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小平 李淑清 白紫云

[摘要] 目的 分析糖尿病并食管癌患者放射治療的效果,及對放射性肺炎發生情況的影響。 方法 將該院2014年2月—2015年6月收治的58例食管癌并糖尿病患者,分為甲組;同期55例食管癌沒有并發糖尿病患者,分為乙組。兩組均接受放射治療,對比兩組的臨床療效。 結果 甲組的放射性肺炎發生率為44.83%,乙組的放射性肺炎發生率為20.00%,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比兩組患者的血糖控制情況,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肺炎并糖尿病患者接受放射性治療,發生放射性肺炎的概率較大,臨床方面需予以重視,謹慎處理。
[關鍵詞] 糖尿病;肺炎;放射治療;放射性肺炎;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 R47?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9)08(b)-0036-02
食管癌,為發病率、病死率較高的疾病,發病后嚴重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健康。男性發病率和病死率均明顯高于女性,該病的發病原因和較多因素有關,如吸煙、環境接觸、電離輻射、遺傳、大氣污染等。播散轉移:直接擴散、血行和淋巴道轉移,主要表現:咳嗽、痰中帶血、咯血、胸痛、胸悶、發熱等[1]。糖尿病,為一組以高血糖為主要特征的代謝性疾病,高血糖的發生和胰島素分泌缺陷/生物受損有關,長時間存在高血糖,容易危及到不同的組織,構成功能障礙。糖尿病發病機制:遺傳因素、環境因素,常見多尿、多飲、多食、消瘦、乏力等表現[2]。該次研究,將2014年2月—2015年6月收治食管癌并糖尿病患者、食管癌未并發糖尿病患者58例以作為試驗對象,評判經放射治療的臨床價值,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該院所收治的58例食管癌并糖尿病患者、55例食管癌沒有并發糖尿病患者,分別分為甲組、乙組。所有病例均簽署了知情同意書,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3],接受病理證實為食管癌,甲組實行3次空腹血糖測定,空腹血漿葡萄糖為7.0 mmol/L及以上,血漿葡萄糖為11.2 mmol/L及以上。將臨床資料不完整者、精神障礙者剔除。甲組男性、女性各35例、23例;年齡區間45~73歲,平均(59.2±5.6)歲。乙組男性、女性各36例、19例;年齡區間42~72歲,平均(57.7±5.4)歲。兩組病例的臨床相關數據均列入SPSS 25.0統計學軟件中,予以分析和處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甲組和乙組均通過放射治療,通過TPS對放射源-125 I粒子于病灶區劑量分布情況進行計算,然后繪制適形粒子分布圖、等劑量曲線,構建個體化治療方案。在CT引導下,經皮穿刺種植125I粒子。
1.3? 觀察項目
觀察、比較甲組患者和乙組患者放射性肺炎發生率和空腹、餐后2 h血糖控制情況。
放射性肺炎發生率的評判:無變化,0級;用力時,存在呼吸困難/輕微干咳表現,1級;持續咳嗽,需通過麻醉鎮咳藥物治療,輕微用力咳嗽就會發生呼吸困難表現。同時,實行X線檢查結果顯示,有輕微的片狀影/棉絮狀/無明顯變化,2級;嚴重咳嗽,建議通過激素/間斷性吸氧治療,3級;呼吸功能不全,需進行輔助器械通氣/間斷性吸氧治療,4級;存在嚴重的呼吸困難表現,5級。
1.4? 統計方法
該文臨床涉及的所有數據,均輸入SPSS 25.0統計學軟件中。計數資料以[n(%)]表示,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放射性肺炎發生率對比
甲組和乙組比較放射性肺炎發生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對比血糖控制情況
