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大學新生進校后,面對的是與高中生活完全不同的生活,為探究團體輔導對大學新生適應情況的作用,本文采用問卷法,使用《青少年自我同一性量表》《一般健康問卷》(GHQ-20)《社會適應能力診斷量表》三個量表結合而成的《大學新生適應團體輔導問卷》,選取93位某師范大學2018級新生作為干預對象,進行2周的團輔,結果顯示團體輔導對提高大學新生適應有顯著效果。
關鍵詞:新生適應;團輔
對許多大一新生來說,到新城市,面對新生活是一個全新的挑戰,而且18到20歲,正是處在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成熟的階段,會有很多的困惑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如:學習適應、生活適應、人際社交、戀愛、就業壓力等,導致獨自面對新生活的困難。
大部分學校采取的應對模式,第一種如輔導員談心,效率不高,而且這種模式更適合已經出現明顯適應不良的學生,第二種集體性輔導,如心理健康課程,雖然對普及心理學知識有一定作用,但互動體驗差,缺乏吸引力。
團體輔導是心理幫助的一種形式,以集體為依托,活動為輔助,促使個體在交往中觀察,體驗和學習,感受自我,悅納自我,積極的看待與新同學的關系,學會新的態度和交往方式,以利于未來與新集體建立良好關系。
1 研究對象
從某大學選取93位2018級新同學為研究對象,實驗組(參與團體輔導)共52人,其中男性13個,女性39個,對照組(未參與團體輔導)共41人,男性19人,女性22人,由于大學性質,性別比例不均衡。
2 研究工具
使用《青少年自我同一性量表》《一般健康問卷》(GHQ-20)《社會適應能力診斷量表》三個量表結合而成的《大學新生適應團體輔導問卷》。
1)青少年自我同一性量表。全表共12道題,5個積極題項,7個消極題項,量表采用李柯特5點計分法,從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六個選項分別為1、2、3、4、5、6分。
2)一般健康問卷。《一般健康問卷》(GHQ-20),共20個項目,含3個分量表:GHQ-優郁量表,GHQ-焦慮量表,GHQ-自我肯定量表。Goldberg編制,李虹(清華大學)等人修訂,其信效度良好:(1)GHQ-20及其分量表的內部一致性:0.60≤Cronbacha≤0.82;(2)GHQ-20及其分量表的效標關聯效度:0.3≤r≤0.67。GHQ-20的20個項目分“是”和“否”記分,“是”記1分,“否”記0分。憂郁、焦慮、自我肯定量表的分數與程度成正比,自我肯定量表反向記分,然后憂郁、焦慮量表分合成總分,總分與心理健康水平成反比。
3)社會適應能力診斷量表。鄭日昌教授主編,由于信效度高,是目前應用最廣的社會適應能力測量量表。本量表共20個項目,總分與社會適應能力成正比,評判標準是其中35-40分屬于社會適應能力很強,29-34屬于社會適應能力良好,17-28屬于社會適應能力一般,6-16分屬于社會適應能力較差,5分以下屬于社會適應能力很差。
4)團體輔導活動方案。
3 研究結果
3.1 實驗組與對照組結果對比
通過實驗組的前后測比較,由上述報表獲悉:實驗組平均數為65.8,對照組平均數為50.6,Levene檢驗達顯著(F=12.292,p=0.001<0.05),說明這兩個組的離散情形有顯著差別。而假設方差相等的T值與顯著性,發現檢驗結果達顯著(t(68)=3.095),表示實驗組與對照組存在明顯差異,團體輔導對大學生新生適應效果良好。
3.2 分析
根據以上數據分析,說明這次新生適應團體輔導產生了明顯效果,側面說明團體輔導是幫助新生適應的有效方法。
當然,研究存在一些缺陷,如實驗組、對照組人數差距較大,男女性別比率失調,總體樣本較少。以后研究中,要注意擴大樣本數量,并且多實驗幾次,關注性別因素,使結果更有可靠性。此外,本研究沒有對新生適應困難程度進行操作化定義,未來可以將被試的新生適應困難程度劃分為不同的標準,探索新生適應困難團體輔導對改善不同程度新生適應困難的效果,以更具有針對性。
4 建議
團體輔導寓教于樂,對新生適應問題,優勢在于:從團體角度,通過各種形式有趣的活動打破新生間的緊張和陌生感,迅速建立關系,了解對方,提高班級整體聚合力。從個人角度,讓新生在團體中,找到未來可以結交的新伙伴。從教育角度,幫助新生認識你我他,助人助己,學會適合的人際交往方法。從預防角度來說,團輔中可以關注到一些有特別需求的同學,對嚴重心理問題有預防作用。
團體輔導的有效性必須建立在規則上,首先,活動設計必須有目的性,主題的確定是定下整個活動的基調和主線。其次,活動中老師對流程、氣氛的把控很重要,要對新生均勻的關注,使新生體驗充分、深刻,才能真正達到團體輔導目的。只有在實操過程中抓好“緊抓目的”和“深刻體驗”兩個方面,才能發揮效用,使團輔成為解決高校新生適應問題的利器。
參考文獻
[1]李奮.提升大學新生入學教育滿意度的探討[J].金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12(6):18-20.
[2]廖明英.團體輔導對大學新生適應性的干預研究[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第6期.
[3]趙巖,劉嘉寧,郭娜娜.團體輔導提升大學新生適應性研究[J].文學教育,2018.12.
[4]宋大力,袁紅波.團體輔導改善大學生人際關系及心理健康水平的實證研究[J].社會心理科學,2011(1).
[5]倪聰.團體輔導對改善大學生人際關系的效果研究[J].學周刊探索爭鳴.2019年1月第3期.
[6]劉淳松.1031名師院大學生GHQ一20測評報告[J].健康心理學雜志2003年第1卷第3期.
[7]趙傳錫.團體心理輔導對大學新生人際關系適應問題的干預研究[D].魯東大學碩士論文,2013.
作者簡介
祖新穎(1991-),女,彝族,貴州省六盤水市人,學生,心理學碩士,云南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應用心理學專業,研究方向:心理咨詢與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