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麗
四川省遂寧經濟開發區北固初級中學校,四川遂寧 629000
古詩詞是中華傳統文化中一塊璀璨的瑰寶,也是世界文化藝術寶庫中的一顆燦爛的明珠。優美的詩詞,深刻的內涵,高遠的意境,流傳的佳句,精湛的語言,充分展現了漢語言的魅力,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因此,古詩詞鑒賞教學在我國的小學語文學科教學當中占據著至關重要的位置。然而,古詩詞大多內涵較深刻,小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能力有限,小學語文的古詩詞教學有一定難度,且存在一些問題。教師需要對教學方法不斷進行改善,進行正確的指導,重視古詩詞鑒賞的教學方法,注重小學生古詩詞鑒賞能力的提高,使我國傳統的古詩詞文化發揚光大。
由于一些教師習慣主導和灌輸,導致學生在詩詞教學中處于被動學習和誦讀的地位,缺乏學習的自主性。無論是詩詞相關知識的學習還是詩詞的理解鑒賞,教師往往喜歡直接告訴學生,學生也依賴于教師的講解,而不去主動思考體會。這種忽視學生自主體驗詩詞之美的教學模式,使學生產生依賴心理,缺乏自我感知和體會理解的意識,嚴重降低了學生學習詩詞的積極性,也無法培養學生對于古詩詞韻味、美好意境、獨特之美的感受能力。
大多數教師在對詩詞進行講解的時候,依舊采用傳統的板書加口述的模式進行講解;在指導學生進行內容的理解時,則采用逐字逐句翻譯的方式,這種單一的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讓語文的古詩詞教學變得枯燥無味,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有一些老師,注重于學生成績的提高,培養方向以應試為主,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古詩詞的背誦默寫,忽視了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使得古詩詞學習變得單調乏味,導致學生在死記硬背的過程中,失去了對古詩詞學習的熱愛。
小學老師在古詩詞的講解中,過度傾向于生詞、生字的講解,以及學生對古詩詞的背誦,忽視了古詩詞整體的理解和意境美的鑒賞。教師要求學生背誦整首詩這一要求無可厚非,需要注意的是背誦必須要建立在學生的理解之上。目前,一些教師一味地追求背誦,而不注重學生詩詞意境美的感受,不注重詩詞與其背景的聯系,使學生無法很好的理解詩詞的內涵,無法感受到詩詞的魅力,對古詩詞慢慢地產生了抵觸情緒。
朗誦對學生學習古詩詞有諸多好處。讓同學帶著感情去學習、朗誦古詩詞,可以使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感受到古詩詞的音韻、詞句、意境之美,同時可以幫助學生體會詩詞所蘊含的情感,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寫作心理,讓自己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感受和理解古詩詞,以充分理解詩詞的內涵。但在實際學習中,部分老師并不注重古詩詞的朗誦,忽視了古詩詞的朗誦,會影響學生對古詩詞美的發掘和感悟,不利于他們學習古詩詞興趣的培養。
同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說明了熟讀成誦的重要性,在朗誦的基礎上背誦詩詞,有利于學生深入理解并形成深刻記憶。教師可以教授學生在朗讀過程當中的技巧與方法,帶領學生一起確定一首詩的感情基調,教學生詩詞朗誦中的抑揚頓挫,讓學生與作者產生共鳴,從而更好地理解詩詞。
《宋詞是黃昏的窗欞》中講到:“詩不是詩,詞不是詞,里里外外全是故事”。每一首詩詞都有其誕生的契機和創作的背景;“詞以言情,詩以言志”,每一首詩詞也都寄托了作者想要表達思想和對生活事物的感受。因此,想要真正理解詩詞,理解作者寄托在詩詞中的思想內涵,需要先了解詩詞的寫作背景、作者的人生遭遇等。如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反映了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了解了杜甫每一首詩詞創作的背景,才能對“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的悲愁、“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的狂喜感同身受。
同時,講述詩里詩外的故事,以小學生喜愛的故事的形式呈現詩詞,能吸引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喚起學生對詩詞的熱愛。
教師在進行古詩詞的教學過程中,可以適當地借助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讓同學們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對古詩詞加以欣賞,充分調動學生的聽覺和視覺。這樣既能夠做到有效改善古詩詞因年代久遠而使學生產生的距離感,又能夠情景再現,學為生營造出良好的課堂氛圍,使學生有更真切深刻的體會,有助于學生理解詩詞的內涵,同時也能夠提高他們的文學素養。
古詩詞是中華民族上下5000 年燦爛文化的結晶,是中國傳統文化之精髓,古詩詞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視,不僅能培養與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還可以促使學生其他方面得到有效發展。作為語文教師要重視古詩詞的教學,不斷改善教學方法,尋找正確的方式,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熱愛古詩詞,熱愛祖國優秀的文化,引導學生去發現、欣賞古詩詞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