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淑萍
內蒙古通遼市科爾沁區莫力廟蘇木勝利學校
小學語文教學語言一共有三個特點,一是規范性,小學階段教師是學生知識和智慧的榜樣,教師的言行舉止和行為,對學生影響深化,基于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來看,教師為人師表必須要承擔起學生發展榜樣的作用,教師的語言對學生影響直接、直觀。語文教學中,口語的示范作用要求語言必須體現規范性,利用規范性語言的正面效果,引導學生學習和運用語言。語文教師的教學語言質量,決定著小學生語言發展水平,所以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語言的語音、詞匯和語法等等要合乎規范,創建優質的小學生語文學習環境,促使學生語言表達和發音、運用等符合新課程標準。
二則是生動性,小學語文教學中語言要有生動性,能打動學生,引導學生,教學中要利用合理有效的應用語言輔助教學,吸引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用富有活力的語言營造活躍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在學習中充分展現形象思維,思考和學習,投入到語文課堂中。還要融合語言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教學優勢,讓學生感受教材中的形象生動的故事,對文學作品的藝術性有所了解,體會生動意境的同時,解除困惑加深對語文課堂的理解,擴散學生形象思維。
三科學性,科學性是基于教育的本質,教育本身就是一種科學的傳播過程,在于引導他人理解和接受知識,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素質是教育的首位,語文教學中要準確地傳達科學情意,使得學生能夠了解語言文字中的意思和課文意境,所以教師要依據詞語的含義和感情色彩等,將事物準確地表達出來,進行語言知識的分析和講授。在《落花生》課文講解中,教師要聯合實際生活情境,解釋和表達“落花生”的含義,不能直接從本意將其定格為“種花生”。而是要從更深次入手,讓學生透過本質,理解其意境和含義。故而,在教學中要表達清楚,不能出現棱模兩可等情況,讓小學生能直觀地從語言理解含義,避免出現歧義。
依據規范性、生動性和科學性的特點,小學語文教師在講課中,必須要清楚明白地表達自己的意見,摸清課文、課堂以及教材的重點,教學中突出精華,促使小學生等能夠在有限的課堂時間中,獲取最大量的知識,達到以簡駕繁的目的,便于學生理解與掌握語言重點,從而在實際生活語言表達中,也能清晰地表示自身的看法、觀點。科學性語言在應用中,要先挖掘語文學科中蘊含的豐富知識內涵,秉承語文學科要科學教學的理念,從學生人文素養的培育入手,激發學生文化知識的學習熱情,在課堂教學重要保證語言的嚴謹性,詞語應用前要先衡量,對詞語進行全面的了解,不僅是情感和語言色彩,還要對其內涵含義進行挖掘,在深入分析的基礎上將內涵傳遞給學生,實現教學的嚴謹性。不過目前教師教學中對語言的運用并不嚴謹,不能明白講述的詞語意思。所以授課中,在教學依據科學性原則,采用簡潔的口語,用簡單易懂的詞語協助學生理解語文知識,掌握詞語的要領,在《春》講解中,教師可利用多媒體設備,用圖文的形式表達課文中詞語的意思,用形象的圖畫搭配簡單的解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且展示詞語的要領和深層次內涵,加深學生對詞語的理解和認識。
其次,教師為人師表,是知識與智慧的化身,言行舉止要貼合學生,依據學生的身心特點,在課堂上應用相應的方法和措施進行學習、詞語運用的示范,將自己的思維展現給學生,便于小學生進行模仿和學習。例如在新詞語教學中,教師可以示范自己查找詞義的過程,或是借助詞典,手機或者前后文語句理解等等,將自己學習和理解的過程剖析給學生看,便于學生在學習中模仿相應的語言學習和使用標準,讓學生能夠準確地運用語言,注重語言的嚴謹性。此外,教師在教學中,要為學生創建優良的語言環境,自身要使用標準的普通話教學,推動學生語言的順利發展。小學語文教師除卻達到普通話水平以外,還要能夠在教學做到聲音洪亮、語句通暢、語調自然等,依據教學情景的轉變采用各種用語,可伴隨著教學內容的改變選擇配套的教學語言,例如在講故事要展現趣味性和情感性與,營造出故事情境氣氛,而科學教材教學中,則要嚴謹準確,用語要符合要求,在古詩講解中則要注重展現語言的魅力,用畫面感的優美詞語引導學生感受古詩的美感。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教學語言具有規范性、科學性和生動性三個特點,實際教學中,小學語文教師要注重詞語的使用,用簡潔明了的口語配合圖文,加深學生對詞語學習的認識,理解課文內容,并且促使學生在模仿教師的語言使用方式的同時,清晰地表達自身的看法與觀點,達到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對學生人文素養和語言表達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