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夢婷
語文是語言和文學的結合體,語言是最基本同時也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文學是在以語言文字為工具的基礎之上,能夠形象地展示現實的客觀世界和特定時期或環境下的社會生活,以及表達作家內心情感世界的一門藝術,是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語文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取知識和能力,創新思維方法與思維品質,形成獨特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從而達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隨著素質教育的大力推行,語文學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現實的語文教學過程中,一線教師容易忽略對學生進行“人文性”的教育,簡單地進行唯分數論的應試教育。本文以中學課本中《孔乙己》一文為例,淺析如何激發學生的情感功能,培養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達到學生情感和知識相互交融的境界以及新課標要求,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情感、態度、價值觀素質的養成不是單純的依靠外部強加而形成的結果,也不能直觀的感受和量化,而是對客觀的事物產生的心理反應和情感指向,與社會性緊密聯系,是人們可以辨別是非曲直的一種思維和價值取向。在每個人的人生生涯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不可或缺的,情感是基石,態度是表現,價值觀是高層次的終極狀態。情感、態度、價值觀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需要在教學過程中潤物細無聲慢慢讓學生體會文本蘊涵的思想。故筆者嘗試以文本的各個方面為出發點,潛移默化地與學生共同探討,豐富教學活動的內容,凸顯“人文性”與“工具性”的作用。縱觀新課程標準,要求不僅要兼顧知識和能力、過程與方法,同時需要重視對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在教學中要充分體現人文精神,落實素質教育的人文關懷,促使學生全面發展,本文以《孔乙己》這篇教材為例,談一談個人觀點。
《孔乙己》是文學巨匠魯迅先生所著,代表特定時期的反封建主義的作品,刻畫了孔乙己——受封建教育制度受害者的形象,生動地批判當時的封建制度。教學設計中重點是通過引導學生思考,體會文中的環境描寫、人物的細節刻畫以及主旨表達的情感。孔乙己一心只想讀圣賢書,讀書進學已在他的腦海里根深蒂固,把讀書進學作為他一生的唯一目標,希望能一舉中第,躋身于上流階層,但無奈終究沒有通過讀書改變自身命運,落到將要乞討的境地,因此成為被別人刺的最痛傷疤之一。
小說具有豐富的文本內容、曲折的故事化情節、多面化的人物形象,以及特有的環境描寫等特點讓初中學生讀起來愛不釋手,激發了學生閱讀課文的興趣,在課堂教學中必須要進行初讀感知文本內容,從而讓學生用簡練的語言概括文章內容,抓住文章脈絡的情節發展變化,了解文本的主題。默讀完畢,請學生復述課文圍繞“孔乙己”這個小人物寫了哪些事件?
1)酒店里的人取笑孔乙己偷東西。
2)酒店里的人譏笑孔乙己未進學。
3)孔乙己教小伙計識字。
4)孔乙己分茴香豆給孩子們。
5)孔乙己被丁舉人打折腿的遭遇。
6)孔乙己用手走在酒店喝酒。
這些事件可看出他是怎樣的人?
在教師的點撥下,學生從課文中可以了解孔乙己的悲劇結局,一方面是處在社會的最底層,地位卑微,追逐功名利祿,同時又不思進取、好吃懶做,在意旁人的眼光,生活過得窮困潦倒,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另一方面的他又擁有善良、質樸、為他人著想的品質。在極具鮮明的對比中,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躍然紙上,在爭先恐后的舉手回答中得到了培養。
一篇文章,是需要尋找文本的“切入點”,而這個切入點的關鍵往往在于一些重點詞句,能夠精煉體現文本內容和主題的核心詞句。品位句子的內涵、剖析句子的深層含義把握文本的真諦,只要把重點詞句理解了,就是為解讀課文情感尋找到一把鑰匙,進一步提升學生對文本領悟的能力,提高教學效率,形成“情感共鳴”。因此,我們要學會抓住并理解重點詞語和句子,發掘文本的核心,透過字詞的表面,層層剖析,緊緊抓住重點詞句進行細讀文本,讓學生的認識由淺入深地轉化,加深文本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如課文中“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惟一的人。” 引導學生抓住其中神情和穿著等方面的描寫,善于捕捉字眼,從把孔乙己 “站著喝酒”說明了什么?引起學生的思考,說明他經濟條件十分困難,不能夠享受 “長衫顧客”待遇進入柜臺內。“穿長衫的唯一的人”,“唯一”一詞又說明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反差之大形成對比,在學生的腦海浮現孔乙己的形象,聯系當時的時代背景,一個地位低下、窮困潦倒的讀書人,不能躋身于上層社會,又不想通過自身勞作,說明他是罪惡的封建科舉制度的產物。學生反復咀嚼主人公出現時的句子,表明了他的獨特身份,并預示了他的悲劇命運,承前啟后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中心思想,顧名思義是核心的道理和內涵,是文本中作者通過各種材料要著重表達的中心意思,是作者努力通過各種細節來闡明的中心意圖。在教學設計中,要求學生分析討論歸納課文的主旨大意是不可缺少的環節之一,對培養學生情感態度及價值觀也是十分重要,從而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整篇課文的主題是抨擊、控訴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對一代人的毒害,揭示世態炎涼的人心,精神狀態的昏沉,側面反映封建社會的腐朽和病態。教師通過引導啟發學生,并讓學生合作討論,形成小組進行交流,最終提煉課文的中心思想。通過今昔對比,學生感悟當今社會知識改變命運的進步,認識到讀書對個人和社會的全新意義,得出要珍惜眼前的一切,做好新時代的接班人。課堂上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進一步升華,突破教學重難點,完成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中對初中階段的語文教學的規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既要讓學生掌握語文知識和技能,也要適當為學生拓展相關知識,拓寬學生視野,開發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獲得更深刻的體驗,從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因此,拓展延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手段之一,有利于構建精彩有趣的語文課堂。在對《孔乙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預設的教學目標就是讓學生挖掘文本的主題思想,通過與《范進中舉》對比,雖然作家不同、時代不同、但主題相同,讓學生感受異曲同工的效果,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教材中得到落實。孔乙己和范進的追求目標是一致的,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是他們的畢生追求,但兩人的命運是不同的,一個通過讀書,享受榮華富貴,一個窮困潦倒凍餓而死,其實沒有中舉的范進和孔乙己差不多,只是像范進那樣的幸運兒是極少數的,大部分人還是像孔乙己一樣。對比這兩篇課文,共同的主題都是抨擊當時的封建科舉制度毒害知識分子,揭露封建社會的腐朽和黑暗。課后讓學生《假如孔乙己中了舉人》為題,他的命運會發生什么變化呢?讓學生展開想象,提升寫作能力,留給學生思考的空間。
總而言之,通過加強對文本中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深刻地認識到環境對人的影響極大,好的環境能夠塑造人,壞的環境會吃人、扼殺人的生機,結合新時代的環境,激發人們實現夢想進行對比,由此來給學生以情感與價值的教育,引導學生珍惜當下,熱愛國家,要牢記使命,不忘初心,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更大的貢獻。
(作者單位:江西科技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