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光成
摘 要 在邁向“美麗中國”的新征程中,全面推進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既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治本之策,也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和部署。會同縣提出生態立縣戰略順應時代潮流,順應人民期待。如何在已取得成效的基礎上保持定力,持續加力,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成為基層黨委政府面臨的重大考驗。
關鍵詞 生態優先 綠色發展 高質量生態名縣
會同縣作為全國南方重點林業縣,近年來奮力推進自2013年提出的“全國生態名縣、區域工業強縣、特色農業大縣、幸福和諧家園”的發展戰略。為什么會同有底氣把打造“全國生態名縣”放在發展戰略第一位?目前建設成效如何?繼續推進有何困難?帶著這些問題,筆者深入鄉村、部門、企業進行實地調查,對如何高質量推進會同生態名縣建設進行了認真的思考。
一、會同縣建設生態名縣的主要優勢與措施成效
(一)主要優勢
1.生態資源優勢明顯。會同作為全國九大生態示范區,綠色是會同的最大優勢,生態是會同的最大資源。全縣森林面積263萬畝,森林蓄積量856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73.87%,是全國重點生態功能區,是全國重點林區;會同是“中國十大竹鄉”之一,楠竹面積近50萬畝,立竹株數9088萬株,素有“廣木之鄉”“南竹之鄉”的美譽。全縣植物資源豐富,境內發現有大面積珍稀植物。水利資源豐富,“兩水四河”等溪河共725條,水能蘊藏量達22.25萬千瓦。自然風光優美,既有雪峰山的崢嶸峻絕,又有金龍山的飄逸雋秀;既有寶田有機茶場的云霧環繞,又有肖家竹海的青翠欲滴;既有鷹嘴界景區的清幽深邃,又有炎帝故里中心盆地的田園牧歌;既有農家吊腳樓依山而立的侗寨美景,又有渠水濕地公園輕舟蕩漾、漁歌互答的水鄉風光。
2.環境污染程度較輕。會同生態底子好,生態創建早,縣委、縣政府自1998年開始就積極投入生態示范區建設,不斷加大力度關停污染較為嚴重的造紙、冶煉等企業。作為經濟后發展山區,會同工業發展弱,廠礦企業少,對環境的破壞可控,造成的水污染、空氣污染和固體廢物污染較小,生態修復代價低,環境承載力強。
3.綠色發展政策利好不斷。生態產業、綠色發展政策不斷落地,光伏發電扶貧項目大力實施。2018年5月28日,會同縣委第十二屆六次全會通過《中共會同縣委關于堅持優先綠色發展、深入實施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全力推進全國生態名縣建設的決議》,為筑牢懷化南部生態屏障再發力。2018年11月,長沙召開“開放強省暨湘南湘西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建設推進大會”,會同生態產業迎來發展新機遇。
4.生態建設技術有支撐。會同有大量技術過硬的生態環保專業人員,能為會同縣生態立縣建設提供強大的技術保障。中科院會同廣坪生態站,湖南林業(會同)現代產業園總投資36億元,是規劃建設中的湖南十大林業產業園之一,是懷化市首個林業科技創新產業園。其將入駐中國科學院沈陽生態應用研究所、湘潭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等一批擁有雄厚技術實力、創新能力和行業技術輻射能力的科研院所。各科研機構將每年免費轉讓1項以上適宜在會同縣轉化應用的科研成果,免費提供2次以上科普教育和培訓活動,助力會同生態產業發展。
(二)措施成效
1.著力推進工業經濟轉型,工業發展呈現新氣象。2017年以來,會同深入實施“基礎先行、項目主導、以園興工”的發展戰略,出臺《會同縣“三去一降一補”實施方案》,大力推進工業集中區基礎設施建設,廣泛招商引資,優化項目服務。同時,調整招商引資結構,園區以竹業精深加工、農林特色產業、服飾產業等項目為引導,吸引環保企業入園發展,禁止高耗能、低產出和環保不達標的企業入園。一系列措施給園區發展注入新活力。截至2018年底,全縣規模以上企業達30家,園區新增企業5家,會同科技創新中心投入使用,湖南林副產品檢測中心會同分中心穩步發展,林業碳匯開發有序推進。通過實施外貿“破零倍增”行動,會泓新材料實現“破零”,寶田茶業實現“倍增”,全年完成外貿出口總額385萬美元,較上年度翻了一番。
2.加快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特色產業量效齊增。近年來,會同立足本地資源特色,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特色產業步入發展快車道。目前,生態食品、中藥材、精品水果、花卉苗木等產業迅速崛起。其中,茶葉、魔芋、楠筍三大特色產業快速發展,產業基地規模不斷增加,年產值達5.5億元;“八仙山野生春茶”獲省第九屆茶博會“茶祖神農杯”金獎;會同魔芋入列全省“一縣一特”產業規劃,獲省首屆林博會金獎并獲批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經營主體發展壯大,農民專業合作社增至337家、農業產業龍頭企業達5家、家庭農場達267家。
