產物,以自由貿易區為龍頭帶動本國或本地區相關產業發展更是國際通行做法。自由貿易試驗區,是改革開放的“試驗田”,制度創新的“新高地”。要義在“試驗”、在“自由”,核心任務是制度創新,服務對象是全球合作伙伴,措施路徑是打造法制化、國際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3]。河北自貿試驗區的設立,是對河北省的一項重大的改革授權,也是一次全新的制度探索,關鍵是要用改革的措施激發活力、用創新的辦法增強動力。與過往依賴于優惠措施、政策傾斜管理經濟技術開發區、保稅區的思維不同,管理自貿試驗區關鍵在改革探索、制度創新。因此,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打破條條框框的束縛,思維上適應自貿試驗區的建設要求。必須在營商環境、市場意識上實現觀念的升級。堅持創新發展理念,突破傳統的發展思路和發展模式,推動制度創新、科技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管理創新,把河北自貿試驗區打造成創新發展的新高地。
以對標學習撐起建設高標準高質量自由貿易園區的高度自覺。與發達地區相比,河北省最大的差距是在思想觀念上,缺乏敢為天下先、敢闖敢試的勇氣和勁頭。只有打開解放思想這個“總開關”,才能在自貿試驗區這塊“試驗田”上收獲創新的成果。聚焦建設國際商貿物流重要樞紐、 新型工業化基地、全球創新高地和開放發展先行區的戰略定位和發展目標,要求河北省對標國際最高標準、最好水平,進行思考謀劃、發力提升。借鑒發達國家自由貿易園區的經驗和做法, 通過開設自貿大講堂,舉辦與自貿試驗區建設相關的學術交流論壇,組織學習國內外自貿區的先進理念、制度,支持相關管理部門或企業選派專業人才到兄弟自貿試驗區研修,赴國外自由貿易港(園區)調研,學習國內外先進經驗等。對標國際構建統籌國際業務、跨境金融服務、前沿科技研發、跨境服務貿易的功能平臺。用國際視野、國際合作、國際規則大力抓好招商引資。對標國際先進規則,著力破解國際性與本土性、低關稅與成長性、便利化與法治化的矛盾,形成更多有國際競爭力的制度創新成果。對標國家需求,打破壁壘,加速區域內的人才、技術、資金等要素的流動,突破“卡脖子”技術;圍繞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高標準、 高質量建設雄安新區兩大國家戰略聯動發展,聯手突破一批“卡脖子”的關鍵技術,構建京津冀科技創新共同體,加快建設全球創新高地。對標學習國內自貿試驗區建設的成功經驗,立足河北自貿試驗區的特點和定位,學習引進先進省市的理念制度、資金資本、企業項目、科技智力、體制機制等高端要素和先進經驗。在實踐中學比,找差距補短板,放大自身優勢, 以差異化和首創性走出一條高質量、特色化的自貿區建設發展路子。加強各自貿試驗區之間的合作探索與互動交流, 相互借鑒,協同推進各領域的改革試驗。 從國內18個自貿試驗區改革探索的內容看,存在著與河北已有戰略平臺的合作基礎和共同的改革探索使命。比如,天津自貿試驗區,自設立起就確定了“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定位。山東自貿試驗區明確“推動建立國際化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平臺”。 江蘇自貿試驗區明確要打造“國際化創新高地”“推動科技與產業融合”。18個自貿試驗區既有分工差異又有共同的功能取向,需要加強互學互補互鑒互促,把全國各自貿試驗區近50個片區管用的、能用的、實用的自主創新措施引進來,消化吸收,再創新,加強協同聯動,充分釋放利好疊加的“化學反應”“乘數效應”,打造制度創新的河北品牌。
以自我革命精神實施流程再造,加快自貿試驗區建設。自貿試驗區是釋放市場機制活力、倒逼政府主動創新管理、支撐地方借力開放升級的關鍵力量。自貿試驗區的重要宗旨是推進貿易、投資的便利化。此次國務院批復的《總體方案》涉及方方面面的綜合性改革, 目標是整體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建設河北自貿試驗區,就要吃透改革本義,學習借鑒其他自貿試驗區建設的先進經驗,聚焦貿易投資最便利、行政效率最高、服務管理最規范、法制體系最完善的目標,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切實推動流程再造,打造審批事項最少、政務服務最好、審批速度最快的一流營商環境。探索實行“由上而下”的頂格協調推進機制, 打破以往條塊分割的工作模式,代之以多個部門聯合協同辦理的并聯審批制度。加強項目審批制度改革。 通過將流程分解分類再造,推動項目審批流程優化、 體系重構和機制創新,形成高效工作新格局,激活市場主體的活力。聚焦“去行政化”,積極探索“管委會+公司”“管委會+基金”“管委會+行業協會”等多種形式的管理體制,以自貿區政府職能轉變為龍頭, 徹底改革行政審批制度,舉全省之力打造“辦事不求人、審批不見面、最多跑一次”的一流營商環境。通過管理上的改革到位和更加開放的制度安排,營造體現高質量發展要求的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成長生態,保證全要素尤其是創新要素的無制度障礙自由流動。
二、聚焦“兩個服務”,聚攏高端高新產業,聚力“一區兩地一樞紐”,聚合八方協同,打造高標準高質量自由貿易園區
按照《總體方案》,中國(河北)自由貿易試驗區的主要使命,可簡要概括為:聚焦“兩個服務”,聚攏高端高新產業,聚力建設“一區兩地一樞紐”,聚合八方協同,打造高標準高質量自由貿易園區。