乙組患者的血糖控制情況顯著優于甲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糖尿病,屬于內分泌科發生率較高的全身性代謝異常疾病、非傳染性疾病。該病發生,會直接威脅到人們的生命健康。需要注意的是,糖尿病患者多會發生微血管病變、神經病變、視網膜病、腎臟病變等情況。組織蛋白非酶糖基化,容易引發并發癥。肺組織,為糖尿病損害率較高的靶細胞,因為糖尿病患者為高糖狀態,故此產生結構改變、功能障礙、代謝異常等的可能性比較大[3]。糖尿病構成肺損害的表現:肺部彌散性功能障礙、小氣道功能減退、肺通氣障礙等。肺部微血管有儲備功能,肺部早期容易受到糖尿病損害,無其他顯著不良表現,糖尿病所致損害發現時多為亞臨床型,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同時會隨著病例年齡而變化。肺部損害程度越嚴重,肺功能障礙則會更加明顯,若是進行放射線照射,發生細菌感染和病毒感染,必然會加重患者肺功能障礙情況,直接威脅到患者的預后[4-5]。糖尿病患者呼吸道黏液纖毛清楚功能下降,自主神經病變狀態下,副交感神經調節支氣管活動張力減小,就會發生支氣管痙攣現象,血管壁通透性加強,放射性肺炎發生未知炎性滲出,呼吸道分泌物潴留嚴重,這對于局部病原體感染及繁殖來講非常有利,而這也是導致患者放射性肺炎發生率更加嚴重的主要原因[6]。相關研究人員表示,當食管癌并糖尿病患者機體免疫能力下降,會嚴重影響到肺部防御功能、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以及免疫系統,無法消除并吸收局部炎性反應。該次研究通過放射性方法治療,經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在放射性肺炎發生率方面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能夠看出,糖尿病為引發呼吸道感染、感染加重的主要因素。
其他需要注意事項:食管癌并糖尿病患者在實際治療前,應嚴格控制患者的血糖,首選胰島素治療,以便在最短的時間恢復患者的胰島功能,結合患者的血糖、體質量確定胰島素的使用劑量。治療7 d后,參照病例血糖檢測情況,合理調整胰島素的使用劑量。當患者的病情得以改善后,可調整為口服降糖藥物治療。然后,予以飲食干預,因為食管癌為消耗性較大的疾病,癌細胞繁殖數量越來越大,會對患者的營養吸收情況構成阻滯,此時消耗增加癌癥患者容易受到心理因素、抗癌治療攝入不足所影響,而引發嚴重營養不良情況。某些營養成分缺乏,為發生腫瘤的主要原因[7-8]。為促使食管癌并糖尿病患者及早恢復患者的骨髓造血功能,可給予促粒細胞生長因子、免疫增強劑。對于出現乏力、惡心嘔吐、盜汗等表現者,應在第一時間檢測患者的血糖情況。如為輕度低血糖,建議給予糖果處理;嚴重的情況下,可注射50% 30 mL的葡萄糖,并密切觀察患者的病情。
綜上所述,糖尿病為慢性疾病對于患者全身免疫系統構成的影響較大,并且會威脅到患者的生存質量,加重患者的臨床癥狀、放射性肺炎發生率。針對于此,在進行放射性治療前,應嚴格控制患者的血糖,進而有效控制放射性肺炎發生率,改善食管癌并糖尿病患者的預后、生活質量、生存質量。
[參考文獻]
[1]? 劉惠蘭,汪建林,戴圣斌,等.合并糖尿病或高血壓的食管癌患者發生放射性食管炎和肺炎的危險因素分析[J].中華放射醫學與防護雜志,2018,38(8):584-589.
[2]? 王紅艷,杜立敏,王君慧.食管癌合并糖尿病患者術后早期腸內營養的護理[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1,28(16):53-54.
[3]? 李良芳,楊翠芹.食管癌伴糖尿病患者圍手術期的飲食護理[J].現代臨床護理,2006,5(5):49-50.
[4]? 徐琦.放射性肺炎患者的中醫治療結合護理干預分析[J].內蒙古中醫藥,2017,36(6):154-155.
[5]? 褚曉冉,陳德鳳.食管癌伴糖尿病40例圍手術期的護理[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1,18(30):58.
[6]? 苗朝良,于秋鳳.老年食管癌合并糖尿病87例的外科治療[J].中華腫瘤防治雜志,2007,14(11):880.
[7]? 錢玉蘭.食管癌合并糖尿病患者放療期的護理[J].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2011,31(9):930-931.
[8]? 洪芙蓉,吳云婷.伴有糖尿病的肺癌患者在接受放射治療后放射性肺炎的發生效果評價[J].糖尿病新世界,2018,21(23):18-19.
(收稿日期:2019-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