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生,呂金艷
(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人民醫院,內蒙古 呼倫貝爾021008)
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即品質管理圈,是由相同或相近工作場所的人們自發組成的一小圈活動團體,通過全體合作、集思廣益的方式,按照一定活動程序,運用科學統計工具及品管手法解決工作中發生的問題[1]。在現有醫院管理體制下,醫藥管理工作發揮著重要作用,但仍存在很多用藥安全隱患[2]。因此,在防治疾病過程中,應嚴格執行藥品管理制度,加強品質管理,選擇適合的整改方案并切實落實,確保臨床合理安全用藥。本院對藥品管理工作開展品管圈活動,在改進和完善醫護工作的流程和操作標準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形成了共同參與質量和服務管理的良好工作氛圍,提高了醫護人員參與管理的意識,有效提升了合理安全用藥的質量控制。為此,筆者分析了用藥安全品管圈在降低臨床藥品使用缺陷率中的應用效果,現分析如下。
1.1 成立品管圈
(1)品管圈成員 共8名成員。其中圈長1名,輔導員1名,圈員6名。品管圈成員學歷為本科及碩士。品管圈成員確定后進行品管圈管理培訓,培訓內容包括品管圈原則、選題方法、分析工具等,遵照PDCA(Plan,Do,Check,Action)循環方法開展此項活動。
(2)品管圈圈名與品管圈圈徽 品管圈取名為滴水圈,品管圈圈徽見圖1(圖1~4掃描文章標題處二維碼)。圖案以藍色為背景,代表寬容和愛。圖案中的水滴代表了醫、藥、護團隊的每個成員,水滴雖小,但水滴石穿、滴水成河。圖案底部的浪花代表大家乘風破浪,同舟共濟,團結協作。品管圈圈徽含義為醫、藥、護三方相互協作,發揮各自專業優勢,為患者保駕護航。
1.2 活動步驟
(1)主題選擇 現場采用頭腦風暴法,共征集8個主題,分別是“降低用藥規范落實缺陷率”“提高藥品使用正確率”“提高患者用藥安全合格率”“提高藥品正確使用率”“降低藥品使用缺陷率”“提高給藥后再次復核信息執行率”“提高給藥記錄、特殊藥物療效觀察次數”及“提高給藥前查對醫囑與患者用藥信息執行率”。根據“上級政策”“重要性”“迫切性”及“圈能力”,由8名圈員進行評分選取圈主題,5分最高,3分普通,1分最低。確立以評分最高的“降低藥品使用缺陷率”為主題。
(2)擬定活動計劃 本次品管圈活動周期為10個月,時間為2018年4月至2019年1月,步驟為主題選定、計劃擬定、現狀把握、目標設定、解析、對策擬定、對策實施與檢討、效果確認、標準化、檢討改進、整理資料與發表。詳細安排活動的時間及負責人員,實時匯報活動進度。
(3)現狀調查 本次調查時間為2018年4月1日至2019年1月30日,問題選定柏拉圖,見圖2。最終選定問題包括:用藥相關知識宣教頻次少、內容少;藥品交接不嚴格,無交接記錄;未按藥品說明書存放、使用;未嚴格執行查對制度;未規范相關藥品存放區域及要求。
(4)目標值設定 8名圈成員自我進行圈能力打分,分值1~5分,隨后計算平均值,最終計算圈員能力為80.0%。目標值=現狀值-改善值=現狀值-(現狀值×改善重點×圈能力)=74-(74×79.1%×80.0%)≈27。
(5)原因分析 針對造成藥品使用缺陷的原因,制作魚骨圖,見圖3。
(6)對策擬定 全體品管圈成員擬定對策,依據可行性、經濟性、品管圈能力等項目進行對策擬定。評價方式:優5分,可3分,差1分,品管圈成員共8名,以80/20定律選擇為實行對策。
(7)對策實施 ①提高用藥相關知識宣傳頻次,增加宣傳內容:加強醫護溝通,進一步規范醫囑下達,包括規范患者自備用藥的醫囑下達,杜絕非緊急情況及特殊情況外下達口頭醫囑,如執行口頭醫囑需按規定完善相應記錄;聯系藥劑師針對各臨床科室用藥注意事項等進行培訓,每季度邀請相應??婆R床藥師對指定科室不合理用藥問題進行培訓;規范藥物宣教內容,包括制定科室常用藥品宣教本方便查詢,制作科室常用特殊用藥不良反應及應對措施的小卡片;科室成立安全用藥小組、藥品知識學習納入科室培訓安排中,包括科室成立安全用藥小組,每月負責檢查安全用藥隱患,并對存在問題進行分析整改,將藥品知識學習納入科室培訓安排中,每季度培訓1次,新藥及特殊藥隨時培訓。