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玲敏,蔡林輝,鄭雨薇,李 俊
(臺州醫院 1.檢驗科;2.口眼中心,浙江 臨海 317000)
甲狀腺疾病包括甲狀腺機能減退癥、甲狀腺機能亢進癥、結節性甲狀腺腫、甲狀腺良惡性腫瘤、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炎等。引起甲狀腺疾病的病因多而復雜,可能與年齡、性別、地域、種族、放射性接觸、免疫功能紊亂、碘的異常攝取量等有關[1]。中性粒細胞和淋巴細胞比值(ratio of neutrophils to lymphocytes,NLR)與血小板和淋巴細胞比值(ratio of platele to lymphocytes,PLR)作為機體免疫活動的標志物,能夠反應患有重大疾病的患者機體內的炎癥狀態[2],并且與多種惡性腫瘤的預后密切相關[3-6]。目前,關于NLR與PLR和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炎的相關性研究甚少。本研究對1232例甲狀腺疾病患者的實驗室數據進行整理分析,旨在探討NLR和PLR對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炎的診斷價值。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月—2017年12月于臺州醫院就診的1232例甲狀腺疾病患者為研究對象,包括甲狀腺癌(thyroid carcinoma,TC)患者347例,結節性甲狀腺腫(nodular goiter,NG)患者425例,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炎(autoimmune thyroiditis,AT)患者460例。選取同期在臺州醫院體檢中心體檢的437名健康者作為健康對照組。甲狀腺癌、結節性甲狀腺腫、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炎的診斷參照內科學診斷標準[7]。所有對象入選標準:年齡18~70歲;未接受放化療、手術治療、碘131治療、抗甲狀腺藥物的治療;無其他并發癥。排除標準:臨床資料不完整的患者;急性或亞急性甲狀腺炎患者。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選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觀察指標 回顧性收集研究對象的臨床資料,包括年齡、性別,首次入院時的血常規、甲狀腺常規結果。其中白細胞計數(white blood cell,WBC)、中性粒細胞計數(neutrophils,NEUT)、淋巴細胞計數(lymphocyte,LYM)、血小板計數(platelet,PLT)、NLR、PLR等血液學指標采用SYSMEX XE-2100全自動血液分析儀測定。游離三碘甲狀腺原氨酸(free triiodothyronine,FT3)、游離四碘原氨酸(free thyroxine,FT4)、促甲狀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采用貝克曼DXI800全自動電化學發光儀檢測。檢測試劑均采用原裝配套試劑盒。

2.1 臨床資料比較 在女性患者中,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炎與結節性甲狀腺腫的比例高于甲狀腺癌;在男性患者中,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炎與結節性甲狀腺腫的比例低于甲狀腺癌;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健康對照組年齡均低于另外三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炎組的中性粒細胞計數、血小板計數、NLR、PLR均高于另外三組,淋巴細胞計數、TSH低于另外三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炎組的FT3高于甲狀腺癌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以是否患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炎為因變量,以性別、年齡、WBC、NEUT、LYM、PLT、NLR、PLR、FT3、FT4、TSH為自變量,賦值男=0,女=1,進行Logistic逐步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性別(女)、年齡、PLT、FT4是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炎的危險因素(P<0.01),PLR是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炎的保護因素(P<0.01),見表2。

表1 一般臨床資料比較
注:①與 TC組比較,P<0.05;②與 NG組比較,P<0.05;③與 EAT組比較,P<0.05。

表2 影響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炎患者的Logistic回歸分析
2.3 ROC曲線 區別健康對照組,通過ROC曲線對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炎患者的診斷效率進行評估,NLR與PLR的ROC分別是0.75和0.91,當NLR和PLR的cut off值分別取2.05和140.06時,敏感性分別為68.9% 和99.6%,特異性分別為71.4%和79.4%。將NLR與PLR通過二元Logistic回歸模型計算出預測概率作為診斷指標建立ROC曲線,ROC曲線下面積為0.92,當NLR和PLR的cut off值分別取2.01和138.14時,敏感性和特異度分別為98.9%和78.3%。見圖1。

圖1 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炎患者ROC曲線
甲狀腺疾病初期主要表現為全身非特異性癥狀,易被誤診或忽視而導致延誤治療[8],且不同的甲狀腺疾病的臨床治療方法差異較大,因此,尋找準確有效的標志物對鑒別診斷不同的甲狀腺疾病非常重要。
本研究結果顯示,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炎組的中性粒細胞計數、血小板計數、NLR、PLR均明顯高于結節性甲狀腺組、甲狀腺癌組和健康對照組;淋巴細胞計數明顯低于結節性甲狀腺組、甲狀腺癌組和健康對照組。這可能與中性粒細胞是免疫系統中重要的防御細胞有關,中性粒細胞具有調節巨噬細胞、上皮細胞、肥大細胞的功能,在機體發生炎癥反應時發揮重要作用[9];同時血小板釋放出細胞因子,通過多種機制放大和調節白細胞的作用[10];淋巴細胞減少可能與機體炎癥狀態下的細胞凋亡有關[11]。
在感染早期,中性粒細胞、血小板和淋巴細胞在免疫活動中彼此相互影響,可導致三者之間的動態平衡被破壞,從而引起NLR和PLR值的改變。有研究表明[12-14],NLR和PLR可作為評判炎性反應的指標。本研究結果顯示,當NLR>2.05時,其診斷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分別68.9%和71.4%;當PLR>140.06時,其診斷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分別為99.6%和79.4%。若進行NLR與PLR聯合檢測,NLR和PLR的cut off值分別取2.01和138.14時,敏感性和特異度分別為98.9%和78.3%,提示聯合檢測的診斷能力優于單項檢測。顧雪疆[15]等發現亞急性甲狀腺炎患者的NLR和PLR顯著高于Graves 病患者、橋本甲狀腺炎患者和健康對照組,認為NLR和PLR單獨檢測對亞急性甲狀腺炎具有一定的診斷作用。
本研究進一步發現,性別(女)、年齡、PLT、FT4是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炎的危險因素。在本研究隨機選取的460例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炎患者中,女性患者占84.13%,提示女性患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炎的比例顯著高于男性。張俊英等[16]研究表明,女性的甲狀腺疾病發病率顯著高于男性。20世紀80年代,有研究發現雌激素可以影響機體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炎病程的發展,對免疫系統具有雙向調節作用[17]。
綜上所述,NLR和PLR的檢測方法簡單、便捷、經濟,NLR與PLR聯合診斷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炎的能力優于NLR和PLR單項。但后續還需進行大樣本多中心的研究,以及進行NLR和PLR在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炎的發生、發展中的作用機理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