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青
他一直在推碾的路上,踏在棲息著靈魂的這片土地上,靜觀歲月輪回,日復一日,原地打轉,勞作不休,沒有終點,隨著石碾品味悠悠歲月的滄桑和五谷雜糧的芳香。他就是帶著厚重鄉土氣息的畫家——馮建法。他的畫案非常獨特,是由太行石做成的足有上百年歷史的大石碾。幾十年來他伏案潛心作畫,闡釋對生活的體驗,抒發著自己的筆墨情懷。
馮建法的畫筆只畫鄉愁。石碾、石屋、老樹、老人、建設者、留守兒童……組成人間百味,斑駁歲月,溫暖與苦澀,失望與希望,快樂與憂傷,奮斗與拼搏,勤勞與質樸。仔細地探究,深刻地體驗,用畫筆致敬于這片土地上辛勤勞作的人民,簡單自然,細致地傳遞出鄉村的氣息。他創作的上百幅作品,蘊含著鄉土情結的美學力量,無論欣賞哪一幅,都能嗅出對家鄉的遐思,都會讓你感受到回歸母親大地的親切,自然會觸動你內心柔軟的那一塊兒,使你在紛擾的世界中找到精神的港灣。
作品《山花》創作題材源于其同學所在的學校,是對山里留守兒童美好生命的歌頌。三十年前,他親手栽的桃樹幼苗,現已長成供孩子們爬上爬下的大樹,枝干被磨出了歲月的包漿,這棵老桃樹猶如老師的肩膀,陪伴著孩子們成長。具象寫實的手法賦予了畫面更深廣的文化容量。孩子們服裝色彩明亮,笑容燦爛,姿態生動,遠山蒼茫,簡淡悠遠,整個畫面中的人物以及景與境的結合寄寓了生命的意象,孩子們猶如山花,環境雖艱苦卻散發著獨特的芬芳,對未來充滿希翼和渴望。
《筑》的畫風質樸、壯美,描繪的是太行山井陘修天路時工人休息時的場景。筑路工人憨厚樸實的神情,目光含蓄閃爍,身體造型闊達,互相呼應,低調而又呈現豪邁溫和的力量。一旁放著方便面、礦泉水,如此艱辛,但任勞任怨,無論炎炎烈日還是數九寒天,用錚錚鐵骨扛起修路的大梁。透過畫布,我們仿佛看到了無數默默無聞奉獻的筑路工人,在中國這片大地上奏響了一曲曲路通人和的雄渾樂章,描繪了通往幸福、富強,實現“中國夢”的最美最長的畫卷。
欣賞品味他的作品,總是讓人在一種強烈的視覺感中,體會到一種含蓄的美,他把對勞動人民的愛融入到畫面,嚴謹而準確,傳達出一種高尚的精神,一種厚重感與詩意。在他的作品中總能遇到千絲萬縷的鄉愁,道不盡的鄉愁道不盡的鄉土情。
油畫作品《厚土》是對偉大母親的贊美,創作這幅作品時內心的那份感動驅使著他,夜以繼日,廢寢忘食,歷時八個月完成。畫面色彩深沉、凝重,陽光下老母親額頭滲著汗珠,時光的刻刀在臉上鐫刻下歲月的光影,斑斕的秋陽映照著絲絲銀發,常年勞作的雙手布滿粗糙的老繭,整個畫面安靜祥和,歲月的流逝是無言的,驀然回首,平凡而又偉大的母親已是那么蒼老,對母愛深刻的理解深沉的愛全然凝聚在飽含深情的筆端,這幅畫讓人看一眼內心就會久久不能平靜,涌出無限情思與感動。
在他的作品中,那份深情是獨特的,所運用的語言技法也是獨特的。除了題材內容外,對畫面形式語言、筆墨造型要求越來越高,造型是支點、筆墨是品質。在“非典”期間,馮建法創作了巨幅人物線描國畫《眾志成城》。他用剛勁有力的線條勾勒出豐富的視覺層次,刻畫了兩百多個神態各異栩栩如生的人物,畫面大氣磅礴,氣勢恢宏,萬眾一心的團結精神表現得淋漓盡致。
馮建法用不同的繪畫語言表達著對勞動人民的熱愛,用獨特、純正的水墨語言,畫出了特有的品位與情調,這種水墨氤氳令人難忘。
另外,他追求靜物線描寫實極致的精微,同樣讓人嘆為觀止。在鵪鶉蛋素描畫作中,鵪鶉蛋的形體和紋理,鳥窩雜草的來龍去脈,散落的羽毛好像剛被小鳥溫柔地愛撫過,你會看到一顆敏感而細膩的心在尋找著生命的意義。或許只有樸素的情懷,貼近生活,精細入微的觀察,才會創作出如此動人的作品。
觀賞他的畫作,同他進行攀談,總是能夠感覺到他為人低調和謙虛,總是能夠體會到他對藝術的執著,以及立足于家鄉的土地和文化,卓然行走于水墨人物之林的境界和追求!
這一切注定創作永遠是馮建法難以割舍的精神家園,情寄于斯,廝守于斯。你看,鶯啼燕語、田埂小道、皓月皎潔,一位畫者正弓著背,推著碾,伴著吱呀的碾磨聲,思索著命運,思索著人生……
編輯:劉亞榮
更正:2019年8期封二圖片應為《涿州元代李儀墓壁畫》。特向讀者及供圖者郝建文先生致歉。