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萃虹
浙江省金華市金東區孝順鎮中心小學 浙江省金華市 321000
“水本無華,乃生漣漪;石本無火,相擊而發靈光。”在課堂教學中應最大限度地解放學生,把課堂教學還給學生。因時制宜的運用各種教學策略,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發學生的數學思考,開啟學生思維的閘門,把學生引進思維的王國,發展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鮑波爾說:正是問題激發我們去學習,去實踐,去觀察。教師所提的問題應符合學生的實際,學生才能樂思、會答,才能提高課堂教學實效。五年級學生經過幾年的學習,已經有了一定的知識與能力的儲備,此時課堂教學問題的設計,更應體現出具有一定的難度、廣度和深度,避免提過多細碎的小問題,提的問題能夠“牽一發而動全身”,這樣對學生才有較高的思考價值。
因此在教學《確定位置(一)》時:
在學生體會到只描述出噴泉廣場的東北方向不能準確的找到熊貓館時,直接設計了一個大問題:如何準確介紹熊貓館的位置的活動,讓大問題驅動學生思維,完全放手,引導學生自己去探究,先獨立思考,思維活躍的同學能很快找出答案,有些同學靜靜地想一想就能把問題想明白,而有些同學再三思考也未必能發現關鍵,但也要讓他們經歷這個獨立思考的過程,再小組合作,討論,生生互動,互相啟迪,最后匯報交流、取長補短,得出結論:熊貓館在噴泉廣場北偏東20 度或者東偏北70 度。
在此基礎上拋出第二個問題:如何區分長頸鹿和大象館的位置,繼續引發學生的思考,激發學生思維,進而讓學生經歷從知道只有觀測點和方向不能確定位置,到還需要知道角度、距離這些要素。經歷確定位置從朦朧到精確,先整體再局部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后,留給學生相對較大的思考空間,讓學生自己去探究,去思考,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探索的積極性,挖掘學生自我感知,領悟的內動力,喚醒自主學習需求的欲望,激發學生的思維源泉,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
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明白每個學生的學習起點、學習環境、個性特征等都有所不同,不同的學生有不同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師要善于讓學生暴露思維,在學生有思維沖突時,能適時退居幕后,為學生構筑一個辯論的空間,讓學生在知識的混淆處、概念的模糊處、學習的重難點處“互辯”。不要一味的告訴他們你說的對,你說的不對,把主動權還給他們,讓他們在思辨中擦出精彩的火花。
開口是銀,沉默是金。這是一種人類學意義上的文化,在教學的過程中,“沉默”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
我在執教面積單位時,學生通過自學制作出了1 平方厘米,1 平方分米,而在制作1 平方米時,大家束手無策,有些學生已經開始嘀咕:做不出來的。而我只是面帶微笑的看著他們,他們見我如此,心知指望不上我了,只好繼續研究。不多時,一句悅耳的“我知道了”打破了大家的討論聲,只見他拉著軟米尺,興奮的說到:“這是1 米,我們小組四個人,每人一把,然后把它圍成一個正方形,圍出來的面積就是1 平方米。”他們的小組成員在熱烈的掌聲中,上臺為大家圍出了一個1 平方米。之后,又有學生說:“老師,我們剛開始做不出是因為我們的紙不夠大,如果有足夠大的紙,就可以剪出一個1 平方米。”“怎么剪?”“剪一個每條邊都是1 米的正方形。”
可貴的沉默,換來了學生思維的擴散,他們不是不懂如何制作1平方米,而是遷移1 平方厘米、1 平方分米的制作方法時,發現材料不夠用,思維定勢了。在他們“心求通而未達,口欲言而未能”時,不防延遲評價,教師不表態,留下時間讓孩子自己去思考,去感悟,讓學生有更廣闊的思維空間,使他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思考解決問題,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和發散思維。
沒有刪繁就簡三秋樹,哪有標新立異二月花?羅杰斯認為,產生創造性創見的外部條件是自由與安全。延時評價可以給學生一個自由、安全的心里環境和外部學習環境。當學生提出非常古怪、非常幼稚,甚至極度荒誕的問題時,如果老師委婉的告訴他,你想的問題是沒有意義的,創新活動就難以進行。這時,教師千萬不能妄下斷言,而應此時無聲勝有聲,鼓勵學生敢于思考,敢于質疑,敢于與眾不同、敢于“發現”與“挑刺”。
從教學實踐看,怪問就是一顆創造的種子,它埋在每一個學生的心里。但這顆珍貴而嬌嫩的種子,只有在教師的精心呵護和培育下才會生根發芽。
數學核心素養的發展,不是依賴單純的課堂教學,而是依賴學生參與其中的數學活動;不是依賴記憶與理解,而是依賴感悟與思維;它應該是日積月累的、自己思考的經驗的積累。因此,基于核心素養的教學,要求教師要抓住知識的本質,創設合適的教學情境,因時制宜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啟發學生思考,讓學生在掌握所學知識技能的同時,感悟知識的本質,積累思維和實踐的經驗,形成和發展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