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雯
(廣東省江門市婦幼保健院,廣東 江門529000)
產力、產道、胎兒大小及產婦精神狀況是影響分娩結局的四大因素,其中產婦精神狀態屬于可變因素,與生產方式密切相關[1]。美國有超過1/3的女性表示,分娩是一段令人充滿精神壓力和身體痛苦的經歷,這項調查推進了產婦生產過程中鎮靜藥物的使用,并促進醫療環境向以家庭為中心的孕產婦關懷改進[2]。中醫臨床為提倡自然分娩,減輕產婦心理壓力,家庭開放式產房應運而生。隨著醫療質量的不斷提高,以家庭為中心的開放式產房越來越受到醫護人員及廣大孕產婦及家屬的關注,但與傳統產房模式相比,其優越性及不足之處,還有待進一步研究[3]。筆者針對以上研究背景將孕足月的初產婦作為研究對象進行研究,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在江門市婦幼保健院產科進行常規產檢,入院產科待產,預產期為2018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的孕足月(38~42周)初產婦200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100例。對照組年齡20~38歲,平均(29.06±6.21)歲;觀察組年齡21~37歲,平均(29.15±6.34)歲。兩組產婦年齡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初產婦,單胎妊娠;足月妊娠,38~42周;按時產檢,胎兒無畸形;符合自然分娩指征;無流產、引產病史;可以進行母乳喂養;簽署知情同意書,孕婦及家屬依從性良好。
1.3 排除標準 合并妊娠期嚴重并發癥者;人工授精或試管嬰兒;急產或滯產者;有宮內感染、梅毒等影響胎兒的傳染性疾病者。
2.1 對照組 入住傳統模式產房,按照產科常規護理流程進行干預。①入院后熱情接待產婦,由值班助產士進行護理及常規健康教育,評估產婦陰道分娩與剖宮產分娩的風險程度,對產婦詳細說明分娩相關事宜,并全面監測產婦的生命體征,包括血壓、心率、血氧飽和度、胎兒心率等。②保持室內干凈整潔,待產婦宮口全開后交由接產助產士接生,按照常規流程進行分娩。③產后定時巡查病房,密切觀察產婦生命體征及病情變化,重視產婦主訴,及時詢問其疼痛情況,根據疼痛程度給予相應的鎮痛方法,必要時遵醫囑給予止痛藥,幫助產婦保持舒適體位。④由產婦家屬輔助完成日常生活護理,圍生期給予產婦基本的心理支持,出院后進行常規健康指導。
2.2 觀察組 邀請產婦家屬進入開放式產房,并制定家屬陪產規程,具體如下。①家屬陪產告知,在產前“分娩計劃”或孕婦進入產房前告知,產房只允許一位家屬進入陪護,男性只能是丈夫,女性可以是家屬或朋友,中途不能更換家屬。②陪產家屬進入產房,按要求更換入室的拖鞋或鞋套,并使用快速洗手液按照七步洗手法進行手部衛生消毒,穿隔離衣并在規定范圍內活動。③遇到醫師檢查與治療時,如進行無痛分娩、陰道檢查、陰道助產、搶救等情況時,陪產家屬暫時離開等待。④陪產期間,陪產家屬可給予孕婦鼓勵和安慰,為孕婦擦汗、按摩背部,協助其進食、排小便。⑤生產期間,陪產家屬可提醒產婦在助產士的指導下正確用力;休息期間,可幫助孕婦按摩大小腿,為其擦汗并協助產婦完全放松;助產士準備為產婦接生時,不要觸摸已消毒的手術器械。⑥陪產家屬若有任何不適或需協助,及時告知工作人員;產后觀察產婦2 h無異常返回病房。
3.1 觀察指標 ①產前孕婦心理狀況: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評估,量表共有20個項目,20項總分乘以1.25后的整數部分為標準分,其中50~59分為輕度焦慮,60~69分為中度焦慮,70分以上為重度焦慮[4]。②分娩方式:包括經陰道順產、陰道助產及陰道試產失敗后改為剖宮產。③分娩結局,包括產婦產后2 d內陰道出血量、新生兒窒息率。④產婦院內感染情況及對醫療服務的滿意度評價,滿意度主要包括服務態度(儀表、給藥、接診及咨詢解答)、接診程序(接診復雜程度及檢驗結果回報時間)、診療技術、診療環境及診療價格,10分為滿分,≥9分為非常滿意,7~8分為滿意,4~6分為有待提升,1~3分為不滿意??倽M意=非常滿意+滿意。
3.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3 結果
(1)產前焦慮情況比較 觀察組產前焦慮情況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產婦產前焦慮情況比較[例(%)]
(2)分娩方式與分娩結局比較 觀察組經陰道順產率高于對照組,剖宮產率、產婦陰道出血率和新生兒窒息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產婦分娩方式與結局情況比較[例(%)]
(3)院內感染與產婦滿意度比較 兩組產婦院內感染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產婦對醫療服務工作的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產婦院內感染與產婦滿意度比較[例(%)]
以家庭為中心的孕產婦醫療服務模式最早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在女權主義影響下,醫院兒科及產科的患者、家屬及醫護人員對醫療服務產生新的認識,并不斷強調“尊重”“支持”,以及家屬和專業人員之間的相互信任和“合作伙伴”關系。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中國“二胎”政策的全面推廣,人們對孕產婦和嬰兒的護理質量、孕產婦醫療水平和醫療服務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6年11月12日,中國婦幼保健協會舉辦的《產科適宜技術與產科管理服務新模式示范項目》會議提出10個項目總目標,其中一項就是產房模式的改變,由傳統產房模式過渡至以家庭為中心的開放式產房服務模式逐漸受到廣大產婦及醫護人員的重視[5]。
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隨機對照試驗法,比較兩種產房模式的臨床效果,結果顯示入住以家庭為中心的開放式產房的產婦,產前焦慮程度及剖宮產率低于傳統模式產房,產后陰道出血率及新生兒窒息率更低,術后產婦及家屬滿意度較高。以往以醫護人員為中心的傳統產房模式過于機械化的追求完美分娩結局,無法滿足家屬對孕婦生產過程中的健康保障及人文關懷的要求,而以家庭為中心的新型產科醫療護理模式,將醫療服務、健康保障、產后恢復和心理健康輔導融為一體,以產婦為本,為產婦提供人性化、家庭化、個性化的醫療服務,加強心理支持,增加產婦分娩信心,從而對臨床自然分娩、改善母嬰結局發揮顯著的促進作用。在產后院內感染方面,兩種產房模式比較雖不具有統計學意義,但以家庭為中心的開放式產房模式感染率稍高于傳統模式,分析其原因可能是隨著妊娠期孕婦的生理狀態發生變化,生產時體力消耗及失血都會導致免疫力下降[6],同時因側切導致的探視頻率增加、探視人員增多,也會增加院內感染的風險,加之開放式產房家屬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使管理制度較難實施,也有可能增加感染風險。
總之,以家庭為中心的開放式產房模式為產婦提供了優質的醫療環境、人文關懷及心理支持,可有效促進自然分娩,降低剖宮產率。但有關院內感染尚未發現明顯改善作用,還需臨床進一步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