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加軍
1941年,葉圣陶在《論中學國文課程標準的修訂》中對“讀整本的書”提到:“把整本書作主體,把單篇短章作輔佐”這是整本書閱讀概念的第一次提出。歷史走到今天,閱讀已經成為世界范圍討論的主題,閱讀也已經從嬰幼兒階段開始了。小學階段進行整本書閱讀不但成為了可能,而且成為必須要做的事情。所以整本書閱讀技巧的探究就變成非常重要的事。
老師在對圖書選擇的時候,一定要把這本書中的亮點凸顯出來,促使學生們能夠正確的認識到讀書的意義和作用。在進行數據選擇的時候,應該要詳細分析人的精力、情感以及思想等方面,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通過這樣的模式,把一些有深度的書籍找出來,才能夠使學生在閱讀的時候引發自己的思考,并且能夠設身處地的考慮當自己遇到這些情況的時候該做什么樣的選擇。雖然這些具有一定難度的書籍學生們閱讀的時候很難理解其中的含義,但是通過對這些書籍的閱讀卻能夠把學生們質疑和不斷探索的能力激發出來,這樣的過程可以達到更好的閱讀目的。而老師在進行書籍推薦的時候最好不要拘泥于一個特點的原因,包括作者、目錄、封面以及插圖等等各個方面都可以作為書籍推薦的理由。老師通過興趣的設置,把學生們對于閱讀的興趣充分激發出來,使學生能夠更好的把整本書閱讀完。值得注意的是,推薦的書籍目錄最好是可以符合小學生們的好奇心,這樣不但可以把學生們閱讀的興趣充分調動起來,而且還可以在潛移默化中更好的進行表達與概括,通過這樣的目錄緊緊抓住小學生們的好奇心,還能夠在他們閱讀的過程中有種眼前一亮的感覺。比如說《草原上的小木屋》這本書,當學生們打開書,看到目錄的時候,可以根據目錄上的內容進行歸類,把情節發展地圖初步繪制出來,先來到了草原,然后建造了小木屋,過上了幸福的生活,最后無奈的離開,充分體會故事中的一波三折的寫作結構。
很多文學作品都有著鮮明的地域特色,引導學生關注作家,關注作品產生的背景,可以激發學生了解作者生活時代的欲望。《大森林的小木屋》《農場少年》《梅溪河岸》《銀湖畔》《大草原小鎮》等九部《小木屋》系列作品。她的作品都以童年時代的西部開拓經歷為背景,既描寫自己童年的快樂自由生活,也描寫一家人遭受挫折時同舟共濟的艱辛歷程。它不但記錄了美國拓荒時代的歷史,更記錄了個人的成長。可讓學生去了解作者的背景與寫作的故事經歷等,這樣有助于在閱讀中發散思維。
學生在進行整本書閱讀的時候,教師難道就任由他們去隨意的讀嗎?當然不是,這個時候老師就要擔任解說員的角色,引導學生品味書中的主人公形象,感受其中文字的魅力,保持學生對閱讀的興趣。老師還需要定期為學生留出一節課來進行閱讀分享,使學生對書籍的感受更加深刻。分享課主要是以活動的形式來開展的,促使學生在這樣的教學中感受到閱讀的所帶來的快樂。可以采用多樣化的分享活動,例如評比讀書卡,還有積累語句,可以是美句朗讀,也可以是講故事比賽或者是知識競賽。通過閱讀分享課不但可以使學生對閱讀的興趣更加濃厚,還能持續對閱讀的熱情,最為重要的是可以使學生對書籍語言文字和內容的理解積累和運用。這個時候老師可以創設出知識競答問題,設計的問題主要是能夠把語言和情節以及場面還有任務等細節牢牢抓住,交流優美詞句和修辭的運用,談論自己是怎么樣去進行閱讀的,或者是談談自己所喜歡的人物是什么樣的形象,以及作者使用什么樣的手法來進行描寫的等等,在學生分享過程中針對學生閱讀中出現的問題老師及時的給予指導。
腹有詩書氣自華,海量閱讀是提高語文素養的重要途徑。何為語文?陶行知先生說:“語就是口頭語言,文就是書面語言。”即,口頭為語,書面為文。閱讀也好,語文也罷,終究都是為作文服務的。摘抄積累優美詞句是閱讀的首要任務,學習運用作品精妙的寫作方法、故事結構等是我們閱讀的最終歸宿。因此,在教學整本書閱讀時對一本書不同的閱讀階段要設計適宜讀書記錄卡,以扣人心弦的任務和問題驅動模式,讓學生在閱讀中自由體會,在閱讀中動筆寫,在閱讀中模仿,在閱讀中提升語文能力。練習時要由簡到難,由淺入深,切不可操之過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