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平
思政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近年來隨著全國上下尤其是高校對思政課程的重視,課堂教學質量得到明顯提升。但當前還存在著教學針對性不強,教學方法常規老套,課堂教學效果不盡人意,與大學生思想成長特點不符等問題,因此,如何推進高校思政課課堂教學改革,提高思政課實踐教學質量,大力增強高校思治課教學的實效性成為一項具有現實意義的重要任務。
2.1 大學生自身存在的問題
部分學生在思政課堂上主動性欠佳,課堂互動參與度不高,對思政理論興趣不足。由于大學思政課屬于公共基礎教育課程,主要評價指標以考試成績為準,每屆學生習慣于考前突擊背誦,以取得優異成績為目標,對思政課中的重難點知識不會深入探究。此外,學生不夠重視思政課,上課玩手機現象尤為嚴重,相比其他專業課興趣度不高,課堂有時會出現學生曠課現象。這表明,學生對思政課重視度不夠,學習意愿不強。
2.2 思政課堂教學針對性不強
現階段,大學生思政課堂教學的針對性不強,導致思政課對學生感染力不強。思政課堂與新時代背景下大學生思想特點匹配程度不高。 部分教師忽視當代學生特點,不能將社會 發展現狀與學生實際相結合,缺乏深度思考,從而對學生的困惑無法及時釋疑;更加關注教學形式,課堂教學追求過度統一,教學內容基本是理論堆砌,與現實問題聯系性不強,導致思政課堂教學思想教育和樹才育人二者的作用相分離。
2.3 教學方法常規老套
傳統的思政課堂教學缺乏活力,教學模式、方法老套。課程改革強烈地呼喚著新型“教”與“學”模式的建立,提倡教師從不同層次和不同角度出發,探索學生學習的行為價值,充分挖掘學生的優勢與潛能,立足于學生的實際需要,營造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力求讓每個學生得到合適的教育和全面發展,收獲各自的學習成果。但是目前的大學思政課堂教學效果不容樂觀,課堂氣氛“表面活躍”卻“內在沉悶”,教師教學方法常規老套 ,不利于學生主動探究能力和質疑能力的培養。主要表現為傳統思政教學形式千篇一律,脫離大學生實際,缺乏多樣性,忽略了學生的聽課感受;教學手段單一,隨意性大,學生滿腹疑惑不能表達,師生間缺少必要的互動,凡此種種,嚴重削弱思政課程應有的價值體現。不少思政課程教師課件不能及時更新,內容較為陳舊,用課件代替板書。同時,思政學科的課程考核劃重點、背答案的問題突出,無法準確考查學習效果。
2.4 教學內容講授不足
部分思政課教師對理論和現實問題講述不清、授課思路不清,對學生的問題解答缺乏說服力;突出問題是無法將理論知識通俗化,使學生理解困難;無法將理論由淺入深地講授出來,導致學生對某些理論和社會問題正確錯誤。同時,思政教師對社會熱點問題或敏感問題講述不清,缺乏思想正確的引導,導致學生產生不良思潮。少數教師刻意追求課堂氛圍,但只達到教學氛圍的“熱鬧”效果,對內容的教授不足。
3.1 加快思政課教學內容改革
教學內容安排是否得當關系著思政理程教學的質量,思政課程內容必須有營養、有干貨,學生才能有所收獲,對思政課程的認同感也會相應的有所提升。思政課程教學內容改革必須真實客觀,貼近社會生活和學生實際,才能體現出思政課的思想性特點。教學內容改革并不意味著拋棄一切,單純追求新穎的教學形式,一定要保障教材內容的基礎,要從內容的深度和廣度上進行適當拓展,摒棄教學“形式”論,更多地關注現實問題,增強思政課的時代性,緊扣時代主題,及時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全國教育大會的相關要求納入教學內容范圍之內。同時,教師在備課時應全面掌握教材,把學生掌握知識放在首位。為了使學生理解抽象理論,知識擴展應力求簡潔、流暢,并將新知識與學生之前的儲備知識相結合,理清內容的脈絡,不得有邏輯錯誤和錯誤,這樣學生對抽象的理論知識就可以很容易地理解和掌握。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一些新的時政課題被提出,要求思政教師密切關注社會發展的新趨勢,不斷跟蹤前沿理論研究,提高教師專業素質和專業能力。此外,還要提高思政課教學內容的針對性,遵循大學生的認識規律,積極回應學生對熱點問題的疑惑,注重學生價值觀塑造,讓思政課要走進學生心里,激發學生的課堂積極性。