具體而言,“兩個服務”,即主要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高標準高質量建設雄安新區兩個國家戰略。“高端高新產業”,即新一代信息技術、現代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高端現代服務業、國際大宗商品貿易、港航服務、能源高端裝備制造、臨港產業、生物醫藥、能源儲配、航空物流、航空科技、融資租賃等產業。“一區兩地一樞紐”。“一區”即開放發展先行區,又細分為引領、示范、先行、聚集、承載五個類型區。《總體方案》明確的四個引領區為:雄安片區建設高端高新產業開放發展引領區,正定片區建設生物醫藥產業開放發展引領區,曹妃甸片區建設東北亞經濟合作引領區,大興機場片區建設國家航空科技創新引領區。三個示范區為:雄安片區建設數字商務發展示范區,曹妃甸片區建設臨港經濟創新示范區, 大興機場片區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示范區。一個“先行區”為雄安片區建設金融創新先行區,一個“聚集區”為正定片區建設航空產業開放發展集聚區,一個“承載區”為大興機場片區建設國際交往中心功能承載區。“兩地” 即新型工業化基地、全球創新高地。“一樞紐”即正定片區建設綜合物流樞紐。
無論是“以身試路”建設高端高新產業開放發展引領區, 還是做出榜樣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數字商務發展、臨港經濟創新示范區,或是先行一步建設金融創新先行區,還是跨區域建設國際交往中心功能承載區,河北自貿區突出呈現差異化、首創性的特點,都意味著未來的征程充滿著“創新”的探索和實踐。就河北省而言,面對的都是新情況、新問題、新挑戰,都需要思想引領,思想先行。認真對標,找短板、查弱項,在解決問題中求先行、抓突破,清晰地知道為什么建、怎么建;真正明白要試什么、怎么試,做到思想上充分“知其然”,行動上“知其所以然”。把中央批復的“16條”主要任務措施思考透徹,充分借鑒參照其他地方自貿試驗區建設的經驗和問題, 準確研判在全國18個自貿區和同天掛牌的6個自貿試驗區中, 河北省處在什么樣的位置上,應扮演什么角色,哪些優勢可以發揮,哪些問題需要解決。在此基礎上,找準引領點、發力點和切入點,搞好建設規劃,細化功能定位,形成有針對性的思路和舉措,解決好如何對接、如何服務、如何協同的問題,夯實牢固的思想基礎。在思想再解放的前提下,積極探索,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努力把河北自貿試驗區建設成為貿易投資自由便利、高端產業集聚、金融服務開放創新、政府治理包容審慎、區域發展高度協同的高標準高質量自由貿易園區,扛起制度創新“河北責任”。
三、 強力提升制約高標準高質量建設河北自貿試驗區的科技、人才、金融短板
長期以來,科技、人才、金融資源支撐乏力,是制約河北省高質量發展的主要瓶頸。高標準高質量建設河北自貿試驗區,必須在彌補短板、強化供給上下深功夫實功夫。
深化科技創新體制改革,優化配置國內外創新資源。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京津科技成果轉化, 是國家賦予河北自貿試驗區的一項重要任務。使命在肩,河北省需從協同聯手打破“壁壘”發力。著力推動區域產業協同創新, 強化與北京中關村、天津濱海新區及京津科技機構的深度合作創新[4]。構建京津冀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臺,促進跨區域科技資源的共享共用。加快建立與國際投資貿易規則相適應的行政管理體系和服務體系,推動區域產業協同創新,促進要素跨區域流動。建立知識產權法庭、檢察室、仲裁院、維權援助分中心等多機構協同保護機制,構建集行政保護、司法保護、調解仲裁于一體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促進全球商品、資本、人才和信息等資源要素高度集聚、高效配置。制定發布河北自貿試驗區促進科技創新發展的若干政策實施細則,按照四個片區功能定位和重點產業發展目錄,根據國家和省市有關政策法規,制定包括支持培育發展科技型企業、支持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小巨人企業發展、支持創新平臺建設、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支持科技孵化基地建設等,促進科技創新發展的若干政策。大力引進人才、技術、資本等高端要素,積極打造現代服務業體系,打造全球創新高地。推動與金融機構聯動合作,打造“銀行授信、保險擔保、政府補償、基金支持、配套參與”的多維金融創新協同機制。充分利用自貿試驗區吸引全球技術和人才等高端生產要素,集聚高端高新產業。引入高端國際會議,精心謀劃高水平、影響大的投融資對接活動,舉辦有世界水平和國際影響力的高端展會論壇,聚天下之智,為河北省高質量發展賦能。在正定片區舉辦“2020河北開放創新國際峰會”,邀請世界知名高校、科研機構、風險投資基金、跨國公司研發機構等共同參與, 聚焦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現代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生物醫藥、高端裝備制造、文化創意等戰略新興產業, 精準對接領軍性企業、平臺型企業和初創型企業發展需求, 促進科學家、企業家、投資家和政府合作的四維貫通,讓來自不同國家、不同文化、不同專業領域的科學家,在這里形成思想碰撞交流的強磁場,吸附和凝聚各類創新要素。用足用好北京科技創新中心和國際交往中心的資源,拓展國際科技合作,加強國際交流方式,加強與日、德等發達國家在科技創新、數字化、職業教育領域、知識產權保護、經貿投資、財政金融、醫療康養、養老照護、節能環保、旅游觀光等領域的合作, 對接好高等院校和科研平臺的研究能力與力量,在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中加快自貿試驗區建設,實現共享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