3.快速推進全域旅游開發,實現生態旅游產業增長提速。近年來,會同搶抓全域旅游發展新機遇,高椅古村入選“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2018年策劃舉辦了首屆黑飯節;粟裕同志紀念館和粟裕故居獲評省級文明旅游景區;成功簽訂連山“炎帝故里”生態文化旅游開發合作協議;推進了渠水生態文化村建設;實施國家和省級鄉村旅游項目24個,廣坪西樓、連道苗寨、坡塘等村增補納入了大湘西精品旅游線路“侗鄉苗寨”節點村落,西樓、墓腳、上坊等村的鄉村旅游發展紅火。2018年全縣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6.95億元,同比增長26.9%。
4.全力推進污染防治工作,污染防治能力逐漸提高。縣委、縣政府及有關部門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守護好一江碧水”等重要指示要求,大力實施水污染防治法和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加大全民水環境保護、水污染防治的宣傳教育力度。建成了污水處理廠和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場,建設了城鄉生活垃圾處理一體化工程;啟動了全國第二次污染源普查,生態環境執法力度不斷加大。著力整治城區揚塵污染,縣城區空氣優良率達92.5%;渠水國家濕地公園通過國家驗收,地表水環境質量穩中趨好,縣域水質省控考核斷面、飲用水源達標率均達100%。
二、會同縣推進生態名縣建設存在的問題與困難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在調查中也發現,會同縣在推進生態名縣的建設中也存在不少問題和困難。
(一)對“生態文明”思想的認識仍不到位
當前,從中央到地方,各級黨委已將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到一個新的戰略高度。但從我們調查的情況來看,還有相當一部分干部群眾對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認識不足。少數干部群眾把生態名縣的建設簡單等同于環保工作,簡單等同于林業工作。有的干部認為會同生態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高,資源多開發一點、環境多破壞一點無傷大雅,大不了先破壞后治理。
(二)缺少龍頭企業、產業基地,農林產品精深加工不夠
會同因交通、區位并無優勢,吸引外地資金和知名企業來縣投資建廠較為困難。農林產品精深加工不夠,現有農業生產、加工龍頭企業少,規模小,加工粗放,生產工藝較為落后;從業人員素質和管理水平低,市場開拓能力弱;產品市場占有率不高,盈利能力不強,發展后勁不足,輻射帶動作用有限,沒有形成規模效應。
(三)生態建設資金緊缺,投入機制不健全
會同作為武陵山片區的貧困縣,財政收入較為緊張,近年扶貧攻堅投入較大,全省的生態補償機制又沒有建立,投入生態和環保的資金受到很大制約。經費的缺失,讓很多當務之急的工作流于形式,如森林防火工作常常處于十分不利的局面。近年來,森林火災的大幅度上升趨勢就與經費不足或缺失有極大關系。
(四)山洪地質災害頻繁,生態破壞現象時有發生
由會同地域山高陡峭、局部超量降水、道路施工等其他原因引起的植被破壞和森林衰竭,水土流失引起的河床淤積,導致會同縣域內洪澇災害和地質災害比較頻繁。森林火災時有發生,山林蟲災隱患較大,開山采石、采礦造成生態破壞現象仍有存在。
(五)點源污染與面源污染仍然較嚴重,整治工作任重道遠
少數企業為增加企業利潤,不顧群眾利益,置已建的污染處理設備不用,違法偷排漏排廢水、廢氣,特別是跨境污染整治難度大。農村面源污染也是一個突出問題,污水亂潑、垃圾亂倒、糞土亂堆、畜禽亂跑的現象在一些農村仍然存在。
(六)人力資源配置不合理,科技支撐體系不健全
全縣產業發展的科技支撐體系仍不健全,雖與各大院校簽訂了科技合作協議,有科技理論的支撐,但基層技術推廣人員欠缺,技術推廣示范能力不足,農民對新科技新技術的應用能力差,難以適應新型職業農民的要求。
三、高質量推進會同生態名縣建設的意見和建議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強調,要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深入實施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大力推動湖南高質量發展。全縣上下要堅定不移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生態文明思想,高質量推進生態名縣建設,奮力開創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會同新局面。為此,筆者就如何更好地推進會同生態名縣建設,提出幾點意見和建議:
