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偉星
摘 要:現如今經濟建設速度的不斷發展,為森林資源保護提出了相應發展建議。由此,務必充分認知森林資源保護的內涵,充分聯動生態保護的發展價值,凸顯出保護森林資源的必要性。從綜合角度來說,當前林業資源的規劃與建設中,需融入“2019兩會”的環保理念,優化森林資源組成形式及使用方案,落實林業生態發展的意義。本文就林業資源保護的方法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森林資源;保護;林業;生態
在新時期林業發展過程中,需結合生態發展形勢進行整合實踐,圍繞“綠色”和“可持續”的發展性原則進行優化設計,確保經濟建設與生態發展相統一。在此過程中,工作人員需注意環境污染方面的問題,根據現有資源保護措施進行協調設計,確保維護方案與生態建設相統一。同時,還需深化“可持續發展”的意識,完善林業資源的保護工作,這對于維系林業生態發展是有利的。
一、 基于生態理念下森林資源保護措施的必要性分析
新時期林業發展需將無污染、生態的理念融入于產業發展當中,充分結合市場運行規則進行優化設計,彰顯出林業資源的中生態保護的作用。首先,森林資源具備防風固沙和協調生態平衡的價值。通過使用有效的控制技術,協調各產業的發展形式,從而構建一個集生態、綠色、管理于體系的林業資源建設形式。由此,保護森林資源,能夠促進我國各產業經濟的發展。其次,落實森林保護方案,也有利于減小森林破壞對生態的危害。通過鞏固森林的綠化率及覆蓋率,充分考慮空氣與土地荒漠化問題,有利于在此基礎上構建一個清潔度較高的空間,確保林業的發展戰略能得到落實。
二、當前森林資源保護的及發展的問題
1.監管制度問題。當前林業資源的協調、監管體制仍不健全,引發資源協調、保護方面的問題。首先,某些監管文件標準劃分不清晰,導致生態效益補償模式出現管理偏差,極其容易引發林業資源利用不科學、費用支出與配比不合理方面的問題。其次,權責人的個人認知觀不到位,使林業資源管控方向和管控要求不精準,出現制度設計模式的補償辦法不配套,進而導致一定管理形式的問題。
2.基本結構設計問題。某些保護項目的現代化技術應用不到位,無法實行生態化的環境保護措施,極其容易出現林業的基本機構建設達不到時代所需。同時,諸多管理人員沒有綜合設計保護內容,導致諸多管理方案和項目管理辦法得不到更新,無法讓人們重視資源保護的必要性,頻繁發生管理及控制方面的問題。
三、可持續發展背景下森林資源保護的措施
1.確立法制需求。相關工作者需結合可持續發展的背景進行整合探討,結合生態法制措施進行整合實踐,在一定基礎上構建健全的管理體系和監管體系,從而減少資源建設方面的問題。由此,需從以下幾方面內容進行實踐探索:
第一,需確立對應護林機構,以生態理念確立執法和權額需求,確保林業的保護措施、管理措施以及病蟲害的防治措施與新時期林業發展所協同。同時,相關部門應對植株的多樣性、植株的養護辦法、植株的生態需求進行分析,落實基本保護方案。此外,相關部門也應及時收集各檢查站和林業局等站點的管控規劃,重點監測管理過程中管控措施的必要性,并以此為基礎引入必要林業保護技術,這對于林業的發展是有利的。此外,還需確立相應稽查管理形式,根據檢查站的生態需求確立相應數據檔案,落實森林資源退耕還林的辦法,有利于監管與調控所有林業資源規劃形式,提高工作者的決策水平。
第二,需加大法律的處罰要求,根據社會發展形式確立必要的法律體系,對濫砍濫伐、無節制使用林木資源的工作者予以懲戒。同時需落實各部門的監管責任,設立必要的監管體系。在此過程中,監管人員需結合基本監管體系對各項操控內容進行審計,依據信息化的監控模式對所有護林方案進行審查,減小安全隱患的發生幾率。例如可在相應管控體系中確立火災治理辦法,并以此為基礎落實規范化的防火工作,從而降低直接雷擊或惡意縱火而導致森林火災的發生幾率。
