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丹丹
工匠精神代表對生產產品和生產過程的嚴謹和執著,是我國制造業和生產業在發展中的精神基礎。高職院校是當前生產技術型人才的重要場所,在未來的發展中,院校應當結合國家與市場的需求,從內在動力視角來加強對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效果,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推動我國生產的進一步發展。
高職院校的教學目的是培育具備職業能力和職業精神的專業人才,推動國家的建設和發展。在當前的高職院校教學中,一些學生對自身未來的職業和工作缺乏全面的認識,其職業觀念與實際工作不相符合。許多學生認為制造業和生產業的工作條件差,工作價值低,對自身的職業認知出現了錯誤,對自身的職業發展缺乏認同感,這導致學生在日常學習中缺乏動力,工匠精神的培育效果較差,不利于學生未來的就業和發展。
工匠精神要求學生在工作和學習中保持專心,對工作和學習內容保持熱情,這要求學生對自身的專業學習內容充滿學習興趣,這樣才能高效地培養工匠精神。當前許多高職院校學生對自身的學習專業缺乏足夠的興趣。首先,部分學生在專業選擇中缺乏充分的考慮,專業內容和自身興趣能力不相符;其次,部分學生的專業由家長進行選擇,學生缺乏選擇的自主性,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最后,學生在高職院校學習中對自身的職業認知不全面,導致在學習中的興趣下降。這些因素的存在都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果,也不利于工匠精神的養成。
工匠精神要求學生具備相應的內在特質,學生應當具備鎮定、沉穩的精神特質,并對自身的工作充滿興趣,這樣才能實現工匠精神的培育。在實際教學中,許多高職院校的學生缺乏相應的內在特質,心理不夠沉穩、缺乏定力,且對于自身職業認知不夠全面,無法養成對職業的興趣。除此之外,當前高職院校的教學目標也存在一定的偏差,其在教學中以就業為主要的方向,導致學生內在特質的培養不足,嚴重影響了工匠精神的養成。
首先,高職院校應當從價值觀的培育入手,引導學生認同勞動光榮的職業觀和人生觀,提升學生對自身職業的信心和認同感,從而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提高學生課程學習中的興趣。其次,院校應當改善專業教學環境,優化訓練效果。職業院校中,除了基礎課程之外,學生還需要借助實訓課程來對自身的職業能力進行培養。在當前的教學中,一些院校的實訓環境建設不夠完善,實訓設施的老化以及實訓環境問題造成學生對課程的興趣下降,且影響了學生對自身職業的認同性。在未來的教學中,院校應當對自身的教學環境進行優化,盡量使用與實際工作環境一致的實訓設備,使得學生可以正確認識自身職業的工作情況,加強認同感,優化工匠精神的培育效果。
要想優化工匠精神的培育效果,院校應當注意提升學生對自身專業內容的學習興趣,這樣才能優化教學質量。針對當前存在的問題,首先,院校可以適當放寬專業轉換制度,允許學生在滿足轉換專業的條件之下進行專業的變更,保證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院校應當對新生進行職業認知教育,保證學生可以對自身的專業學習內容有充分的認識,保證學習興趣。
工匠精神的培育要求學生具備內心沉穩、工作穩定的內在特質。因此,在當前的教學中,高職院校應當在明確不同專業人才特質要求的基礎之上設計針對性的教學制度,在教學目標以及課程的設計上均要以培養學生的工匠內在特質為目標,培養學生淡泊名利、內心沉穩的特質,養成學生對自身職業的興趣和感情,幫助學生養成工匠意志。
工匠精神是我國制造業未來進一步發展的基礎,在未來高職院校的教學中,院校應當正確認識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價值,根據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設置相應的培育手段,幫助學生養成正確的工匠精神,滿足國家當前的發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