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福永
湖南省澧縣澧澹中學長慶小學
在素質教育理念、新課改等影響下,教育愈加強調了對學生素質的要求,使得學校教育加強了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視與培養,從而積極響應國家教育政策的號召。因此,教師在日常語文教學中,在有形與無形中均強化了對學生的文學素養的訓練,促進學生逐漸形成良好的性格、心理素質,以及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從而促進學生更加全面的發展,為此,需要教師在語文教學實踐中,對小學高年級學生有意識的進行語文素養的培養。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逐漸形成基礎的語文素養,能夠幫助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以及閱讀素養等基礎而重要的學習能力,從而使學生的學習更加輕松、效果顯著。尤其是對各個科目的學習都會產生或多或少影響的語文學科,學生的語文素養水平,將影響學生學習其他學科的能力,因此,教師應在語文教學中,加強對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視與培養,從而幫助學生打好堅實的語文素養基礎,從而在整體上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進一步促進學生更好的學習。
對小學高年級在教學中,要加強對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意在防止部分學校教育因為“應試教育”,從而忽略了對學生的品德培養、心理健康以及性格塑造等方面的重視,因而,強化了學校教育對于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視與培養,能夠使學校在培養目標以及管理方面,加強對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視與投入,并使教師更加有意識的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基礎素養,從而能夠豐富學生的學習內容,使學生不再一味的學習書本知識,成為只會學習的機器,優化學生的發展,促進學生學習的同時,使每一位學生能夠展示個性鮮明的性格,擁有健康的心理品質,使其健康快樂的成長與學習。
興趣能夠引導學生自發主動的學習,因而教師在面對小學高年級學生的語文素養教學時,需要注意營造輕松、活躍的課堂教學氛圍,改變傳統教學課堂氣氛沉重的現象。為此,教師可以創新課堂教學的過程,借助多媒體技術,在語文教學中應用多媒體教學,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樂于學習,能夠切實的融入到課堂語文素養的教學過程中,體會輕松的課堂教學,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例如,教師在教學《各具特色的民居》時,由于該文是一篇說明文,因此教學過程對于學生而言可能略顯枯燥,因此,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向學生展示客家民居、傣家竹樓的建筑風格,以及別具特色的建筑布局。通過多媒體動態來展示不同地域的民居風格以及景色、習俗等,從而使同學們能夠在多媒體播放的過程中,感受“掩映在鳳尾竹和油棕林中的傣家竹樓”,以及客家民居的特色,從而使枯燥乏味的說明文教學過程變得生動形象,更具趣味性,讓學生能夠“身臨其境”客家民居以及傣家竹樓的建筑之中,感受其所體現的民俗民風等,體會不一樣的民俗文化,以及通過飽含民族民風特色的建筑風格,感受中華傳統建筑中的瑰寶,以此來給學生一種視覺上的沖擊,營造輕松的課堂教學氣氛。學生也能通過觀看視屏播放的傣家竹樓的建造過程,是由全村相互之間的幫助共同建造起來,能夠感受到傣家人彼此間相互幫助的熱情,以及友好、團結的情誼等文化習俗,從而在學習過程中,體會不一樣的民居特色,感受不一樣的風土人情。
教學過程不是僅僅依靠教師的教學,而是需要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二者有效結合,只有教師盡職盡責的教學,學生主動認真的學習,才能使教學水平得到進一步提升,才能充分發揮學生主體的作用,促進學生學習的進步。因而,培養小學高年級語文素養,也需要教師充分尊重學生在學習上的主體性地位,引導學生自覺主動的學,這樣學習效果將會事半功倍。
例如,在教學《詹天佑》課文內容時,教師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學習詹天佑的愛國精神等,可以讓同學們課前自主收集關于詹天佑的有關事跡或故事等,使學生能夠在資料查找與收集的過程中,發現與課堂教學不一樣的學習過程。同時,學生也能夠通過獨立查找資料,鍛煉自己的查閱資料的能力,并且可以引發學生的探索興趣,也可以加深學生對于即將學習內容的印象。對學生所收集課文的有關資料,教師可以進行總結并給予主動收集的同學言語鼓勵,并根據學生查閱的資料進行補充,突出闡述詹天佑的愛國主義情感,以及引導學生學習詹天佑的愛國精神以及智慧。
學習不能局限于課堂教學中,小學高年級語文素養的培養,需要教師帶領學生走出課堂,發現生活中的不一樣的學習內容。例如,培養學生關心他人以及尊老愛幼的優良品德,學校可以組織一次敬老院之旅;有意識的強化學生的科學文化意識,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參與科技工業園;響應國家“研學游”的要求與號召,學校需要定期組織一次校外出行;要想加強學生基礎文學素養的培養,學校可以組織一次校園詩歌大賽,豐富學生的閱讀生活。總得來說,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途徑廣泛,需要學校加以重視學生的校外學習,加強社會實踐活動,從而豐富學生的學習途徑。
培養小學高年級學生的語文素養,需要學校加強重視,教師有意識的強化對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通過多媒體,創設有趣輕松的課堂氛圍;尊重學生課堂學習的主體性地位,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