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擎華 鄭 偉
據心理學上的雙因素理論,人們是希望在穩定熟悉的環境中生活的,但同時也渴望體驗刺激和興奮。在校園生活中,如果缺乏一些課外的文娛活動,學生在這方面的刺激和興奮就會減少,在校園的學習和生活興趣也會隨之降低。因此校園的文藝活動可以使學生改變模式化的學習生活,打破日常的作息和學習時間,拉近同學與老師之間的關系,讓所有的學生與老師投入到以娛樂為主的文藝活動中,施展各自的才華,通過自我體驗獲得認同感和成就感,體驗不同尋常的快樂和刺激,從而提升學校的文化氛圍,提高教師和學生對學校文化的認知。
學生的情緒為對外界事物的體驗同時所表現出的情感上的反應。這能間接地反映學生的需求和愿望,當他們的心理需求得到滿足時,就會表現出愉快的感覺,也就是積極的情緒。一場優秀的校園文藝活動,在主辦者營造的生動熱烈的現場氣氛中,同時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學生的視覺和聽覺被全面地調動起來,生理與心理的交相呼應,會使其逐漸達到亢奮狀態,情緒變得強烈,與周圍的人和氣氛互相融合在一起。這些積極情緒會調動學生的群體適應性,幫助學生快速融入校園的文化氛圍,同時接收學校傳遞的校園符號和文化信息,增強學校學生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學校進行文化傳播時,主要的傳播形式為宣講。但由于宣講的內容較為枯燥無趣,且宣講的形式單調,缺乏創新。因此宣講往往流于形式,脫離實際,不夠形象客觀,對校園文化的宣傳效果不好。而有趣的文藝活動,搭建起了文化與傳播之間的橋梁。在文藝活動中,通過生動有趣的文藝表演,進行有趣的文化傳播,讓學生能夠更容易地接受,讓同學們在收獲快樂的同時,體驗活動背后所蘊含的校園文化,感受校園文化的魅力,增強對校園文化的認同感。由于文藝活動具有較強的體驗性,同時能夠充分調動觀眾人員的積極情緒,因此在校園文化的對外傳播上,文藝活動就更加具有優勢。
校園的文藝活動不僅為了娛樂,更重要的是積極合理地傳播校園文化。因此在節目的編排上,要以弘揚學校的價值觀、辦學目標、辦學理念的文化要素為核心和準則。文藝活動是校園文化傳播的載體,在編排上要時刻以學校文化理念為指導,展開形式豐富的文藝表演,同時多角度、全方位地呈現學校所倡導的價值觀,爭取達到對觀眾進行潛移默化教育的效果。例如,可以通過班級大合唱的方式增強班級的凝聚力,通過富有教育意義的小品來展現學校大力弘揚的學生美德,通過舞蹈展現學校奮發向上的精神氣。文藝活動的表演容易陷入套路化和模式化,會使觀眾感到節目假、大、空。隨著文藝活動次數的增多,活動的舉辦和表演容易產生流于形式的情況。
利用豐富多樣的文藝活動傳播校園文化,能夠將不同學生的喜好綜合表現出來,因此文藝活動相比于傳統文化傳播的方式,其最大的優勢就在于其形式的多樣性。為保證文化傳播的效果,要利用好文藝活動的長處,采取形式多樣的表演。采用團隊和單人的組織模式,編排內容新穎、種類豐富的文藝節目,可以是唱歌、小品等傳統的文藝節目,也可以是現場游戲、場外互動等創新性的活動。同時,為擴大文化傳播的效果,可以邀請校外人員參與表演和觀看。
校園文藝活動的策劃與安排是一項復雜的任務,只有經過充分的準備和細致的策劃,才能達到良好的校園文化傳播效果。在舉辦文藝活動之前,要結合校園的文化特點,辦學特色確定主題,并選擇具有紀念意義的事件作為舉辦的緣由,能夠引起學生以及校外人員的重視。提前確定舉辦的時間和地點,盡量避開學業繁忙的時期,以給參演的學生和教師充足的準備時間。在地點的選擇上,要充分考慮到參加人數、觀看便捷性、人流量等因素。
校園文化的傳播對于學校影響力和知名度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校園文藝活動憑借其獨有的優勢與特點,成為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本文闡述了校園文藝活動舉辦的原則和準則,對于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具有一定實際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