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天垠
四川省江油中學 621700
家有小女,吾雖然教育教學工作繁忙,但也間或回家為她做頓飯。女兒讀書,回家一看便說,今天又享受老爸這個“大廚”的成果了。女兒說我是“大廚”,的確在潛意識里,我在做飯菜時總以以廚師的標準烹飪每一道飯菜。
回到辦公室,打開課本備課,在思考如何進行教學設計時,突然靈光一閃,猛然發現,原來教師和廚師的工作竟有許多相通之處。我們不妨換個角度,用廚師的思維開展教學設計。
廚師作飯,心中都有一個進本思想:今天我為什么人作飯?要達到什么樣目標?這頓餐的重點菜品是什么?
教師進行教學設計,也應跟廚師一樣,心中要明白:這堂課,面對什么層次的學生?教學的三維目標是什么?教學的重難點是什么?我怎樣突破它?怎樣實現學科核心素養?
廚師作飯,根據用餐者的情況,自然知道:要實現營養需要,搭配好菜品,需要配備哪些原材料?哪些材料是從庫房、冰箱中???還是從市場購買?
教師進行教學設計時,學生需要具備相應的“營養物質”,課標、教參等都對學生應該吸收的營養進行了說明。教師要做的就是要精心選取各種“原材料”,烹飪美味佳肴,讓學生充分吸收其中的營養。
新課程標準下的教材,基本上能夠滿足教師對原材料的要求,但是,教材上的這些原材料類似于放置于冰箱中的各種備用的食材,時間長了有可能已不合學生口味,有的有可能過了保質期,因此,對于教材里的原材料要學會取舍。再者,我們的生活蘊藏著大量的新鮮的、有營養的素材,這些猶如各種時令瓜果蔬鮮,對學生產生特有的吸引力,作為“廚師”的教師不能對此視而不見。例如,在設計“超重失重”教學時,我使用選擇教材上學生早已熟知的事例外,還從網絡上下載了《電梯中臺稱示數變化》、《飛船中宇航員狀態》等視頻材料,收集生活中的相關現象,如座高空階梯車的感覺,汽車在坑坑洼洼的道路上前行時,乘車感覺等。通過課堂教學實踐檢驗,這一“美餐”設計深受學生歡迎,學生對營養物質消化吸收的效果也非常好。
廚師作飯,定會根據用餐者的南北“口味”、身體狀況和飯量大小來準備和加工。
教師教學也應明白:學生的學習成長會呈現多樣性的特點,有的吸收“營養”快一些,有的吸收慢一些,有的還會出現“營養”不良的情況,這就要求“廚師”提前了解用餐者的飯量和口味喜好,為不同的學生定制符合其自身特點菜譜。對于消化能力強的同學,設計“硬餐”,最好能有幾塊“硬骨頭”,讓他們在挑戰中增強成就感;對于飯量大的多給盛寫飯菜;對于消化能力稍弱些的同學,可以烹飪“耙耙飯”,以保證其基本營養的吸收;對于出現“厭食”的同學,可以適當地提供一些小“甜點”,以刺激他們的食欲。
例如,在設計“超重失重”教學時,我根據學生情況進行了三個層次的設計,第一層次:知道什么是超重失重,什么情況下出現超重失重,能分析超重失重現象?第二層次:理解超重失重,什么情況下出現超重失重,能分析超重失重現象,能夠通過計算說明超重失重現象。第三層次:理解超重失重,什么情況下出現超重失重,能分析超重失重現象,能夠通過計算說明超重失重,能夠從超重失重角度進行其他相關問題的計算。通過實際教學,無論是尖子生,還是中等生,或是學困身后在學習后都有一定收獲,他們都感覺到是一頓“美餐”。
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客不再是純粹的食客,不少食客除了對美味的需求,還希望參與到實際的烹飪過程中。對一些家庭讓孩子從小就參與到家長的做飯活動,如擇菜、包水餃等,孩子在享用自己的勞動成果時就會更加積極主動。
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時,可以請學生參與“幫廚”,甚至讓學生“主廚”,當然教師這個大廚要對其進行必要的指導和引導。
優秀大櫥,在食客用餐過程及用餐后總要盤點食客用餐的用餐情況:那道菜食客最喜歡?
哪道菜食客幾乎沒動?喜歡的那道菜它的色、香、味怎樣的?不喜歡的那道菜可能的原因是什么?實際上這就是廚師的反思。
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時,也應象廚師一樣進行反思。也就是當下提倡和推行的教學反思。所謂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對教育教學實踐的再認識、再思考,并以此來總結經驗教訓,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水平。教學反思是教師以自己的教學活動過程為思考對象,來對自己所做出的行為、決策以及由此所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是一種通過提高參與者的自我覺察水平來促進能力發展的途徑。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時應當就教學中的相關問題與環節進行反思,如:教學成功之舉;教學敗筆"之處;教學機智;學生見解;怎么再教設計…..。教師只有通過深入的反思,才能不斷提高教學水平,實現自己專業發展。
總之,從廚師的視角審視教學設計,可以讓我們更加有信心烹飪出學生喜歡的“美味佳肴”,從而讓學生攝取更多、更好、適合自己成長與發展的“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