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漢瑾
田野工作,又稱田野調查,是指調查者經過前期的地點選擇、數據收集,在田野中進行采訪、參與、觀察、學習并完成記錄、音樂分析等一系列工作的研究方法。民族音樂學的田野調查需要通過居住、體驗的方式,建立起與本地人之間相互信任的關系,上升為一種與本地人同吃、同住、同勞動的情感交流,進一步獲得對當地文化的一種真實體驗與了解。關于民族音樂學田野工作的考察對象,薛藝兵先生將其進行了具體的表述和細致的分層,包含音樂、音樂活動、音樂人、社會人等七個層面。
“田野出真知,田野得新知?!睂τ谝粋€民族音樂學者,最難能可貴的還在于他在田野中的感知力,在感知某種現象和規律后,就會問“為什么”,將田野中所獲的新知與文本中的舊識比較,進而達到理論升華,由此得出新的理論成果。
中國傳統音樂種類繁多,彰顯出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珍稀的民族特色。一個研究某種音樂形式或者某個音樂樂社的學者,卻不曾在當地村落行走進行深入的訪問,何來鮮活的數據和經驗。民族音樂學家們在田野工作中,獲取了有關民族地區的第一手資料,捕捉到了他們當下的生活現狀和音樂留存,并編輯成各種民族志,我們才可以通過他們留下來的文獻資料了解當地的歷史文化、風俗習慣,以便我們進行更加深入的調查和研究。
民族音樂學的研究,基于橫向、縱向的觀察,比較與分析,歷史人類學的借鑒與學習,強調調查者要從整體的角度,正確把握研究對象,例如生態環境、社會組織、文化心理等,舉凡當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應納入考察的范圍。項陽先生就曾強調,審視與考量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發展與變遷,注重田野考察與文獻文本之間相互印證,而田野工作就是針對研究對象展開具有歷時性特征的多視角、立體性質研究的重要一步。
在這樣一個文化自信的時代,中國的民間傳統音樂猶如一個巨大的寶藏,等待它的主人撣去歷史的塵埃。民間藝人的高齡化,部分民間傳統藝術后繼無人,實在令人惋惜。許許多多民間傳統音樂的留存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息息相關,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工作如火如荼地進行,而民族音樂學家們切實有效地開展田野工作,正是新時期一種文化自覺的表現。民族音樂學家進行田野工作,強調求真和紀實,對一個個歷來少有人問津的民間傳統音樂進行深入調查,收入史冊,生動記述記譜,音樂事實與音樂本身的一次親密互動,給予后人們一次有益的思考目錄。
值得一提的是,民族音樂學的田野工作并不是只注重調查而忽視理論。對于新時代的民族音樂學家而言,不容忽視的一個話題就是如何看待傳統音樂在當今時代的變化與發展?!拔覀兊奶镆肮ぷ?,通過歷史與現實材料的多重觀察,去發現一個文化群體是如何面對變化的——接觸、交流、涵化、對抗甚至重組。更重要的是這種觀察,去思考和發現這一文化群體在面臨新的世界秩序與關系的過程中將如何重構自身的生命力并利于其生存和發展?!毙滦畔r代的田野工作要在主動避免自我文化中心的偏見的基礎上,重視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的方方面面,又注意其文化及社會現象的公開一面,宏觀審視,橫縱比較,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生活中最強有力的時代脈搏。
互聯網時代,“百度”“中國知網”等似乎成為了新時期的“田野圣地”。網絡不僅為我們提供了文字信息、信息數據更有無窮盡的音樂材料。有人覺得這樣工作起來更加方便了,甚至花費全部的時間和精力坐在電腦前整理“田野資料”。事實上,這必然會產生一個學術規范和學術嚴謹的問題。以往我們在進行田野工作之前總是會選擇圖書館進行前期的資料收集,具有較高的可信度,而互聯網上的資料和數據部分并不具有同樣的學術價值,有很多是由個人隨意編纂而寫,毫無價值可言,因此,使用之前的篩選、辨別就成為互聯網學術研究關鍵一步。量變的積累,再到質變的產生,從客觀事實的闡述,再到主觀體驗的生成,生生不息的是時代對傳統文化的呼喚,唯有每一位學者都能有一顆學術責任心,腳踏實地、深度還原歷史的本來面貌,方能撐起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