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希穎
摘 要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成熟與普及,其已滲透了社會的各個領域,甚至擴張了傳統的金融市場,催生了網貸金融。網貸金融一方面為小額的金融貸款提供了便利,繁榮了金融信貸市場,但另一方面,其也引起了一些新的風險,對此,我們必須積極應對,以促進網貸金融健康、長遠發展。本文首先簡單闡述了當前網貸金融存在的風險,然后主要就金融網貸風險的應對策略提出了探討性建議,以期能為相關的工作實踐提供參考。
關鍵詞 網貸金融 風險 應對策略
現階段,對于網貸金融的出現和發展,我們應當將其中的風險應對作為一個關鍵課題,積極加強相關的研究、探討與實踐,客觀認識當前網貸金融中存在的風險,并采取科學、有效的應對策略,這樣才能規范網貸金融市場秩序,創造良好的網貸金融環境、氛圍,促進網貸金融的健康、長遠發展。
一、當前網貸金融中存在的風險
和傳統的信貸方式相比,網貸金融不僅使信貸平臺發生了變化,同時其流程也更加簡便、快速,一般金額不大的借貸款,數小時便可到賬,這對于借貸雙方來說都是非常便捷的。同時,網貸金融還具有借款人范圍擴大化、在金融市場中的地位不確定等特點,這就非常容易導致風險問題。
(一)產生高額逾期費用,但最終難以償還
從當前的網貸情況來看,由于貸款審核不嚴格,借款人范圍擴大化,所以很多信用資質并不良好的人也可以通過網絡獲得貸款,并且是向數家網貸平臺申請獲得貸款,但最終其并不能按時還款,常會逾期。[1]逾期費用和其借貸的金額、逾期時間是成正比的,起初逾期的費用是相對較低的,但是隨著逾期時間的延長,如果借款者依然不能償還本息,逾期費用便會以更大的幅度增長。面對越來越大的償還壓力,最終借款人便可能選擇破罐破摔,躲避還款,導致貸款方利益受損,雖可通過法律途徑來追回貸款本息,但時間成本、經濟成本、人力成本又較高。
(二)信息監管不嚴,個人信息泄露
當前,我國的網絡貸款平臺還存在信息監管不嚴的問題,關于客戶的各類信息都可能被泄露出去,這往往又涉及了其他的盈利鏈。例如網貸平臺或網貸平臺中的個人,在客戶提交了個人信息后,便可能會受其他方面的利益驅使,將這些信息非法出售,進而導致客戶的個人信息泄露。
(三)引發非法催收,擾亂市場與社會環境氛圍
同樣是由于管理不嚴格、不規范,在當前的網絡借貸中,還非常容易出現非法催收的情況,這在社會中引起了非常大范圍的影響和關注,例如暴力催收、裸照催收等等,不少借貸人的人身安全、人格尊嚴受到了嚴重的侵犯,擾亂了市場與社會環境氛圍。
二、金融網貸風險的應對策略
(一)建構網絡借貸的信息共享機制
當前,網絡借貸平臺上的貸款者只需填寫個人基本信息,平臺內部并不能對貸款者的綜合情況進行深入了解。因此,有關政府機構可以將網絡借貸平臺與銀行、公安部門的信息對接起來,建立一套完整、全面、統一的借貸信用評級機制和查詢系統,進而使網絡借貸平臺對借貸者有一個綜合的信用評價認知。[2]反過來,借貸者也可以從官方或正規的信貸平臺上尋找到合法的網絡借貸平臺進行網絡借貸,無論是從網絡借貸平臺角度還是借貸者角度而言,都能真正降低因網絡借貸而產生糾紛或訴訟的概率,同時降低了網絡借貸的風險性和不確定性。
(二)健全網絡借貸平臺監管措施
嚴格對網貸平臺的管理,制定詳細的準入條件,適當提高門檻,對平臺的社會道德、社會責任意識進行審查,進而對網絡借貸的主體行為進行科學性的規范。同時,要積極地將借貸人作為信貸主體行為納入實際的審查標準當中。銀監會作為金融主管機構,對于網絡借貸行為,也應該承擔起自己的監管職責。同樣,公安部門也要積極配合監管部門對網絡借貸違法行為進行大力懲治,確保網絡借貸能夠走上健康有序的發展道路,防止各種不良社會現象。
(三)完善網絡借貸糾紛處理制度
就當前的情況而言,網貸過程當中所出現的各種實際糾紛,政府的相關部門應當完善多維度、立體化、多層次的處理機制,根據不同的糾紛問題、糾紛原因以及糾紛后果、影響程度等,進行相應的處理。例如,要將網貸平臺的內部處理納入體制制度,對網貸平臺內部糾紛處理過程中的相關細節、程序等,給出明確的要求和規范。對于那些上升到司法高度的糾紛,需要分別處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四)在網貸立法方面做出改進
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背景下,我們還應當改進網絡借貸法律規制,通過法律來營造更加規范的網絡借貸環境,防范和減少可能發生的風險。例如,網絡借貸的相關行為要融入《民商法》中,對于其中的一些具體條款,應當說明哪些網貸行為是不合法的、無效的,以便相關部門能夠對不適于網絡借貸的金融行為進行適當調整,在《合同法》《擔保法》等與網絡借貸金融行為更為接近的法律體系中進行完善和調整。當然,在具體的立法過程中,還要對網絡借貸行為中哪一方是具體的弱勢群體進行明確,比如,借貸人陷入網絡借貸陷阱時,如何請求法律援助。[3]
三、結語
除了上面所提到的幾點之外,我國還應當加強在社會上的宣傳、教育,增強大眾的信貸意識、安全意識,一定要通過合法的途徑、平臺申請貸款,還要嚴格履行自身的還款義務,如此才能真正創造良好的網貸金融環境、氛圍,促進網貸金融的健康、長遠發展。
(作者單位為北京經濟管理職業學院)
參考文獻
[1] 張佳雨.互聯網金融背景下信用風險的識別與管理——基于P2P網貸模式視角[J].經濟論壇,2018(08):4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