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一帶一路”倡議政策支持下,云南大力建設面向南亞東南亞的輻射中心,思茅港作為“瀾湄”國際航路起始位置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通過對思茅港衰落原因進行全面解讀,再次深入認識振興思茅港的價值意義,進而從旅游產業發展的角度提出振興思茅港的相關措施,旨在為思茅港鎮、思茅區、普洱市乃至云南省各級政府部門提供有效政策建議。
關鍵詞:旅游產業;思茅港;經濟發展
1 思茅港衰落原因分析
1)直接原因:景洪電站修建。景洪水電站的修建是思茅港由盛轉衰的直接原因。坐落于瀾滄江邊、靠近南亞東南亞的特殊地理位置決定了思茅港在發展國際航運業、造船業等方面具有顯著優勢;而國家一類口岸的批準驗收、國際通航路段的劃定則使思茅港的國際航運業、造船業獲得政策支持;在兩方面因素的共同推動下,思茅港鎮繁榮一時,組建了多個航運公司,國際貨運船舶數量、國際貨物運輸量均不斷增加;但在2003年景洪水電站開始修建后,思茅港口岸于2004年宣告停航。思茅港口岸停航以后,造船、航運等企業部分歇業、部分轉移至景洪水電站以下水域經營,思茅港鎮的發展也因港口衰落而停滯,企業外遷、勞動力外流、基礎設施老化等成為了制約思茅港鎮發展的重要因素,而其中的直接原因則在于景洪水電站的修建。
2)根本原因:產業結構單一。產業結構的單一是思茅港發展停滯的根本原因。在景洪水電站修建后,思茅港航運業受到毀滅性的打擊,航運、造船企業外遷,航運、造船直接相關行業也因此受到影響,如制造業、物流業等;間接相關行業同樣面臨著倒閉的風險,如航運賓館、餐飲等;如果說航運、造船企業外遷是思茅港由盛轉衰的轉折點,那么其關聯企業外流則是思茅港未能“轉危為安”的根本原因,其中的關鍵則在于產業結構的單一化,主要產業均以航運、造船業為主,產業間關聯性較大,缺乏獨立性的其它產業支撐地區經濟發展,最終導致一損俱損、一榮俱榮。
3)內在原因:危機意識薄弱。管理部門缺乏危機意識是思茅港衰落的內在原因。思茅港于1993年批準為國家一類口岸,2001年建成驗收,2004年停航,發展不過數十年歷程,繁榮衰落不過一朝之間,在其發展的數年里,思茅港管理部門并未對其發展進行長遠考慮,進而導致思茅港在產業布局方面存在極大問題;同時,景洪水電站于2003年開始修建,在前期也經過了多次論證,這一方面也給思茅港提出應對措施提供了充分緩沖,但是思茅港管理部門并未采取有效措施化解危機,最后未能扭轉思茅港衰落的趨勢。因此,總體來看,思茅港管理部門對航運業缺乏認識、對自身的優劣條件缺乏判斷,進而導致未能及時預料危機、化解危機,最終使得思茅港由盛轉衰成為必然。
2 振興思茅港重要性論證
1)服務國家“一帶一路”建設。思茅港的振興有助于增強我國西南地區與東南亞的互動聯系,服務于國家“一帶一路”建設。瀾滄江—湄公河國際航道是我國進入東南亞地區最便捷的一條黃金水道,作為國際航運路段中國境內的第一港,思茅港的作用不言而喻,一方面,思茅港的振興有助于恢復國際航運業,擴大國際商用貨船通航范圍,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另一方面,思茅港振興同時也有助于臨滄港開發建設,為今后進一步拓展國際通航范圍提供基礎,也為西南地區進入東南亞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務,助推國家“一帶一路”建設。