②嚴格藥品交接,做好交接記錄:備用藥品專區放置(常備藥、毒麻藥、口服藥、出院帶藥、外用藥品)交接規范,具體包括科室備用藥品落實責任人,指定專人管理,口服、毒麻藥需專區放置,科室按藥品分類、分區進行擺放,標識統一,精簡常備用藥數量,按基數交接,改善簡化交接記錄本,添加藥品有效期交接單(標注近1個月將過期的藥物,藥盒粘貼標識);規范出院帶藥醫囑,具體包括避免非必要出院帶藥,如需帶藥,醫師需提前開出院帶藥,并于患者出院前告知有出院帶藥,科室規范存放患者出院藥品放置地點;注射藥品由靜脈藥品調配中心配置,減少科室留存藥物,具體包括靜脈藥品調配中心藥品備齊,請病房藥局及靜脈藥品調配中心共同商討藥品庫存調配問題。③嚴格執行查對制度:全院推行PDA身份核查,具體包括網絡更新慢問題需信息工程部協助解決,重癥、導管、手術室、急診、產房、鐵路輸血人員需信息工程部協助實現PDA身份核查;與信息工程部溝通,統一臨時醫囑及長期醫囑藥物標簽,解決自備注射藥、自備口服藥、輸血無法打印標簽,具體包括信息部在技術層面幫助解決,護理部下發明確通知,科護士長、品管小組每月進行追蹤實際落實情況;明確每月科室質量安全分析會加入用藥缺陷的事件和人員通報,并討論制定整改措施。④規范相關藥品存放區域及要求:科室設備出現問題,設備科能夠及時快速維修,并有替代或備用儀器,具體包括與設備科協調溝通達成共識,規定具體時限到達并完成設備維修,設備科定期對臨床科室進行關于設備使用及保養等相關內容的檢查及培訓,對不能及時解決故障的設備,設備科應有替代設備;冰箱規范區域管理,統一購置容器,統一標識,具體包括對冰箱藥品分區、標識進行規范,冰箱內盛放藥品容器規范、一致,統一科室溫濕度監測記錄本;解決科室所有無包裝存放單只藥品問題,具體包括科室常備常用藥品、固定基數,用后及時補充,單只藥品與藥局溝通及時裝入藥盒。
2.1 研究評價 分析品管圈干預前后藥品使用缺陷率變化情況,觀察干預前后的無形成果。無形成果根據圈內人員解決問題、責任心、溝通協調、自信心、團隊凝聚力、積極性、品管手法、和諧度進行評價,8名品管圈成員以自評方式進行評分,每項每人最高分為5分,最低分為1分。
2.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3 結果
(1)有形成果 干預后,醫囑下達正確率和冰箱藥品擺放規范率均明顯高于干預前,單只藥品無包裝存放率明顯低于干預前(P<0.05)。見表1。

表1 品管圈活動干預前后效果比較[次(%)]
(2)無形成果 實施品管圈活動后,8名品管圈成員對解決問題能力、責任心、溝通協調能力、自信心、團隊精神、積極性、品管手法及和諧度的自我評分為3.0~4.5分,與活動前的1.7~3.1分比較均呈現明顯正向增長,尤其表現在團隊精神、溝通協調能力與自信心方面。見圖4。
品管圈活動是提升部門品質的手段之一[3-4],在全國各醫院中廣泛運用,可激發醫務人員創造性思維及其積極性,提升醫務人員尋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助于提高護理質量和改善醫患關系[5]。本研究將品管圈用于降低臨床用藥缺陷率,結果顯示,開展品管圈活動能夠明顯降低醫院藥品使用缺陷率,在促進醫院合理規范用藥與保障患者用藥安全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團隊成員的團隊精神、溝通能力和集體榮譽感均高于活動前,提示品管圈活動能夠有效挖掘、調動品管圈成員潛力。圈內成員通過共同學習和運用品管手法,發現、討論并解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全員參與到醫療護理管理中,形成了有效的質量改進機制,使持續質量改進成為一種習慣和堅持。
開展品管圈活動強化了護士用藥安全、用藥規范及責任意識,規范了醫護人員用藥行為,確?;颊哂盟幇踩瑸闇p少不良反應發生、提高整體護理質量提供了有力保障。品管圈活動的開展也提高了醫護人員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6],鍛煉了小組成員的組織、溝通、協調能力,為進一步推動醫護工作的科學、規范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總之,通過品管圈管理可降低臨床用藥缺陷率,確?;颊甙踩盟帲饭苋Ω浅蔀槿嫣嵘召|量,提高患者對醫院治療、服務滿意度和促進醫患和諧關系的有力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