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秀華
[關鍵詞]廣播電視;民生新聞;三貼近
民生新聞作為地方臺的立臺節目,地位舉足輕重。那么怎樣讓民生新聞節目的傳播內容和傳播方式更好地貼近老百姓的需求和期望,老百姓更希望從民生新聞中看到什么?得到哪些信息?媒體人如何做才能引領受眾的導向,更好地為受眾解決實實在在的生活問題呢?
一、電視民生新聞的報道空間,傳播內容上要有新突破
黑龍江省民生新聞欄目《新聞夜航》作為一檔比較成熟的民生新聞節目,它采寫播的內容囊括百姓的冷暖、喜怒哀樂,這樣貼近百姓心聲的新聞很快得到廣大百姓的認可。在這樣的背景下,省內很多地市臺的民生新聞節目也應運而生。民生新聞傳播的內容大多都是替百姓解決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或新奇的、有趣的事兒還有頌揚好人好事等具有社會正能量的新聞,這樣的節目也很快得到百姓的認可,電視臺的收視率也是節節攀升。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百姓總覺得這樣的節目似乎少了些什么,他們不再滿足這種一事一報的民生新聞節目。所以無論是上星的衛視還是地方民生新聞,都在不斷地創新,引導受眾的輿論需求。鶴崗市廣播電視臺《百姓百事》欄目也是一檔民生新聞,走過了12年,5次大的改版,小的改版幾乎3個月就是一次。引導輿論、做精品節目,一直是欄目的宗旨。為了擴大收視群體,欄目進行了媒體融合,讓更多人關注我們的新聞。比如:《百姓百事》欄目主辦的2018年、2019年兩屆的《百姓春晚》,全部實行了電視與網絡的直播,讓不同時間、不同空間都能收看到節目,也讓更多的人參與到節目當中來,
全市的普通百姓無論男女老少,他們都有機會站在舞臺上展示自己,他們積極參與的熱情空前高漲,讓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充實;舉辦“重陽老人節”《百姓百事》帶你游龍湖,與老人一起共度他們自己的節日,老人和平時只能在電視熒屏上看到的主持人,這次零距離的互動,在一個餐桌上吃飯,真真實實拉近了受眾與媒體的距離。節目播出后,老人在電視上看到自己表演的節目,內心充滿幸福感,更多是節目的收視率再上一個臺階;舉辦首屆“書香鶴崗 共享圖書”百姓讀書匯,營造全民“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的書香氛圍,節目的成功開辦,提高了群眾的文化素養,不斷激發深層的文明力量,增添城市文化氣息……,這種欄目帶著活動走,活動激活欄目的活力。這些欄目活動的成功開辦,新聞熱線反映情況的多了,為節目提出意見的多了,融媒體的加入與受眾的溝通更加方便了,以往突破了民生新聞生活中的家長里短、油鹽醬醋茶等報道瑣碎小事的瓶頸,庸俗化、低俗化、形式同質化等諸多弊端也被克服,也讓百姓從以往的“看新聞的觀摩者”變成“做新聞的參與者”,真正把握民生新聞報道的內涵,也使輿論內容更加親民。
二、民生新聞的“三貼近”
媒體的“三貼近”是“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 民生新聞是將焦點對準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發生的事兒,更多地去關注百姓生活,做百姓喜歡看的新聞,報道發生在百姓身邊的故事,談論百姓關心的話題。關注“民生、民情、民意”,從平民視角、民生內容、民本取向等方面做好民生新聞。把具有重要價值的時政新聞,用民生的寫法充實到民生新聞工作的報道中來,比如:前段時間鶴崗市廣播電視臺《百姓百事》欄目報道了全市出現首架直升飛機救援病患的新聞,我臺時政新聞從“擴大急救范圍、提升急救水平” 的角度報道了該條新聞,《百姓百事》民生新聞節目在此基礎上,用百姓的視角,將新聞做活,用記者親身體驗,醫護人員在飛機上現場演練搶救操作流程的直觀報道方式,讓百姓有親身參與的現場感、更加直觀地了解了直升機救援的重要意義。把新聞做活、做成讓普通百姓看得懂,又能從中獲得有價值信息,關鍵是大事從小角度來闡述,深入淺出,從平民視角、民本取向等方面既傳達了時政新聞要傳達的東西,又豐富了民生新聞的報道內容,拓展了民生新聞的報道空間,這樣的民生新聞真正做到了“三貼近”。
三、提升民生新聞品質更好踐行“三貼近”
民生新聞是一種報道形式,更是一種新聞理念。關注民生、反映民意、表達民情為宗旨的民生新聞節目已被電視觀眾所接受和喜愛。民生新聞自開辦興起以來,一直反響熱烈,各地民生新聞如雨后春筍般蓬勃發展。它既取得了社會效益又贏得了經濟效益。作為極具生命活力的新聞,它具有與生俱來的本土化和親民性的特性。但是近些年,繁榮的背后也有隱憂,隨之而來的是觀眾和業界對電視民生新聞節目同質化、低俗化的批評。民生新聞在初顯耀眼的光芒以后,便逐漸顯露出整體性的疲態和踏步不前:內容淺表化、單一化,民生新聞遭遇到了瓶頸,觀眾的審美疲勞期正在到來。因此,電視民生新聞的品質要亟待提升,以此來更好地滿足百姓的需求和期望。黨和國家領導人提出:新聞單位要“努力使新聞報道“貼近實際、貼近群眾、貼近生活”,為社會主義服務,為黨和國家工作大局服務。”所以“三貼近”是“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在新聞實踐中的體現,也是社會民生新聞在新時期“三貼近”語境下與時俱進的結果。綜上所述,電視民生新聞要想改變這種的境況,就應該從內容上、形式上和意義上進行改變:要詮釋好黨和國家的政策,提升民生新聞的引導力。其實時政新聞和民生新聞這兩類新聞雖然不能混淆,但也并不能涇渭分明、截然分開。時政新聞不應該只是一本正經地宣傳大政方針,民生新聞也不應該只嘮家長里短。我們針對民眾關心的政策,用百姓聽得懂的語言做報道,讓百姓了解、理解政策,自覺按黨和政府的部署去做,從而得到實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