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培浩 王威廉
主持人語:
早在1982年,加拿大科幻作家威廉·吉布森就在短篇小說《全息玫瑰碎片(Burning Chrome)》中首次創造出了“賽博空間”(Cyberspace)一詞,后來被廣泛用于指稱計算機以及計算機網絡里的虛擬現實。隨著互聯網成為當代中國人生存的一種奠基性技術,幾乎所有中國人都或深或淺地置身于某種賽博化生存中。在網絡技術出現之前,人類的交往只能依賴于各種現實化的媒介,并只有生活現實一個維度;而網絡技術催生出的種種泛賽博空間廣泛應用之后,對于與新技術有著天然親緣性的年輕一代來說,網絡生存的意義儼然已經比現實生存更精彩、更重要,在其個人生活中占據著更大的比重。誠然,賽博空間能源源不斷地為投身者提供自由的幻覺,提供新的身份,提供不一樣的精彩人生。只要看看那么多人熱衷于在虛擬現實中交友、戀愛甚至于展開人生,只要看看那么多年輕人熱衷于二次元文化,就知道賽博空間如何深入地形塑著我們的生存了。
賽博空間無疑與高科技城市如影隨形,它們是合二為一的關系。當代城市文學如何書寫賽博空間所帶來的生活轉型?如何表現賽博空間對當代青年精神的塑形和投影?這是一個值得持續聚焦的話題。在我們看來,青年作家馬億的短篇小說《21樓的風景》就提供了一種有趣的探索。
讀者輕易便能發現這篇作品對泛賽博化社交的顯影。主人公方念和婉華因為豆瓣上的“共享貓”小組而結識,這種網絡社交方式在當下城市青年中具有相當典型性。婉華外出度假,將家和貓一并“共享”給經由計算機大數據系統所匹配的同類方念,從而串起三個當代大都會青年的生活困境和命運故事。我們會注意到,小說中泛賽博空間之外,又密布了諸如互聯網失業潮、P2P暴雷、網貸熱等近年具有現象性的社會問題。當賽博空間為當代青年提供了看似唾手可得的自由時,作者不忘提醒,它依然無往而不在地存在于現實桎梏中。
曾經,賽博空間被作為一種科幻和烏托邦來想象,可是在當下中國,在馬億筆下,賽博化生存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現實,他的寫作也努力使其變成一種賽博現實主義。所謂賽博現實主義是指作者直面了當代青年生存方式的泛賽博化,卻并不對賽博空間加以淺薄的美化或丑化,而是始終意識到賽博生存著的青年,依然深刻地受制于難以超越的外部現實。因此,《21樓的風景》是以鮮明的現實意識去介入賽博化生存這一嶄新現象的寫作,作者沒有流于消費獵奇或頹廢感傷,他追問的依然是“新青年,何處去”的現代性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