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遠華
廣西玉林市玉州區城西街道城西第一初級中學,廣西玉林 537000
語文閱讀教學具有得天獨厚的感恩教育優勢,首先體現在教材選文上。現行的中學語文教材文質兼備,不僅提供知識信息,而且蘊藏著豐富的感情因素,其中感恩因素占據有重要地位,這為我們進行感恩教育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感恩的內容是多方面的,不局限于父母的養育之恩,大自然的賦予之恩、社會的關懷之恩、他人的關照之恩同樣也屬于感恩的范疇。
古人云:詩貴言志,文以載道。課文大都從不同角度和側面反映自然生活、社會生活,所蘊含的報國情、感恩義對中學生的成長產生巨大而深遠影響,都成為他們人生觀塑造、情感凈化的源泉。
營造和諧、民主、合作的充滿激情的教學氛圍是語文教學情感原則的核心。感恩意識并非生而知之,需要教育和環境的喚醒和激勵,使學生形成一種感恩的心態。在實施感恩教育的閱讀教學中,需要營造融洽的氛圍,“親其師,信其道。”只有學生感到與教師溝通沒有了距離,才會被認可和接納教學的內容。同時,在課堂的活動組織中,教師還應具有敏銳的觀察力,捕捉到學生微妙的情感變化,加以引導,才能激發學生的感恩情感,為下一步施教準備。安慶中學教師朋春香回憶她教朱自清的《背影》時的情景:“當時,我的父親剛去世,他生一前對我關愛備至,可我竟不在意。他的突然離去對我震動極大,我也一下子深深體味到他多年的關愛,因而愧疚萬分。上這篇課文時,學生反應平淡,感受不到濃濃父愛,我自然而然把自己的體驗和感動融入到課堂教學中。讀到文中父親爬月臺替兒子買橘子時,往事糾纏著我的心頭,在課堂上情不自禁硬咽了,學生也深深地被我感染了。”真情的感染比生硬的傳授效果不一言而喻,而在同時情感的陶冶,引導學生感恩無疑也是恰到好處。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感情是在一定情境中產生的。心理過程決定人的行為,這一過程可以分為,認知過程、情感過程,進而外化為人的實踐行為。教師可采用“情境再現法”設法把學生帶入特定的情境中,讓學生識恩情、記恩情,從而產生報恩的沖動。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教學中,教師利用描述性的語言再現情境,從而使學生進入作品的情感境界中。導語是創設情境的突破口,也是強化課堂心理的第一步。教師潛心設計課前導語,能“先聲奪人”創設感恩情境,喚起學生的感恩意識。
在課文中無論遣詞造句還是表達方法,都寄予了作者的情感。作品感人至深之處也往往是作者運用關鍵詞描寫的精彩章節,如果教學中對關鍵詞稍做點撥,就會使學生凝眉動容,將自己的情感融入作品中。“她知道我心里的苦悶,知道不該阻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呆在家里結果會更糟,但她又擔心我一個人在那荒僻的園子里整天想些什么……母親知道有些事不宜問,便猶猶豫豫地想問而終于不敢問,因為她自己心里也沒有答案。”“我”殘疾了這對母親該是何等強烈的打擊啊,拯救兒子傷殘的心靈,我就成了母親心頭大事。她充分理解兒子,并懂得用一種恰當方式去呵護兒子。不做不該做的事,不問不該問的話,小心翼翼,呵護兒子那顆敏感的心。“猶猶豫豫地想問而終于不敢問”寫出了愛兒子的不易。“想問”表明母親想知道兒子的狀態如何,想些什么。“不敢問”表明母親的擔心和顧慮,因為一問,刺傷了兒子的敏感而脆弱的自尊,從而增添了兒子的苦痛,那可是母親千萬不希望出現的結果。正是這些語言文字的挖掘有利折射人物的情感,讓學生感受到母愛的深沉,培養學生的感恩品質。
(1)音樂渲染
作品是具有情感的,這決定了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時要注重學生情感,可以把教學中無聲語言變成有聲語言,生動再作作者的情感。音樂是作曲家收靈的傾訴,情感的流淌,所以音樂最能調動人的情感,撫慰人的心靈
(2)畫面呈現,增加直觀性
借助影像烘托等手段,促使學生進入教材所描寫的特定情境中,便能使學生情感自然而然與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入境生情。中學生的閱歷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對文本的理解,借助影視形象去閱讀作品,對作品本身形式美就可以具體感受到。學生對事情的感受和情感體驗越深刻,對事物的感知理解便越深刻,思考分析也越透徹。
言由心生。讓學生通過表達心聲,把知恩、感恩的情感再次升華,促進實踐行為的發生。學生現身說法也是一種實踐鍛煉法的表現方式,讓學生講講發生在自己身上或身邊關于感恩的事情,可增強感恩教育的現實感和可能性。
首先,新課程標準為開展課外閱讀鋪路搭橋。在課程標準的“實施建議部分”,關于閱讀有這樣的規定“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這都為我們指導學生開展課外閱讀活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和政策支持。
其次,感恩教育的目的是讓受教育者深入了解“恩”,深切體會“恩”,記住所受之“恩”,并將“恩’夕施予需要之人。達到這個目的除了借助課堂閱讀教學外,有計劃、有步驟、有條理地廣泛開展課外閱讀活動是對課堂閱讀教學的一個有力補充,是學生從感性到理性自我實踐和反思。閱讀是一種個體的活動,當學生面對文本時,個體的生活經驗、原有的閱讀基礎、認知都因人而異,這些個體的差異造成他們在閱讀時產生各自獨特的感受與體驗。所以,通過指導學生閱讀課外讀物是一種有效途徑。
感恩教育是培養學生完整人格的重要途徑,長期以來一直處于被忽視的地位。新課程理念倡導關注語文教育的人文性,重視對學生人格品質的培養與完善,同時也是順應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因此感恩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