第三,需完善病蟲害的法制內容,確立以預防為基礎的生態發展形勢和運營內容,并在此基礎上確立生物工程、資源管控等方案的技術形式,確立合理的生態護林規劃,重點防控生物病害方面的問題。在此過程中,需設立對應預警體系,根據體系所建設的方向確立實踐方案,確保相應體系規劃切合防治要求。
2.完善基本結構設立。工作人員需將信息化工程與林業機構設計規劃相結合,根據當地水土特點進行整合測試,確保天然林業資源能夠得到合理保護。首先,工作人員需完善退耕還林項目,收集當地近3年以來水土流失特點,大力開發管護工作的內容,并將補償項目與林業保護要求所結合,這對于確立特色化的產業模式是有利的。管護工作實施中,需根據落實相應巡檢方案,設立監管、監控小組,落實各部門的權值責任,從而減少結構設計方面的問題。如工作人員配置3小組,且每組成員配置為1項目經理,20監管工作者,同時確立21次/月的巡檢周期,并在巡檢過程中記錄各植株的生長情況。同時以此為依據確立“退耕還林”的理念,提高管控的價值。其次,在特色生態林的保護工作實施中,需根據生態林的特色進行經營管控,并以此確立高新產業技術形式,確保護林方案、護林措施得到有效實踐。此外,工作人員還需加大相應宣傳力度,要求工作人員不斷學習到新時期的生態護理方案,從而提高工作人員的“生態”意識。
3.完善信息化技術。林業資源調控中,還將信息化技術與森林資源保護相結合,合理解決各類發展問題,確保保護方案能夠合理解決生態發展方面的問題。由此,需落實以下操控方案:
第一,需將信息化技術形式與績效管理章程相互結合,設立公平的責任權額,根據當地生態情況設立林木砍伐標準,利用《全國林業信息化建設綱要》內容確立基本框架流程,同時將監控管制、項目管理、應急要求以及綜合管制辦法相互結合,并在互聯網空間中對當前林業工作要求進行設計,綜合分配砍伐限額與資源保護方案,這對于提高林業建設的合理性有積極地作用。
第二,信息化軟件中需儲存當地林業資源情況,優化調控森林資源的覆蓋率,全面提高林木的質量需求,降低資源短缺的問題。同時,工作人員還需結合相應科技需求,對幼苗生存、項目經營、集成管理以及經營開發進行管制,確立可持續發展的必要要求,從而提高森林資源的利用率。
第三,需不斷完善當前信息化建設要素,分析林業養護技術和保護技術過程中所使用的技術形式,確立以網絡為基礎的環境保護和設計方案,降低不透明管制現象。例如在采伐管理的設計中,需要求相關部門對當前采伐限額進行操控,并檢查管控所存在的問題。若出現砍伐不合理的情況,工作人員也需及時備案,結合當地采伐、運輸的流程進行監控,使用林業資源管控要求,能夠在動態管理要求中凸顯出管控的價值,這對于明確資源保護的價值也有著積極地作用。此外,工作人員也需科學規劃林業資源的支出配比方案,采用可持續的設計理念確立必要的管控要求,加大重點項目的資源配比和資金建設模式,降低火災等情況的發生幾率。
四、結語
綜上所述,不斷落實林業資源的配比與建設方案,不僅能夠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還能促進森林資源保護方案更加有效,進而提高產業的經濟效益。同時,工作人員還需不斷完善林業生態保護技術,促使林業資源保護方案更為合理。
參考文獻:
[1]周芩屹.關于加強森林資源保護促進林業可持續發展的探討[J].農家參謀,2018,No.582(9X):108-108.
[2]鄭春明.調整森林保護措施實現生態平衡[J].吉林農業,2017(8):85-85.
[3]李文瑾,唐紅.促進北方林業可持續發展的途徑探討[J].時代農機,2018(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