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嬌賢
攀枝花市文化館
近年,隨著我國經濟文化水平的提高和奧運會、世博會、世青賽、亞運會等一系列重大文化體育活動在我國的舉辦,我國文化設施總數不斷增加,據某權威網站發布的信息顯示,截至2013 年底,全國縣級以上文化館、群眾藝術館數量有3000多個,文化站超過40000個,村(社區)文化室25 萬個。2015 年我國擁有博物館4165 家,在10 年時間里增長一倍。
盡管我國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等公共文化設施增勢喜人,但我們也應該清醒地看到,公共文化服務還存在諸多問題:一是城鄉、區域之間發展不均衡。農村投入不足,城市的設施、資金利用率不高,群眾滿意度待提升。二是群眾對于群眾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群眾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群文活動缺乏經營管理人才、設施設備老舊、內容缺乏吸引力、運作模式和管理體制落后、社會效益不高。三是公益性扭曲。受經濟體制改革、文化產業發展和多元文化沖擊,功能定位迷失,發展出現困境,商業經營過多。
如今國家高度重視公共文化服務的發展,先后頒布了《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國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指導標準(2015-2020)》、《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等相關法律,實施了國家文化創新工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等一系列項目,相信只要我們戮力同心,接續奮斗,必將極大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為群眾獲得感、幸福感的提高作出更大貢獻。
首先,公共文化服務要以群眾需求為出發點和立足點。精神文明需求是人民群眾的高層次需求。在中國步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人民生活實現小康之后,人民群眾對文化服務的需求與日俱增,同時也不滿于文化建設有高原無高峰的現狀,對優秀的、“接地氣”的公共文化服務項目翹首以盼。我們應該通過 打造品牌項目,問需于民,問計于民,根據不同群體優化不同的專項項目,讓公共文化成為百姓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文化餐”。
其次,公共文化服務的創新要尋找新的形式。應正確看待公共文化服務的市場化運作,正確認識市場參與文化資源分配帶來的高效性,提高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的效率。公共文化服務的提供,還應注重供給側改革,強調“用戶體驗”,像馬鞍山市、東莞市等地學習經驗,大膽、正確引用使用新媒體,以群眾更便捷的接收方式,更喜歡的形式提供給大家,增加公共文化服務項目對廣大群眾的吸引力。加強數字化場館建設,實現村(社區)文化服務點、鎮(街道)綜合文化站與市級文化場館之間的資源整合和互聯互通,推進各級文化場館基礎設施標準化、數字文化資源共享化、服務系統網絡化、管理運行一體化,實現資源統一調配、人員統一培訓、服務統一規范,促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的均等化水平穩步提高。
再次,公共文化服務需要政府加大資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和投入。本質上講,公共文化服務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精神動力和文化支撐,同時,某些文化傳承社會效益明顯,卻往往難以有效轉化成經濟效益。因此,政府應完善政策、搭建平臺、優化環境、增加投入、創新管理、強化激勵、完善考核機制、落實監管、做好裁判員。教育部門應根據市場的需要加強政企、校企合作,優化課程設置,為公共文化服務發展提供強大的人才支持。
最后,公共文化服務公益性也好,創新性也罷,都離不開“文化人”的共同努力,公共文化服務參與者應將自身定位為建設者的角色來看待文化服務的發展,創新文化表現形式,創造更多文藝作品,不驕不躁、綿綿用力、久久為功,真正撐起“公共文化服務為人民”的旗幟,為社會進步、民族復興、人民幸福作出自己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