2)助力云南瀾滄江經濟帶開發。思茅港作為瀾滄江云南境內的重要節點,其發展振興對于整個瀾滄江經濟帶的開發具有重要促進作用。瀾滄江經濟帶是云南省為促進區域發展、提高對外開放水平而作出的重大決策,旨在將其建設為面向南亞東南亞地區前沿帶、綠色經濟發展的試驗帶、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的重點帶、民族團結進步的示范帶,其中思茅港處于瀾滄江經濟帶中下游,屬于國家一類口岸,位于國際通航路段起點,其發展振興有助于實現溝通內外的作用,一方面能夠成為瀾滄江腹地進行對外國際貿易的窗口,另一方面也是連接東南亞地區的橋梁。因此,思茅港振興對于瀾滄江經濟帶的開發具有重要意義。
3)推動普洱對外開放戰略實施。思茅港作為普洱兩個國家一類口岸之一,其發展振興有助于打造陸水聯運出境通道,推動普洱對外開放戰略實施。普洱目前共有兩個國家級一類口岸,勐康和思茅港,其中勐康口岸的主要作用體現在陸路對外貿易方面;但是思茅港作為水路對外口岸,自2004年停航以后,其口岸功能已經喪失,國際貨船也無法進入普洱市,普洱與東南亞的水路來往也相應中斷;但是伴隨著2018年思茅港恢復通航,也意味著普洱市在對外開放中具有了另一重要抓手,在此背景下,振興思茅港顯得至關重要。
3 旅游相關上位規劃解讀
通過對已有相關政府文件分析可以發現,現有對思茅港的發展措施主要是從旅游產業打造的角度切入,涉及到的上位規劃包括《普洱市旅游產業“十三五”發展規劃》、《思茅區鄉村旅游發展總體規劃》、《云南省糯扎渡生態旅游度假區總體規劃》等,通過對上位規劃進行解讀發現,現有對思茅港的規劃多通過對口岸、水域兩大資源的利用實現,但實際這類規劃并未改善思茅港當前旅游發展、經濟發展狀況,這也意味著已有諸多規劃并未落地實施,其中主要原因在于產業支撐缺乏、地區特色不突出、區域合作不夠等,為此,提出打造支撐產業、推動旅游產業融合,深挖本土資源、突出地方特色,大力交通改善、策劃旅游線路三條具體路徑,為振興思茅港提供具有指導性政策建議。
4 旅游業振興發展路徑
1)打造支撐產業,推動產業融合。在思茅港層面,在已有航運相關產業的基礎上,集中力量打造以果蔬種植業為主的支撐產業,通過對農副產品的精深加工拓展果蔬種植業的產業鏈,通過旅游產業的融合實現果蔬種植業附加值的全面提升。構建“果蔬種植業+加工業+旅游業”的模式一方面打造了地區支撐產業,實現自身的經濟發展,在此基礎上,通過加工業、旅游業的引入,實現產業鏈的延伸、附加值的增加,同時旅游業的發展具有了產業依托,極大地克服了旅游產業的脆弱性。因此,構建“果蔬種植業+加工業+旅游業”的模式是思茅港地區實現自身發展的關鍵途徑。
2)深挖本土資源,突出地方特色。在思茅區層面,以旅游開發拉動思茅港發展需要深入挖掘思茅港的本土資源,突出思茅港的地區特色。具體來說,一是要轉變深度依賴航運發展的思路,在經過13年的停航之后,思茅港的航運地位受到的嚴重的影響,在短期內難以恢復,同時,相對于思茅港,景洪港的區位優勢更加突出,并且臨滄港的崛起也會對思茅港造成巨大的壓力;二是將思茅港悠久的航運歷史作為當地的特色旅游資源,通過航運小鎮、航運博物館、航運風情街等旅游項目的規劃設計,充分挖掘思茅港獨具特色的航運歷史資源,進而促進旅游業的發展,帶動社會經濟的振興。
3)大力改善交通,策劃旅游線路。在普洱市層面,大力改善思茅港與外界的交通現狀,在此基礎上充分利用水陸交通的綜合優勢與吸引力,打造度假旅游環線。具體來說,首先要樹立起交通是所有旅游活動開展的基礎這一觀念,加大對交通基礎設施的投資力度,并且積極配合思瀾公路、瀾滄江244界碑至臨滄港四級航道建設工程;在交通改善的基礎上,依托交通線路打造獨具特色的旅游度假環線,將普洱市的諸多特色旅游景區景點串聯成線,同時結合水、陸兩種交通方式,打造陸地快行游覽、水陸慢行度假的旅游體驗;另外,普洱市也應當積極與西雙版納開展區域旅游合作,將思茅港納入兩地的水陸旅游大環線之中,實現區域聯動發展。
作者簡介
劉亮(1995-),男,漢族,四川南充人,碩士研究生,云南大學工商管理與旅游管理學院,研究方向:旅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