3.2 探索思政課教學模式創新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適當留出學生提問與辯論時間,發揮學生能動性,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重視教生互動。單純的課堂教學難以達到思政課的教學目的,可以讓學生通過社會實踐調查等實踐教學將刻板理論知識轉化為通俗的道理,提升學生學習理論課的和趣味性。同時要善于運用網絡資源,由于課堂教學時間的限制,很多市政資訊無法充分地向學生展示,豐富網絡資源平臺為我們提供了良好的輔助教學空間,例如上傳思政課件,發布相關教育專家講座,相關教學練習,實現了支持師生自主探索、多重互動、情境創造、合作學習、資源共享等新的學習模式,使教學成為師生溝通的橋梁,促進了大量優秀教學資源的共享。此外,還可以通過有效的導入教學模式,讓思政課堂變得充滿活力,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使學習變得更加輕松歡快,學生們也變得樂于與教師溝通。在教學中,教師不能只是讓學生通過背誦思政知識點來理解政治知識,同時要利用課堂活動來正確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思政理論內容的含義。
3.3 堅持思政教學的問題導向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結合學生思想特點,以問題為導向,把握教學中各種問題,考慮大學生的思維接受習慣,找出問題關鍵,有效提升教學的針對性。這就要求教師應努力提高課堂學習的主動性,營造良好教學氣氛,圍繞學生思想困惑和社會熱點、敏感問題等進行課程設計。由于大學生思維活躍,容易受社會不良風氣影響,在認識、看待社會問題時難免存在偏差,從而導致自我價值觀扭曲,因此,教師應巧妙設置議題,把社會熱點問題引入課堂,引領主流意識形態,成為大學正能量傳播的陣地者,使學生堅持科學的信仰,堅定正確的政治立場,將現實問題與思政課理論相結合,以促進知識轉移,鞏固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不僅要糾正錯誤思想,還要分析本質,提供問題邏輯推理的分析過程,讓思政課得到學生的認可,成為使學生終身獲益的課程。
3.4 實現思政理論教學生活化的轉變
思政課肩負著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接班人培養的重任,由于思政課理論較為抽象,知識體系系統化,邏輯性強,涵蓋人類社會發展的多個方面,將晦澀難懂的理論語言轉換為學生熟知的生活化語言十分重要。貼近生活,遵循現實生活邏輯,關系到學生是否能真聽懂課堂教學內容。因此,實現思政理論教學生活化的轉變,貼近實際,改變思政課政治性話語過多,語言脫離實際的真空狀態,解決理論教學的高談闊論,引導學生關心國家大事,了解社會熱點。同時教師要以學生為本,面對現實問題應及時回應學生,避免學生自話自說的尷尬局面,讀懂學生實際需求,使生活話語走進學生視野。
3.5 完善思政課程學生評價體系
在思政課程體系中,課程評價起著質量監督和激勵導向的作用。在教學過程中,要及時對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進行評價,以獲取教學的雙向信息,及時發現問題,調整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學生成績的評價標準應是全面的,客觀、準確地體現學生學習情況。學生對于思政課程學習成果的考察通常以紙質考試的方式進行,再結合平時表現成績,按比例計入最終成績。完善的思政課程學生評價體系要體現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的全過程,不只注重書面成績,需要教師通過各種教學形式有效引導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在教學過程中要深入了解學生的學習和思想情況,綜合學生的參與過程和學習成果給出一個綜合、客觀的評價結果。
影響思政課課堂教學改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應從加快思政教學內容改革,探索思政課教學模式創新,堅持思政教學的問題導向,實現思政理論教學生活化的轉變,完善思政課程學生評價體系等方面做出努力;在教學過程中也要跟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內容,創設引導性問題,把握學生思考方向,提高學生對新思想的認識,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積極調動學生參與互動教學,增強學生積極性;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巧妙地表達出來,增強思政課教學的針對性,才能真正落實思政課程建設的核心地位。
(作者單位:湖南應用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