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綱
近日得閑,再讀王洪德先生《回望焉支》諸篇,感觸良多。
紅塵浮躁,但人生的真味卻需靜下心來細細思量,如江南的品茶,適宜在蒙蒙細雨中臨窗靜坐,用小盅一點點地浸潤喉舌。先生的《回望焉支》就是這樣,需要細讀慢品,匆匆地翻閱,只會錯失了許多氤氳的淡雅與清香。
多年的習慣,總是揀喜歡的入手,一如面對美食,豆腐是命,有紅燒肉的時候,命卻變成了紅燒肉。前番閱讀,印象較深的是《滄海桑田》《歲月如歌》《焉支人物》三章,這次的喜歡如舊。繼續從《滄海桑田》開始,再將《歲月如歌》和《焉支人物》作了比照參閱,最終收結于《天涯之旅》及《山水怡情》。雖然每個人的閱讀習慣不同,但我相信,對于優美文字的感悟,一定會共生出很多的拈花一笑,不唯今日,更在久遠。
先生筆下,流淌的多是一些久遠的記憶,那些生長于最底層的卑微生命,那些已經隔閡于時代的古舊物什,那些已然漸行漸遠的平淡故事……但正是這些,卻又一次次地感動著我,觸動著內心中最柔軟的地方,濕潤了我的眼。是的,在我看來,這才是生命的真實,這才是生活的真實,這才是歷史的真實!很久了,我們似乎習慣了宏大的敘述,我們眼中、心里認可的時代,不知不覺地變成了帝王將相和大人物,變成了一個個冰冷的年代或數字,卻有意無意地忽略了先民乃至我們,其實歷史就是這樣由一個個卑微、瑣碎甚至周而復始的喜怒哀樂匯成的。如果歷史還有溫度,那這些一定是它最真切的溫度;如果生命還有高度,那這些一定是撐起人類巍峨的基石。所以,先生筆下的貨郎、巫婆、鐵匠、獵人、王尕爺、理發師就有了溫度,就有了深度,就有了娓娓道來的親和力,讓我們每一個閱讀的人都相信:這就是我們的親人,這就是我們的歷史。
至于那些物什,遠逝的水磨、久違的麻雀、彎彎的鐮刀,以及老家的白楊樹、祖父的老犁鏵、家鄉的清泉水,甚至神秘的洞穴,你真覺得這只是先生記錄的一些行將消逝、可有可無的普通物什么?或許是,但卻又顯然不是。一花一世界,一葉一乾坤。透過這些,我們當然可以追溯過往;但透過這些,我們更應該體味先生的悲憫情懷。很多東西,不是留存在我們的記憶里,而是融鑄在我們的基因和血脈中。聽到麻雀的遠走他鄉,先生“心中不免戚戚然”,老家百年白楊的被砍,先生“心里難受了好長一段時間”,旋轉千年的水磨早已消逝,但它卻一直在先生“心底轉動,未曾停止”。那些活躍在村村寨寨的鐵匠鋪消失了,但那一簇簇爐火卻仍然是燃燒在先生心中的夢想。凡此種種,這絕不是先生的惺惺作態、兒女情長,而是一個宦游在外的人對家鄉、對故土的赤子情懷。而這種悲憫,對先生這樣久居廟堂的長者,更加難能可貴。我們由此理解了先生政聲人去的廣泛贊譽,我們堅信,這種情懷,在更多為政者心中能夠生根發芽、枝繁葉茂的話,便是“以人民為中心”的最好的踐行。
如果說對故舊追憶的表述是含蓄內斂的,那么先生對親人的情感表白就是熾烈奔放的。先生對先祖的追憶滿懷崇敬。《親情難忘》和《遙遠的星光》比較集中地再現了祖孫交集的生活點滴,真誠地表達了先生對祖父祖母的感恩懷念,正如先生所說:“祖父祖母離開我們已久矣,但他們的音容笑貌永遠刻在我們心中。他們像一座永遠閃光的燈塔,指引我們人生的航程。”在先生看來,“是祖先鑄就了我們的靈魂”,并表示“任何時候都不要辜負祖宗的傳世家風”。誠哉斯言!對照時下社會之諸多亂象,我們缺少的不正是對這些優秀傳承的忽略和自覺嗎?先生對父母的追憶更是噴薄而出地真摯。《父愛無疆》《父親真老了》《秋到黃花晚節香》是先生對父愛的由衷禮贊,文中對平凡生活中的點滴追憶,真實、真切、真情!父親,用一生的不容易,做了成就兒女們成家立業的基石,為兒女們默默樹立了為人處世的標桿。回顧父親的坎坷人生,先生甚至認為是自己的出生造成了父親的辭職,以致改變“耽擱了父親原本輕松的一生”。