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佳
電影《禁閉島》是由美國著名小說家丹尼斯?勒翰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馬丁?斯科塞斯任導演,兩位影帝級男演員本?金斯利與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聯袂出演。2010年影片于美國上映,連續三周位居北美票房第一名,并一舉摘得多項大獎,被譽為“世界十大高智商電影”以及“世界十大懸疑心理電影”之一,成為電影史上的一部經典之作。
一是電影背景。故事發生在1954年,這一時期精神病醫生在使用“生物學模式”或“精神分析模式”治療病人的過程中出現了深刻的分裂和斗爭。影片中肖恩和考利醫生所推崇的角色扮演法即是屬于精神分析模式治療法,而劇中提到的藥物控制和腦葉白質切除法則屬于生物學模式。
二是劇情回顧。電影的開始,由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飾演的聯邦執法官泰德與搭檔查克奉上級之命乘船前往遠離大陸的禁閉島執行任務——尋找意外失蹤的病人蕾秋,主管的考利醫師負責協助調查。但是泰德此次的調查行動還有另一個目的,就是查找殺死妻子的兇手萊迪斯。隨著劇情慢慢深入,泰德推斷除了這66名在案的精神病人外,還有第67號病人存在,但無論其他病人、醫生還是警察都拒不承認此事。而泰德卻深信殺死妻子的兇手萊迪斯就是這個67號病人。調查的困境讓泰德的偏頭痛越來越嚴重,并常常出現幻覺、噩夢。泰德歷經艱險,終于在懸崖邊的一處秘洞里找到了失蹤的犯人蕾秋。蕾秋告訴泰德,燈塔是解開所有謎團的關鍵。最后,泰德來到燈塔,發現原來這一切都是自己的夢??祭t生告訴泰德,他就是第67號病人,而他的搭檔查克則是泰德兩年來的首席治療師希恩。安德魯?萊迪斯就是他的真實名字,其妻子因患有嚴重的精神病,淹死了他們的三個孩子,在如此強烈刺激之下他失控殺死了妻子。從此之后,他因無法承受極大的精神創傷,在自我保護的潛意識中,創造了一個全新的萊迪斯。
三是悲劇的原由。安德魯?萊迪斯作為經歷二戰后幸存的士兵,在戰爭中曾親眼目睹集中營中成堆的、冰冷的難民尸體,也曾親身經歷對已經投降的德國士兵進行瘋狂、殘酷的掃射,而這一切的悲慘場景給萊迪斯的內心世界造成了極大的創傷。他難以忘記戰場上的血腥、殘忍,以至于在復員后的多年里他仍沉浸在痛苦的記憶里無法擺脫,一直飽受折磨,嚴重影響了萊迪斯正常的社會生活。他在隨后的婚姻生活中表現出了暴力和酗酒的行為,企圖借助酒精來麻痹自己,但也因此常常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萊迪斯的妻子與其生活過程中備受折磨導致抑郁,最后造成悲劇發生。
電影《禁閉島》以泰德難受的反胃嘔吐為開始,但嘔吐的原因并非暈船而是怕水,揭示了水必定和泰德不能接受或害怕的現實有關。之后在劇情中不時出現的集中營里成堆的難民尸體以及渴望得到救助的小女孩,還有一名自殺未遂、滿臉鮮血的納粹軍官,這些場景一方面顯示了泰德曾經的殘忍,另一方面又暗示了他一直掙扎在無盡的痛苦當中。他一直幻想自己是個聯邦執法官,其實是為了逃避罪惡,“殺死”在戰場上那個冷漠、殘酷的自己,來擺脫內心的負罪感,而使自己變成一個光榮且具有正義的人。劇中的泰德受到外界相關的刺激,就會出現閃回,比如聽到在二戰中曾經聽過的音樂時,腦海里就呈現出自殺未遂的納粹軍官、成堆的難民尸體;又或者是在夢中拿著酒瓶責問他的妻子“我在戰爭中殺死很多人”。這些現象,清晰揭示了泰德對戰爭創傷的執著,心理學上稱之為創傷后應激障礙。
