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植 姜在東
鄉村小規模學校,指在校學生數量不足100人的村小學和教學點。近年來,國家采取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不斷加強農村義務教育,鄉村小規模學校辦學條件得到明顯改善。同時,由于城鎮化、留守兒童等社會問題及分布零散等自然地理條件,鄉村小規模學校的發展面臨了許多新的問題和困難。本文立足實地調研數據,既總結困難,也分析困難成因和解決思路,期冀能為解決鄉村小規模學校發展的實際問題提供些許助力。
贛州是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示范區,贛粵閩湘四省通衢區域,地形以山地、丘陵、盆地為主,有3459個自然村,現有鄉村小規模學校有1771所,小規模學校教師6829人,小規模學校學生53014人。為了能準確、客觀地了解新時代下鄉村小規模學校的發展現狀,我們通過實地調研、個別訪談、問卷調查等方式了解了贛南19個縣(市、區)近百所鄉村小規模學校的現狀及問題,歸納來說,當前贛南蘇區鄉村小規模學校的現狀及問題突出表現在:
我們從交通條件、多媒體設備、教學用具、運動場所、網絡覆蓋、飲食條件等方面對近百所鄉村小規模學校的硬件進行了數據收集。
得益于“村村通公路”、“戶戶通公路”等國家項目的完成,100%的鄉村小規模學校都有公路直通,交通條件非常便利。
在多媒體設備(班班通)的安裝上,雖未達到100%教室都安裝到位,但也達到了每個鄉村小規模學校至少有一個教室安裝了多媒體(班班通)設備,并能聯網使用。
教學用具方面,基本都達到了滿足教學需求,能保障教學順利完成。部分學生數量60人以上、年級齊全的小規模學校還配備了實驗器皿、鋼琴、書畫教室、圖書室等。配足配齊教學用具的達100%,配好配優的有19%。
網絡情況上來說,100%的鄉村小規模學校都實現了4G信號全覆蓋,并接有寬帶。
從以上各方面的情況來看,隨著國家加大對農村義務教育的投入,鄉村小規模學校的教學硬件水平得到了大幅提高。同時,也存在一些明顯的問題。一是大量教學硬件的閑置,如在“班班通”的使用問題上,老教師習慣了傳統教學模式不愿意用,新教師沒經過培訓不會用。還有就是電子琴、鋼琴、科學實驗器材等,幾乎都是塵封在櫥柜中,甚至自從領回后還未拆封的都不是少數。我們在訪談時,問及為何會這樣,大多數鄉村小規模學校的教師回答都是“不會用呀”“感覺不需要用”等。二是在實地調研的學校中,一些鄉村小規模學校的生活硬件設施投入還有不足,如有少量鄉村小規模學校與村委會合用一棟樓,缺乏一個相對安靜的辦學場所。還有一些學校教師的食宿條件比較簡陋,有些老師放學后自己騎車子到中心小學用餐,有的老師則到附近的村委會搭伙。又如飲水問題,鄉村小規模學校多地處偏遠,無法通自來水,只能“就地取材”,或接引泉水、河水,或挖井取水,衛生難以保證。
受城鎮化和外出務工等原因影響,鄉村小規模學校生源呈斷崖式下降。目前,贛南地區有小規模學校有1771所,小規模學校學生有53014人。根據這組官方統計數據,贛南地區鄉村小規模學校在校平均人數為30人,少量完小在校學生人數在60人左右,36%的鄉村小規模學校在校人數低于20人,甚至每個縣都有若干所“一生一校”的極端情況。從班級人數來看,贛南鄉村小規模學校班級平均人數只有9.71人。復式教學模式授課已經成了贛南很多鄉村小規模學校的常有情形。學生數量的嚴重不足,一來課堂氣氛調動困難,學生的各種文體活動、少先隊活動無法開展;二來當地教育主管部門為了避免教師資源的浪費,配置在這些學校的教師數量也極少,往往都是一個教師上多個年級、多門學科,甚至全部課程“一肩挑”。學生數量過少,不僅制約了鄉村小規模學校教學質量的提高,還影響各種活動的開展,極大地影響了學生全面發展教育目標的實現。
鄉村小規模學校面臨的生源銳減是無法逆轉的問題,也是不必解決的問題。在鄉村小規模學校存續期內,如何讓每一個學生享受到更優質的教育資源以彰顯教育公平才是我們應當思考和解決的。
這幾年來,隨著“國家特崗”計劃、“鄉村教師專項招聘”計劃的實施,鄉村小規模學校注入了大量年青血液,彌補了鄉村小規模學校教師老齡化嚴重的問題。根據我們的調查,贛南各縣鄉村小規模學校的教師年齡呈現兩個極端的現象,最小教師的平均年齡為22.05歲,最大教師的平均年齡為58.79歲,30-45歲這個中間層的教師人數極少。根據這組數據,我們可以知道,贛南地區鄉村小規模學校的教師基本由剛畢業的師范生和離退休老教師組成,這種現象對提高鄉村小規模學校的質量是不利的。老教師安于現狀,缺乏工作激情,得過且過的情緒比較明顯。新入職的年青教師一來教學經驗不足,難以獨擋一面;二來常常有“人往高處走”的心理,不愿意長時間呆在鄉下,因而多在準備“進城考試”,不能全身心地投入教學工作中。
教師隊伍的年齡兩極分化、學科結構不合理,優質師資的流入困難等都是當前鄉村小規模學校提升教學質量的突出困難。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重視美育對人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從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高度,明確提出要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讓祖國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長。但是,鄉村小規模學校的美育教育短板效應明顯,具體而言,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鄉村小規模學校的教師學科結構嚴重失衡。根據教育部門統計的數據,贛南鄉村小規模學校語文教師占教師總量的44%,數學教師占教師總量的41%,英語教師占教師總量的8%,音、體、美三科教師共占教師總量的6%,其他情況占1%。由數據可知,贛南鄉村小規模學校教師的學科結構極不均衡。教師隊伍結構失衡導致學校難以按要求開齊、開足、開好全部課程,也難以實現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目標。課程的短缺尤其表現在音、體、美等學科的教學中,這種情況在諸多學校都是存在的,不過在鄉村小規模學校中顯得尤其突出。
二是鄉村小規模學校的學生都是留守兒童,由于這類學生家庭關愛的相對缺失,在傳授他們文化知識的同時,對他們進行愛的教育,讓他們感受社會的溫暖,以引導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審美觀也是必需的教育內容。根據我們實地調研和訪談的情況看,鄉村小規模學校教師的重點僅是知識傳授,缺乏對學生心理的引導和正確人生價值觀的培養,這也是美育短板的一個重要表現。
本文系江西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新時代下師范類院校支持鄉村小規模學校發展的對策研究”(項目批準號:SH18108)的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贛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