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曉梅
誘思探究作為一種以引導為核心的教育方式,在語文教學中具有著影響深遠的應用意義。基于當前以構建核心素養為主旨的教學背景,文章中提出了關于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誘思探究的相關策略,以供參考。
語文教學作為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路徑,為促成核心素養理念在語文教學中的進一步滲透,如何利用適當的教學方法加以引導便至關重要。文章以誘思探究這一方法為立足點,展開了關于語文教學中以核心素養為培育重點的教學方案探討。
誘思探究的重要前提并非是“解決問題”,而在于“提出問題”,只有善于發掘學習過程中的問題,才能夠從根源上與誘思探究的核心相對應。要達到這一目標,首先可由教師以創設教學情境的途徑為學生進行虛擬情境的構建,再以此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在相應的情境中學會基于自身的疑惑提出問題,從而達到誘思探究的鋪墊目的。如在教授魯迅的《為了忘卻的記念》一文時,向學生提供以下兩則材料:美國學者采訪過許多奧斯維辛納粹集中營的幸存者,三分之一的人都表示“我想把這一切都忘掉”;巴金雖然多次建議建造“文革”博物館,但是他也多次表示不愿意回憶“文革”經歷。正是對于這些人的回憶和人類對于犧牲者長期所懷的負罪感,使一種無壓抑的文明的前景黯淡下來了。然而魯迅為什么要忍受兩次悲憤,經受了一次又再來一次?學生通過對這兩則與課文相類似的學習材料的解讀,獲得關于制造屠殺者的殘忍與承受迫害者的悲慘等多重情感體驗,實現了課文內容的創造性構建,諸如“回憶是為了忘掉痛苦,燃起生的希望”“重述一次是為了記住歷史,引以為戒,防止歷史的重演”“以文章自責,解剖自己,讓自己輕松一下”等。通過提出的不同問題,可以窺到不同學生的思維差異及核心素養傾向,如部分學生更感興趣造成這一差異的核心所在,部分學生則更感興趣這種差異在今后的走向,有助于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核心素養的構建僅僅依靠課堂教育遠遠不足,尤其在語文教育中,因此可以考慮將誘思探究的教學形式延伸至課外,引導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學會發現問題。課外實踐活動的開展可結合當地實際的情況進行開展,如學校附近有敬老院等場所,可指導學生從課后調研的角度出發,到敬老院進行實地探究,并通過參與敬老活動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例如,在班級里,充分利用課前三分鐘進行演講,學生根據個人喜好和知識儲備選擇所講內容:猜謎語,講故事,說時政,品名著、賞古詩……對此我們還組織開展課題研究:《高二學生課前三分鐘演講的意義研究》,總結課前演講的意義,為今后繼續活動提供行動指南;同時在班級“學習園地”“評比欄”張貼學生自己的優秀作文、書法作品,教室的布置、座右銘的書寫等等均由學生自行安排。走廊里,過道邊,墻壁上,到處是名人名言,勵志語錄……不難看出,這些豐富多彩的課外實踐活動使學生不但在多元化的文化氛圍中學習語文、感受語文,更在自身參與的過程中、在美的熏陶中健康成長。
在核心素養構建過程中,這類培養方法與核心思想價值觀具有高度相符的契合度,對于幫助學生參與到社會貢獻當中也有著積極的引導意義。
在“提出問題”“發現問題”的基礎上,還需進一步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才能夠從根源上發揮誘思探究的教學效能,使其教學價值得以進一步提升。因此,在引導學生提出自身疑惑的前提下,教師還需要從引導學生思考問題的角度來培養學生對于不同問題的思維能力、邏輯能力,同時應注意保護學生的自主思考性,避開“人云亦云”的思維僵局。基于上述教學需求,可考慮通過在思想政治教學基礎上舉辦相關辯論活動的途徑予以滿足。例如,在學習《拿來主義》這一課教學基礎上,可根據當前熱議的“過洋節”現象,組織一場以“你認為中國人應該過洋節嗎”為議題的辯論賽,再讓學生根據觀念的不同自行分為正反兩派,結合自己對于“洋節”這一概念的認知進行觀點闡述。由此,既能給予學生充足的觀點表達空間,也鍛煉了學生的邏輯思維及表達能力,具有重要的誘思探究價值。
總之,課外實踐活動的意義不僅在于最大限度地開發語言課程資源,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而且在于激發學生的敏捷思維,豐富學生的良好情感,促進學生的均衡發展。因此,如何有效地開展語文課外實踐活動,使其成為高中語文重要的課程資源,是時代的要求,也是語文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
綜上所述,當前的語文教學工作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為主旨,誘思探究可作為切實立足實際教學需求的重點方案,在今后的思政教學中加以應用,為教學路徑的拓展提供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