所謂創傷后應激障礙(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是指個體遭受重大的、威脅性的、災難性的損傷,并致使其職業能力和社會功能受損、延遲出現和持續存在的精神障礙,最早源自戰爭中對戰斗應激相關精神行為的描述。PTSD特征性的主要臨床表現為三大核心癥狀,即在發生重大的創傷性事件后,患者以各種形式反復體驗和再歷創傷性事件,并對相似的刺激、創傷及有關的創傷情景線索,表現出回避和持續的警覺性增高。一是反復重現創傷體驗或情景,卻難以控制癥狀發生的時間和次數。有時患者處于意識分離的狀態,如同又面臨創傷性事件發生時的真實情境,再次表達事件發生當時所伴發的各種情感反應,稱之為“閃回”,持續的時間從數秒到幾天不等。如泰德在聽到相同音樂后的情景再現以及經常性出現與創傷性事件相關的噩夢等,使其又重新體驗當時的情境。二是對于誘發創傷的事件或相關線索產生回避及情感麻痹,如泰德借助酒精來持續麻痹自己試圖回避創傷事件,對于殺死妻子的自己也表現出回避,因此妄想出了一個殺手——萊迪斯,而把自己“漂白”為正義的化身——泰德。三是持續性的警覺?;颊邥霈F睡眠障礙,如入睡困難、睡眠不深、經常處于恍惚之中等,嚴重時還會在睡眠中反復出現精神創傷時的情景,甚至從噩夢中驚醒。在影片中泰德表現出高度的警覺,情緒容易激動,煩躁不安,處于易被激怒的狀態,而且經常從類似創傷場景的噩夢中驚醒。
一是重視心理創傷問題。心理創傷問題引起學者們較大關注是從越南戰爭結束后開始的。據1978年心理健康顧問委員會提供的數據,在約280萬越戰老兵中,創傷后應激障礙的患病率為15%,約有40萬人受此折磨。伊拉克戰爭、阿富汗戰爭等現代化戰爭中高技術信息化武器的應用,對軍人的心理帶來了嚴峻挑戰?;加袆搨髴ふ系K的軍人的社會功能嚴重受到影響,制約了正常工作、學習、生活的進行,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軍人及其整個家庭的生活質量。而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重大疾病、突發事故、自然災害、意外死亡等應激事件總會不經意間發生,也不可避免地帶來心理創傷,嚴重的甚至形成心理危機。若心理危機沒有很好地度過,則可能伴有創傷后應激障礙發生。因此,不管是為了應對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突發的應激事件還是特殊的戰時環境,都應加強對心理創傷問題的關注,了解認識應激障礙問題,有效提高應對防護能力。
二是加強心理健康訓練。在日常的工作、學習、生活當中,面對同樣的狀況,不同心理素質的人,發生心理問題的程度是不同的。例如,同樣面對身邊至親的突然亡故,有的人可能不會出現心理問題,有的人可能會出現較輕的心理問題,而有的人則可能出現嚴重的心理問題。為了提高我們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增強心理韌性,可針對性地進行心理健康訓練。一方面,進行廣泛的心理調適活動,提高自我調適能力。在社會生活的過程中,每個人面對情緒、行為等的失調都有自己不同程度的調適能力,自我調適能力越強則意味著能越好地恢復,甚至得到成長。調適的過程可以選擇書寫、傾訴或吶喊、大哭等方式進行情緒的合理宣泄,也可借助跑步、游泳等體育運動進行。另一方面,進行相應的心理訓練,提高自我心理承受能力。因心理訓練的目的性不同,心理訓練的方式也多種多樣。如在運動員心理訓練中,可通過現代化高科技手段,運用虛擬與現實技術、特效技術、視覺技術等模擬真實比賽環境,以提高運動員賽場適應性和抗干擾能力。
三是提高尋求心理治療的積極性。由于受不同文化背景、觀念等的影響,大部分人認為心理問題是隱晦的,不可告人的,且不愿意承認自己患有心理問題,而盡可能地回避治療。因此,首先應積極廣泛地開展心理健康宣傳教育,增加普通民眾對創傷后應激障礙等相關心理應激障礙問題的了解,扭轉人們對心理問題的偏激認識,從而減輕心理問題患者尋求心理治療的壓力,增強求助的意愿。其次,推進有關心理服務制度建設,完善心理服務體系,及時做好心理保障工作。各方面心理服務機制的完善,有利于確保心理服務工作能定時、定點、定位地展開。與此同時,建立社會的應激控制系統,補足應急心理服務工作,特別是在發生地震、泥石流、爆炸等重大突發事件時及時跟進心理服務保障工作。最后,提高心理治療服務水平。在盡可能擴大化心理治療服務便利的同時抓住治療專業水平的提升,促使行業從業者不斷學習突破,提高問題的治愈率,增強患者對心理疾病成功治愈的信心,從而促使患者更加積極主動地應對心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