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興梅
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基層社會治理受到高度重視,在社會建設中進行了持續的理論概括和深入的實踐探索。“社會治理”理念也經歷了“國家(政府)管理——國家(社會)管理——社會治理”的不斷深入改變。早在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中就提出“完善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的要求,到近年來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更進一步指出:“堅持依法治理,加強法治保障,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化解社會矛盾。”這些要求表明,社會治理不僅僅是治國理政的現實需求,也是基層社會依法治理的實際需要;更是實現“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必要前提,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保障,尤其在當前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背景下,基層社會治理更被賦予更深層次的要求。
一、社會治理的本質內涵
治理,原本是一種公共管理方法,最初源于西方理論界在反思政府、市場、社會之間的關系,尋求三者之間有效合作過程中所產生的概念。因此,最初的界定是:“治理是一種公共管理活動和公共管理過程,包括相關的公共權威、管理規則、治理機制和治理方式。”包括公共機構和私人機構管理社會事務、公共事務的方式總和。具體而言,治理即協調,本質是持續的互動。核心理念即治理權威主體的多向度;強調“政府權威的非唯一性”,即治理的社會載體是社會自治組織,強調治理的意義在于實現民主的現實形式等。
深入理解“社會治理”,還要將“社會管理”和“社會治理”兩個概念區別開來。“社會管理”這個概念,主要指社會公權力主體為協調社會關系正常運行,對整個社會系統、社會發展、社會生活等方方面面各構成要素進行協調、組織、平衡等的整個過程。而“社會治理”則側重于各個社會自治組織主體(包括各級政府、各社會組織、自治組織以及公民個人)等多元平等主體,通過合作、競爭等互動溝通方式,依法對社會公共事務、社會公共組織、公民個體、公共生活等進行引導和規范,最終實現社會治理效果最大化的過程。通過對此二者概念的界定,可以看出二者之間的本質區別在于:“社會管理”側重于“管”,實質在于權威管治,易形成以權力為導向的自上而下的人治狀態。而“社會治理”側重于“治”,實質是合作共治,目標是形成以權利為主導的自下而上的法治狀態(或無為而治),最終目的是形成“以每個人的自由法治為一切人自由法治的條件的聯合體”。
二、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社會治理理念
中國古代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蘊含著豐富深厚的社會治理理念,主要體現在我國古代政治思想領域當中。中國古代的思想家們在社會治理理念上的主要代表流派有“天道治理理論”“王道治理理論”“霸道治理理論”三大領域。這三大“治理”理論曾被商鞅概括為“帝、王、霸”三術。
(一)“天道”治理理念
“天道”治理理念本質上即道家治理理念。它強調道法自然、無為而治。以往古代思想家,在國家和社會的關系上,“天道”理念往往側重于強調“重生”“貴己”思想,強調要重視個人利益和個人自由,主張“無政府”“極小政府”狀態,宣揚“小國寡民”。
“天道”治理思想家們系統闡釋了如何處理天下與個人之間的相互關系問題,強調既不能犧牲個人利益利于天下,“損一毫利天下”,也不能犧牲天下利于個人,“悉天下奉一身”。認為只有正確處理天下與個人之間的關系,才能最終實現“天下大治”的總目標。這個觀點從古代楊朱的“重生”“貴己”“輕物”到老子代表性的“無政府”“小國寡民”都可以看出來,其思想要領就是寄希望通過“無為而治”的治理模式從而實現“天下大治”的目標。
(二)“霸道”治理理念
“霸道”治理理念主要體現在中國古代法家思想當中。法家思想家們主要從人的自私本性和利己動機出發,強調在國家和社會的關系上,輕視“個人利益”“個人自由”,轉而要求加強“集權統治”和“權威政府”的作用。
“霸道”治理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韓非子。他的思想典型體現為繼承總結先秦法家的理論和實踐,提出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治理理論。這一思想的核心是:人口的增加、財富的增產和社會水平的提高導致了社會競爭的加劇,進而導致社會矛盾的增多(主要體現為封建社會君民矛盾和君臣矛盾),從而使得“無為而治”治理理論的失效,得民心、順民情與仁愛等理念無法實現社會的有序,必須采用法家“法、術、勢”為核心的集權治理。社會上萌發出現了嚴刑重賞和權威震懾的治理方式,形成了古代封建社會依法治理與集權管理模式相結合的動態社會治理理論。
(三)“王道”治理理念
“王道”治理理念主要體現在儒家思想當中。傳統儒家思想強調“自上而下”(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管理與“自下而上”(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管理相結合的方式,形成了迄今為止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具有影響力的社會治理理念。
古代“王道”治理理念強調重視國家與社會的關系,認為其主要體現在封建社會君臣關系和君民關系上,實質上是關于重民、愛民、利民的“民本思想”的總和。“王道”思想從商周時期開始萌芽,歷經多個朝代直至清朝,其間經歷了多種形態的發展、變化和演進。但是,無論它的表現形式是“民為邦本”、以民為本的民本形式,還是“敬德保民”、以民為重的民重形式,還是“民貴君輕”、以民為基的民基形式,“利民”“富民”、讓利于民的富民形式等,都明確顯示出了“王、國、民”三者之間的相互制衡關系,鮮明揭示了國家的繁榮昌盛必須仰賴國君與百姓之間形成良好的互動關系。
古代中國思想家中,孔子、孟子是“王道”治理思想的集大成者,明確主張國君治理國家應當實行“仁政”“德政”,要求“為政以德”,曾經比喻“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認為“桀紂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要“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對比傳統文化當中幾種社會治理理念的典型觀點,在國家與社會的關系方面,西方普遍公認的觀點認為,社會決定國家的產生、發展和滅亡。例如,在國家管理與社會自治之間的關系上,馬克思、恩格斯很早就認為,國家只是作為一種組織形態存在,國家的整體有賴于社會自身的運行意志的引導和制約。國家意志與社會意志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正如馬克思所言:“國家的本質特征,是和人民大眾分離的公共權力。”因此,在國家、社會之間的相互關系上,馬恩將國家政治與社會治理之間的互動演進分成了幾種形態,也為我們探討國家與社會的互動關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
當前,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農村基層社會治理的重要性不斷增強。加強黨和國家社會治理體系建設,不斷推進農村基層社會治理創新,就需要從其理論源流中進一步尋找思想的理論活水和養分,不僅需要從西方公共治理理論中進一步尋找養分,更需要從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治理思想汲取中國基層社會治理創新的思想理論基礎。總體來講,中國封建社會傳統文化中蘊含豐富的社會治理理念,是“天命——王命——民命”關系的產物,其中也蘊含著一定程度上關于社會治理合理、恰當的理念、思想,對于我們當前基層社會治理創新、全面深化農村改革發展、加強農村依法治理有很重要的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李培林:社會治理與社會管理有三大區別.[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3.24
[2]郭鳳英:“國家-社會”視野中的社會治理體制創新研究.[J].社會主義研究,2013(6)
[3]劉明:社會轉型與社會治理研究.[J].黨史文苑.2007(4)
[4]新時代階段性特征的辯證邏輯[J].張永.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01)
[5]結構功能主義視角下基層治理結構的完善[J].周曉麗,陳艷.金陵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作者單位:新鄉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