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青青
早在遙遠的商周時代,中國古人就十分重視音樂技能學習,“樂”成為古代學子必須掌握的六藝之一。遺憾的是,古代中國并未發展形成系統性的音樂教育專門學科。19世紀末,隨著新式學校的建立和新興學科的引進,國人開始進行音樂教育方面的初步研究。1953年國際音樂教育協會成立后,積極組織各國專家召開國際會議,專事研討音樂教育涉及的學科建設、教學活動、培養目標、對象方法等有關問題,顯著推動了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國音樂教育學科的發展。隨著改革開放,國外關于音樂教育的先進理論和教學模式陸續傳入國內,有力拓展了我國音樂教育工作人員的思維和視野,促進了他們理念的轉變和能力的提升,從中孕生了一批具有較高理論素養和豐富教學經驗的專家學者,為音樂教育學的建立和發展奠定了充足的思想基礎和良好的組織條件。到19世紀80年代末,我國萌生音樂教育學,并在新世紀獲得了長足發展,音樂教育理論日益成熟,實踐日益深入。當然,音樂教育學仍是一門比較年輕的學科,需要不斷回應社會發展需要,及時解決各類新型問題,在教學實踐進程中進一步充實研究內容、豐富研究理論,特別是緊密契合素質教育的目標定位,培養具有良好精神風貌的綜合性音樂人才。
同其他人文學科門類一樣,音樂教育學的研究內容涵蓋了客觀事實、科學原理、方法技巧等三大要素,而研究原理是其中的主線和靈魂。只有正確把握研究原理,才能科學梳理研究方法,實現音樂教育的培養目標和發展要求。從研究范圍層面來看,音樂教育學的核心領域是音樂,需要闡釋音樂教育的價值向度,既不能單純地根據教育學原理來解讀音樂藝術現象,也不能簡單地運用音樂藝術手段觀察分析教育教學過程,而要以包容的態度和全新的理念探究音樂教育,著重說明音樂教育行為的執行步驟,認真凝練音樂教育教學的特有規律,借此促進音樂教育有序推進和全面開展。從研究價值層面來看,音樂教育學的主旨是發現和解決音樂教育面臨的實際問題,是要順應時代發展趨勢和學科自身特點,規范音樂學科建設標準,關注教學本體的發展問題,提升教師專業知識素養,提高音樂學科的教育水平。從研究視角層面來看,音樂教育學在不同的研究視角下呈現出不同的研究重點,具有“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顯著特點,需要從研究內容的定性、研究視域的廣度、研究理念的區別、研究方法的甄選等多維角度入手,形成多元化、立體型的研究成果,保證研究內容的包羅萬象和研究結論的廣泛中肯。從學科定位層面來看,音樂教育學必須科學界定師生專家等參與主體和教學狀態等對象范疇,從而明確音樂教育的基本理論,為探索研究方法奠定必要前提。
質性研究是音樂教育學的一種新型研究方法。質性是事物本質屬性的刻寫,是事物別具一格的根本特征。質性研究主張親身接觸和體驗研究對象,在這樣深入親密的主客體互動過程中,摒除現象層面的淺顯認知和理念層面的狹隘偏見,真正探究事物深處的本質聯系和運行規律。在音樂教育領域運用質性研究方法,可以統籌觀察和科學把握該學科在教育教學方面的普遍性規律和特殊性要求,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而因材施教,設計良性的師生和生生雙向互動,為保障學生的健康成長和長遠發展筑牢基石。一般而言,文獻查閱、觀察調查、案例甄別、行動分析、敘事考察是常用的質性研究方法,能夠有效推動音樂教育學研究從初創走向成熟,從表象走向深入。
在進行定性分析的基礎上,還有必要進行定量考察。定量研究是質性研究的重要補充和音樂教學的基礎研究方法,是對已掌握的大量信息資料進行系統分析,科學把握分析要素,提煉形成可靠結論。同定性分析相比,定量分析最大的優勢和特色就在于對研究對象的量化觀察和對統計結果的量化處理,在這樣大數據基礎上形成的結論無疑更加客觀、真實、準確。在音樂教學研究領域,問卷調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夠以受眾喜聞樂見的匿名方式搜集和獲取豐富全面的信息資料,并依托這些信息全面發現音樂教學存在的潛性問題,從而制定具有針對性的改進策略。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睂τ谌魏螌W科而言,研究方法都是獲取研究內容的必要前提。質性分析和定量研究是音樂教育學領域最根本、最主要的研究方法,是深入系統地認識音樂教育學科規范與建設目標的基本媒介,也是從事音樂教育教學工作的方法指南。我們要充分了解音樂教育學的發展框架和研究原理,扎實掌握和認真學習該學科的研究方法與內容要求,善于概括和運用教育教學規律,推動音樂教育學的改革創新和科學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