(一)提高思想認識,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
提高生態文明建設認識,首先要提高政治站位,做習近平總書記生態文明思想的堅決踐行者。其次要強化現代生態文明意識,加大宣傳和教育力度。促進全縣干部群眾牢固樹立“不砍樹也致富”“不吃祖宗飯,不斷子孫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就是發展生產力”等先進思想,著力推進“三城同創”,倡導綠色低碳生活和綠色出行方式,開展綠色創建活動。
(二)盤大做強生態產業
會同的生態優勢在山,必須堅定不移地圍繞山地做文章,把生態產業盤大做強。一是以竹興山,興山富民,大力開發楠竹產業,積極引導農戶打造“地下鮮竹筍、地上跑山雞、空中翠原竹、工廠深加工”的綠色發展“多維體”。二是以林蓄水,興電富縣,大力開發生態水電產業。三是以山種藥,興藥增收,大力開發生態醫藥產業。會同中藥材資源豐富,要積極引進和培育中藥材加工龍頭企業,帶動產業整體提升。四是以山聚人,以人生財,大力開發生態旅游產業。以高椅古民居村落為龍頭,突出民俗風情旅游的開發;以粟裕故居和粟裕紀念館為核心,突出名人故里旅游的開發;以鷹嘴界豐富的森林生態旅游資源為依托,突出生態旅游的開發。
(三)加大生態建設投入
一是加大造林投入。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修復,加強各生態建設項目的落實、實施和驗收,強化生態建設質量和效益;繼續落實生態建設和造林補助政策,提高群眾發展林業積極性。發揮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優勢,著力夯實碳匯交易基礎,力爭擠進全國首批碳匯交易市場。二是提高生態公益林補償標準。三是積極爭取上級部門對“人飲工程”提質增效的資金支持,逐步建立“從源頭到龍頭”的農村飲水工程建設和運行管護體系。
(四)突出生態保障,強化資源保護
開展森林資源禁伐減伐行動,認真落實“水十條”“氣十條”和“土十條”,加強國土空間生態修復保護,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全面壓實“河長制”責任,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讓“一江碧水、兩岸青山”美景永存。著力防范生態風險,扎實開展森林防火、地質災害等風險隱患排查,減少森林火災等災害發生;嚴防松材線蟲病入侵。加大執法查處力度,依法打擊破壞資源環境違法行為。
(五)加大生態環境治理,嚴格生態環境監管
繼續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年行動”計劃,做好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工作。重點開展煙花爆竹燃放、餐飲油煙排放、工地揚塵等專項整治,完成東鑫錳業、天晟錳業等重點污染企業的治理。加強縣城、鄉村集中式飲用水源地保護,開展土壤污染、畜禽養殖污染和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積極推進生態環境監管體制改革,整合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自然生態監管職能,不斷完善生態環境管理制度,加強環境監測能力建設,努力形成生態環境保護強大合力。
(六)大力培養和引進面向生態文明建設的應用型人才
會同縣要把人才作為創新的第一資源,改革和完善人才發展機制,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技術教育,加強農業生產技術培訓、農民務工技能培訓;持續開展科技下鄉活動,提升貧困地區生產水平,重點開展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業專業合作社、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等骨干培訓,培養一批農村脫貧致富帶頭人。大力培養和引進面向生態文明建設的應用型人才,充分發揮中科院廣坪生態站、水坪溪林業現代產業園、科技創新中心的成果轉化和輻射帶動作用,打造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示范樣板,加速現代農業發展進程。
(作者單位為中共會同縣委黨校)
參考文獻
[1] 周立志.會同縣《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R]. 2019.
[2] 龍建君,何樂川.堅持綠色發展 建設美麗會同——會同縣生態文明建設側記[DB/OL].華聲在線網,2017-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