這當然是先生孝純之心的過于自責,但由中不難體會到先生對如山父愛的感恩之情。《守候生命降臨的人》《永遠的懷念》則是先生獻給母親的專篇。母愛是偉大的,先生對母親一生對產婦接生的堅守和執著欽佩于心,先生對母親一生“眉毛上掉汗,手心里去皮”的辛勞永世難忘!在這些篇章里,我們不能苛責先生文字的直白,面對慈母至親的離世,任何修飾都是多余的,任何委婉的表達都是不必要的,先生筆下噴涌的呼喚,每一個字都是身為人子至真的血和淚,唯其真誠,足以令山河改色,讓天地動容!不唯祖輩,不唯父母,先生對親人的牽念,如寫給已逝堂兄堂嫂的《無盡的思念》,如《祭侄文》,有懷念,有悲愴,有嘆息,語真情切,如敘家常,實乃先生至情之文!一個愛親人的人不一定愛他人,但一個不愛親人的人肯定不會愛他人。先生對親人的愛是發自肺腑的,這便是先生宦海耕耘數十載,于同事、群眾、后進中威望頗佳的根源所在。
但先生對自己歷經的艱辛卻總是輕輕帶過。兒時的放羊、砍柴、打獵以及麥收等農事勞動,先生都以近乎詩意的筆觸鋪敘開來,讓我們感受著那份根植在鄉土中的質樸和樂趣。能在苦中咀嚼出甘甜,是人生的大智慧,也是先生的大境界。正如《案牘趣變》中,先生將枯燥乏味的文秘生活演化成一個個器物的變遷。而農村生活的辛勞,在先生筆下是風輕云淡的《閑話燒頭》;基層工作的苦,在先生筆下是對《葛家山中遇貴人》的感恩。在先生看來,“葛家山的全體父老鄉親都是給予我幫助、支持、理解、包容的貴人。”因此,臨別時挨家挨戶的早點,那一口氣吃下的28個雞蛋,就成了葛家山父老鄉親給予先生的最高獎賞。同樣的感恩,存留在《消逝的母校》里。一個懂得感恩的人不會抱怨,一個懂得感恩的人必定要成功。但沒有哪一個人是隨隨便便成功的,我們總是習慣于關注成功者的光鮮亮麗,但我在先生“也無風雨也無晴”的平和中讀出了生活的艱辛與不易。
讀懂了這些,也就理解了《山水怡情》中先生對家鄉山水那不厭其煩的記述。正如他自己所說:“回望焉支,那是對生我養我的故土的一次深情回眸;回望焉支,那是對給我性靈給予我精氣的故土的菲薄饋贈。”感恩,是先生面對家鄉的情懷底色。這里沒有對以往貧瘠的抱怨,沒有對曾經困厄的指責,相反,先生對焉支山的一草一木、一溝一壑都進行了滿懷深情的禮贊。哪怕是一眼清澈的山泉,在先生心中也是永遠纖塵不染,它日復一日地流淌在故鄉的山野,它從歷史的深處一刻不停地走向未來。故鄉的山水成就了先生,先生的文筆升華了故鄉山水的俊美和包容。山水怡情,怡得自然是先生對家國守望的一份大愛!
關于《天涯之旅》,其篇章多是先生的游記觀感。游記難寫,特別是在當下這個“說走就走”的自由出行時代,加之網絡媒體的快速發展,遠方不再神秘,美景就在眼前,游記需要記述什么,該怎么記述,的確是文字書寫者面臨的困惑和難題。先生的游記,似乎有意避開了傳統游記的摹物繪景,摻雜著更多的人文關懷,這就讓讀者在移步換景中更多地獲取了一些文化的滋潤。我想,這和先生自認“算個文化人”有關。正是基于這樣的自我定位,面對山川美景,先生會一而再地發出那些關于文化和旅游的追問思考。正如先生所言:“有些景點,本無特別之處,而一旦與歷史文化名人聯結在一起,立即備受青睞,那種穿越時空的力量,那種歷史印跡的回響,是無法阻擋的,始終散發著耀眼的光芒。”無論是蘇杭、烏鎮還是鼓浪嶼,也不管是九寨、太白還是九華山,涉足之處,先生篤定地堅信“再美的山川,如果缺少了文化的元素,便索然無味,而一旦打上文化的元符號,便立即鮮活生動”。于是,先生的游記中才會有那么多的楹聯詩詞、典故軼事,讓那些平常的山水之行脫胎換骨成不動聲色的文化之旅。先生說,這就是文化的力量,我信。
最后,不得不說,讀《回望焉支》,需要一些閱歷。錯亂在不同時空里的人,難得共鳴。懂,畢竟是人類情感中最為微妙的東西,實難苛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